番外:(堃龙县史记)
本书中堃龙县,取材于某省谷狼县黑松堡及附近。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第五回“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晚住在黑松堡,曹能命兵丁在镇外四周放哨,严密守望。”次日清晨放哨的士兵一个都不见回报,派人一查,所有哨兵都死在当地,颈上都挂了一串纸钱……”
文中乌鞘岭下的“黑松堡”便是小说中的“堃龙县”。而乌鞘岭便是明朝们在“边城村”遇狼之处。乌鞘岭在藏语里称为“哈香日”意思为和尚岭。而明玉上了初中经常翻越的便是“横梁山”了。,历史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经过乌鞘岭。岭上原有湘子庙,约建于明代,香火甚旺,传说雷公欺负老百姓,韩湘子和雷公在此打过一架……。范长江所著《中国的西北角》说:“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1958年被毁。
文中“谷狼峡”乃是某省古浪县境内有名的“古浪峡”。乃祁连山脉下的一处险峻。
古代凡空前强大的帝国,都离不开信息的高效传送,尤其是远离都城的河西走廊。所以,从大汉开始,在河西四郡沿途就有众多的驿站城堡,大汉朝照搬中原高效的管理模式,为西域带来有了有效的管理。
那么,古浪县黑松驿驿站城堡是否在汉朝就存在呢?如今,这些专供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驿站,或许依旧喧嚣尘上,或许早已寂静无声,但每一个驿站却都留下了一方水土的真实写照。
黑松堡,这座距离古浪县城15公里处的上古驿站和城堡,南依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乌鞘岭,西北靠巍峨险峻的古龙山和铁柜山。在古龙山与铁柜山之间是一条长约9公里,最宽处约300米,最窄处只有100米的峡谷,它就是“扼某地之咽喉,控五凉门户”、号称“金关银锁”的古浪峡。而黑松驿驿站和城堡正好位于谷狼峡与乌鞘岭之间的中心点上。
处于如此险要位置的黑松堡驿站和城堡,在丝绸之路上应该说是比较出名的古驿站城堡了,但遗憾的是,历经数千年的历史风云,这座驿站城堡不仅在史书上鲜见记载,至今史学家们还无法考证出它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就像被遗忘在丝绸之路上的一段残破的古关隘,寂静的让人发憷。
那么,究竟是什么遮住了这座古驿站城堡的本来面目呢?
残破城墙,黄土塬上,上古驿站寂然无声
据乾隆十四年修《谷狼县志》记载:堡墙高3丈,开南北两大门六小门,内有九井,形似“纱帽”,宅在金盛时期,人烟稠密,市面繁华,有“小凉州”之美称。可惜在民国十八年的谷狼大地震中该堡夷为平地,其城墙遗址在今黑松驿村赫然可见,村中迄今仍有两眼井,涌水充沛,水味甘甜,仍造福于当地居民。
其实黑松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千古驿站和城堡,其境内很早就有先民们生活的身影,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黑松驿驿境内,经本地考古人员考古挖掘发现了小坡,顾家平滩,陈家河沿等多处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彩陶、石坊轮等汉代文物。
刀光剑影中,驿站守护一方平安
明代, 谷浪大地上战事不断, 据史书载:“居人逃散,和戎境虚”。 洪武十年(1377),凉州卫千户江亨,守防和戎,改名为谷浪。朱棣执掌的锦衣卫,秘密被派遣至此。为稳固边塞,而秘密形成地下机密护卫,卫数一般在15人左右,每卫各司其职,独行独往。遇到特殊情况,皇权特许,先斩后奏。有直接生杀大权,专门行使一些杀伐决断的机要政务。暗中协助当地府衙维护边塞安宁。到永乐年间,大家只知京城朝中的明锦衣卫,但是还有一支更加神秘而训练卓越的暗锦衣卫在边塞(西域、陇上、云南、琉球、朝鲜、大碛、安南)甚至海外(监督郑和南航出海)常年潜伏。随着后来朝代更迭,朝代兴衰,这支锦衣卫在历史长河中似有似无,忽隐忽现。到了民国时期,国定民安时候,再也无人知其行迹。
明初,为了巩固边防,一面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加固长城,一面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
明万历年间,漠北蒙古族部落,不断入侵谷浪北部川滩地区和南部丘陵,浅山一带游牧。 正德七年(1512,)亦卜刺率部入侵哨马营驻牧,并向南侵直达乌鞘岭一带。嘉靖三十九年 (1560), 阿赤兔率部入侵扒沙驻牧,亦向南进入南部山区一带。 明朝统治者采取 “坚壁清野、 放火烧山” 的对策,忽而,两日,一卫机密护卫队,出现敌军阵营。于蛮族军营烧粮草,断水源。暗夜十分,敌方阵营火光滔天,牛马大惊。营中千卫,无一人能敌飞人者二。生擒其首领,勒令其退军千里。
后来,明军每年冬初派军队在川滩地区和浅山一带放火, 烧毁草木,堵塞泉眼,使入侵者“无水草可恃,不攻自退。”致使谷浪川滩,浅山林木和草原全部被毁,地表裸露,人为地造成了荒山秃岭。
川滩地区和浅山一带的人民,为了躲避入侵者的掠夺, 蹂躏和战争带来的灾难,拖儿携女自动向南部山区迁徙,为求生存,不得不毁林开荒种植。入侵者为了掠夺食粮,财物,加之垂涎南部山区的肥美草原, 便经常派骑兵出击。山区的人民为了防御, 在各山岭的制高点修筑哨墩,发现蒙古骑兵入侵便举烟报警,居民们避入山林深处。 入侵者无所获,便举火焚林。 著名的黑松林山就是这样被烧的,所以《谋省通志》有“黑松林堡在县南三十里,兵燹后,松柏斩伐殆尽” 的记载。 如今的黑松驿一带,还保留有因火毁林后更名的火烧岔、火浇沟、火烧岭、火烧圈、火舌沟等数 10 处地名。
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巡抚田乐和总兵达云等,集兵力万余人,五路合击, 赶走阿赤兔等,恢复了疆域,并在谷浪北部修筑了长城,防御蒙古侵扰。
清沿袭明制, 在谷浪境内设古浪千户所。清初,实行军屯和民屯,继续毁林垦植。 黑松堡一代成片的天然林被砍伐殆尽,只留下无路可行的高山坡洼沟壑间。《五凉全志• 义集》载:“黑松林山,县东南三十里,昔多松柏,今无,田半。 香林寺山,县南十五里,林尤蔚然深秀,比之松邱若兰。
《清会典》中有:“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所、曰铺。”尽管叫法不同,但所指却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