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黑松堡这样驿站的存在,使其商业兴盛、店铺林立、风景别样,也激发了许多在此驻足的诗人的创作灵感,邮亭驿站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摹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左宗棠随从,清代诗人施补华路过谷浪黑松驿站时留诗一首:“五里十里雨浪浪,骑马萧然行涧冈。水深泥浊丐汤沐,日暮天寒呼酒浆。 孤犬当门黑吠影,疏灯倚壁青摇光。 高歌夜半惊山鬼,崖谷四应秋声长。”
可以想象,在以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且大多数行人都徒步行走的古代,无论是东来越乌鞘岭穿谷浪峡者,还是西来穿谷浪峡越乌鞘岭者,大多数人都无法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两项任务。要么朝发古浪城,穿古浪峡,昔至黑松驿;要么朝发乌鞘岭之南的金强驿(古镇羌驿),除非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连夜穿水流湍急,森林茂密,野兽出没的古浪峡,翻越海拔交峻,迫路艰险,寒气逼人的乌鞘岭。
但历史已经远去,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乘车穿古浪峡越乌鞘岭有时甚至连一小时都不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早已使黑松驿驿站的功能丧失殆尽,徒有“驿”名罢了。但是,不管它建于明代还是清代,但其地理的优越性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作为西北经济大动脉之一的兰新公路、兰新铁路穿境而过,说明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
如今,当我们站在这些古城墙遗址上,放眼望去昔日的古驿站早已物是人非,湮没在岁月的深处。而在历史的发展中,绵延了数千年之久的古老驿站系统,早已无法适应现代的交通通讯方式,也许是这样一个原因吧。落后于时代,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黑松驿驿站和古城堡无疑便是这方面的一个明证。 小说中“清安寺”取材于甘肃武威境内“龙泉寺”。而小说中朱振元的兄弟就是在谷浪解放战役中为了填饱肚子,而去当兵,最后不知所踪。
“谷浪三战,九军折半”
谷浪县位于甘肃的中部,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之一,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早期这里也是敌我必争之地。虽然远于城市中,但却有着秀丽的风景,同样也保留了很多历史故事。当然,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依然是它的红色革 命精神。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五军,九军,三十军及总部直属部队共21800多名将士,于是年10月24日起西渡黄河后组成西路军。11月9日,西路军分左右两翼向古浪挺进。作为右翼的三十军,五军同总部由景泰一条山等地经我县新堡子,马家磨河,在大靖宿营一晚,于12日晚攻占土门后驻扎7天,一面休整部队和补充给养,一面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凉州马步青谈判,借道西进,过武威向永昌开拔。
左翼的九军由军长孙玉清和政委陈海松率7000多人,从景泰镇虏堡出发,突破马元海防线,11日至12日,在干柴洼与国民 党马元海,马彪旅激战两天,突出重围,13日横梁山狙击战后,14日拂晓进驻古浪县城,二十五师布防城西南方面,二十七师布防城东北方面,县城内由直属部队构筑工事。驻古浪县城红军与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浴血奋战四昼夜,歼敌2000多名,然自身亦损失惨重,伤亡2000余人,于18日在30军268团的接应下撤离县城。古浪三战,九军伤亡2400多名,军参谋长陈佰稚,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等军,师,团级干部二十多名壮烈牺牲。
要说规模最大的战役那应该属于古浪县城攻守战了,因为此次战役的失利,让第九军的战斗力足足减少了一半,西路军也牺牲了有三分之一,这也成为了战役失败的转折点。主要因为当时敌军以空中飞机的优势,加上地面部队的人数及枪支弹药装备的精良。很难想象在当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将士们依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的侵袭,也足以证明了他们对于革 命的赤诚忠心。
番外故事,献给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曾浴血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有历史,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