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有限的征讨(一)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354字 发布时间:2023-01-10

隆凤三年正月,在了解和满足了他羞辱朝廷命官和间接向朝廷示威的愿望下,马绍承将重心开始放在了南洋,放在了安远州上,这才是他的理想,因为朝廷毕竟太大太强,他也只能做到那样,无法撼动。

隆凤元年的时候,马绍承在何承海、徐文成等人的建议下,制定了晋王国的国旗,以方便在南洋与西洋打交道时候使用。传统的三角旗已经不大合适,需要换新的了。

晋王国国旗的样式采用西洋四方形,外边为深蓝色,中间为黄色,黄色正中为五爪金龙,左上角为大写之燕晋二字,大小相同。目的既是彰显晋国在海洋中的实力,而写燕字也是为了拉大旗作虎皮。毕竟燕国的声威和实力依然是东方最强的,且晋国毕竟还是燕朝内属之地。右下角可根据情况书写略小的海山和宁海二字,以区分是海山洲还是南洋属地。

马绍承大体是满意的,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将下面略小的海山或者宁海二字取消,毕竟西洋和其余邦国的旗帜都没有文字,而是各种符号。晋国既然要争雄海洋,也不应太独特。故决定取消,而保留燕晋二字,燕字在龙之左,晋在龙之右。而五爪金龙,按规矩是皇室才可以用的,但是晋国却采用了,很明显反应了晋国的雄心壮志,也反应了马绍承想在南洋另开一番天地做皇帝的极大野心。

这个国旗做好并挂了几天后,马绍承总感觉不对劲,与西洋单纯的以颜色和符号为主的旗帜相比仍然过于繁琐。最后他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了西洋的旗帜,重新拟定了晋国国旗的样式。

新的晋国国旗为长方四角形,左黄右蓝,两侧各绘一五爪龙。同时取消了燕和晋两种文字。这样更为简单,而意思也较为明显。左边黄色之龙代表大燕帝国,右边蓝色之龙则象征晋国。而蓝色也有海洋的意味,体现了晋国要称雄海洋的意味。而按照礼法,左为尊,也意味着晋国虽然要在海洋称雄,但依然以燕朝广阔的陆地为依托。虽然都绘制了象征皇室才能拥有五爪龙,但是为了体现臣属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蓝色的五爪龙绘的比黄色的龙大体相当但略微小一些。

除了制定国旗外,他多年前创设的亲军营和广方学馆都已经培养了大批熟悉西洋的人才,还有一些知晓南洋风土人情的人,这些人除留在海山洲任职外,不少都在这两年里派往南洋为官从军领兵。也是积极主张向南方发展和扩张的主力军。

有野心还得有实力,而马英韶三十八年来的积累,确实为马绍承提供了很大的实力支撑。到隆凤二年底,晋国海山洲人口略微下降到七百八十万人,而南洋属地人口则增加到三百六十多万人,多出来的除了自然生长外主要是从海山洲强制性移民过去的。即使是偏远的东昌府人口也已经达到了近十万之众。而财赋储备方面,海山洲金银财帛在隆凤二年总计约五百六十万两,南洋属地方面为二百三十多万两,晋王府内库方面为一百八十多万两。军械兵器和战船方面,南洋属地的水师因为随时要护航、巡逻和剿匪,其战船的规模、战斗力和质量已经略强于海山洲了,更是远强于朝廷水师,某些方面不亚于西洋水师,具备与西洋水师正面交锋的能力。

兴海三十五年底,安远州初步营建完成后。从三十六年开始,徐武成就开始了自己的经营谋略。对内方面,到隆凤二年底,在晋国上下的大力支持下,安远州在当年底实有人口近十万人,其中汉人约六成。军队上万人,大小新旧战船近百艘。另外徐武成还强力剿灭或者招抚海盗数千人。同时在巴安道北部的南海重要岛屿如飞环岛、信马岛等岛屿留人看守,作为海路北上与巴望岛东部晋国辖区的中转地,避免在往来的时候总是依赖与西巴斯鹰国中西部附近海域。

在对外方面,徐武成大体采用的是远交近攻和扶弱抑强的办法。

首先是对在讨伐渤文尼莱国时候中立的东部苏禄丹国,与之交好,以稳固东部。而苏禄丹国东部隔海就是马京达瑙国和西巴斯鹰国东方地区。一个稳定的苏禄丹国可以充当晋国与西巴斯鹰国的缓冲地带。同时借苏禄丹国,结好了这片大岛之上最南部的贾巴尔丹王国,以此来牵制在南洋和东方最强的尼兰国。另外徐武成还联合苏禄丹国一起向西进攻渤文尼莱国,向南进攻贝隆丹王国。

其次就是向西进攻。从隆凤元年开始,徐武成与苏禄丹国联合向渤文尼莱国发起了多次进攻,或者是策动当地的部落和汉人起事。虽各有胜败,但是总体上胜多负少,到隆凤二年底,安远州的西界早已越过原定边界约二百多里,扩充了数万亩的土地。而苏禄丹国也因为晋国的支持,向西、向南也扩张了自己的边界,得到了实际利益,与晋国的关系更加友好,形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再次就是从苏威兰国手里得到了纳福岛。按照当年的约定,渤文尼莱国将纳福岛附近出售给了苏威兰国。但是这里距离苏威兰国在东天竺的核心区域太远,往来不便,而且咽喉要道的满喇波地方还在周围大小岛屿的各种邦国和尼兰国的控制下。为此在隆凤元年底,在得到苏威兰国东方公司最高层的同意下,以一万银币的价格将其出售给了晋国的安远州。徐武成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就接收了这片地方。虽说经营困难,但几年里,满喇波地方却也粗具规模。晋军接手后,立即派兵进驻,并时常以此为基地南下进攻渤文尼莱国,给其巨大的打击,陷入了四面受敌的窘境。

隆凤元年秋季,徐武成就给朝廷上疏要求极力经营安远州,以此为基地拓展晋国在南洋的生存空间,来壮大晋国的声威。

他在奏疏中提到:

伏查安远州与渤文尼莱国、苏禄丹国、贾巴尔丹国、贝隆丹国所在之岛屿乃一巨大岛屿,名曰加巴隆丹岛,幅员七倍于我南洋属地。其地沿海多平原,中部多崇山峻岭。沿海地带虽潮湿闷热,然气候与南洋属地无多差异。适宜五谷,多特产,多奇形怪兽,为东西方交会之地。

该岛大小部落土著数十族,皆居住于中部山脉之间,好勇斗狠,据称以出草即割人头为例,不可轻动。而沿海地带遍布数国,分为北部之渤文尼莱国,东部之苏禄丹国,苏禄丹国南部之贝隆丹国,最南之贾巴尔丹国。西部之兰达苏丹国,各国均信奉大食教。

该地北部乃南海之千里石塘,北距崖州逾四千里。西北隔海与南交等地相望。东部乃苏锡岛,小于本岛,多土人部落,然实力不俗。尼兰国对此亦早有染指,驻军、营房、货栈等应有尽有,然未能威胁我地。西部乃苏拉岛,小于本岛,然地形险要,境内有亚齐、德利、锡克、巨邦、帕加鲁勇等邦国。另有尼兰国和苏威兰国之根据地。该岛与北部柔弥国等十余邦国及尼兰国所属之地共扼南洋与西洋交汇之地。而此岛南部即尼兰国东方公司之巢穴所在,名曰巴爪岛,尼兰国之财赋、精兵猛将、坚船利炮尽在于此。岛上虽有昔日强横之马塔兰国,然今日不过尼兰国之附庸。

我晋军在南海附近可无往而不胜,然此地幅员辽阔,距离我宁海国较远。以我一己之力实难短期攻破数国而有加巴隆丹岛之全部。纵使攻下,必将元气大伤,尼兰国则可趁机北上,部落若进而袭扰,使我无法守之。故以臣愚见,宜交好与我极南之贾巴尔丹国,以此牵制尼兰国;交好与我东部之苏禄丹国,为我与西巴斯鹰国之屏障,重点攻略西南之渤文尼莱国,以谋取沿海富饶平原广袤之地,为我垦殖之根基。

本岛数国虽强弱不一,幅员均数倍于我,但均不能单独甚至联合与我为敌,故为患不大。所患者乃在尼兰国,西洋诸国战力骁勇,不可不虑也不可不防。故扶弱抑强乃安远州御外之首策。另臣建议需尽速攻略石塘岛。此地乃西洋与南海往来之门户,查武朝太宗永康、宣威年间往来南洋、西洋频繁经过此地,故在此留守万人为中转补给之所,并建有货栈、仓库、码头等。武亡之时,有广南军兵数百家不堪燕朝凌虐,辗转流利到此,如今繁衍商贸也不下数万之众。

此地大小岛屿不可胜数,然最大之石塘岛幅员较广,可产稻米、玉米,多良木。且距离尼兰国所属之满喇波一千二百里,离渤文尼莱国四百五十里,距离我安远州仅八百里。石塘岛在去岁为尼兰国攻取,但根基未稳,留兵不多,且岛上尚有汉民数万,心向神州。故臣请精兵万人,战船百艘,率死士出其不意攻之。如能收复此地,则进可使尼兰国首尾难顾,并可东西两侧夹击渤文尼莱国,而退则可保障我安远州。故宜提早经略之。

徐武成的这份上疏到隆凤元年底的时候终于抵达了海京府。马绍承阅后同意了徐武成的计划。然而不出意料的是,除了何承海、潘振鼎、康广进等少数人表示支持外,众人都表示反对。认为劳师远征,只为万里之外一小岛不值得。但是马绍承执意如此。

隆凤二年,马绍承就开始了准备,计划在下半年的九月开始进攻,并打算亲临兴京府督战。然而因为当年卜新山的逼迫,此项计划被迫推迟。如今卜新山已经安稳了,故必须重新实施计划。

隆凤二年下半年,虽然马绍承的精力大多放在了封锁办事大臣衙门上,但是该有的准备是没有停止的。在七月的时候,就以弟弟马绍坤为南洋宣抚使,抽调了宁阳军、亲军营、殿前军等基干力量千余人,还有上万件的枪械、上百门的大炮和上万斤的火药等南下兴京府。同时还将刘玄洽之子刘子廷、林涵秉和伊莎拉交给他的养子苏怀承,以及自己亲军营出来的将领王仲翔、程河挺等全部派往南洋准备作战。

苏怀承是伊莎拉的样子,随着伊莎拉也年过半百,没有了精力。故在隆凤元年时候将其托付给了马绍承。马绍承多年来也一直关心着这位样子,而且十三岁就在亲军营当兵,武艺娴熟,还能说一些洋话,很受马绍承的器重。如今是该让他去试一试的时候了。

隆凤三年三月,马绍承决议南下兴京府督战。内阁事务由潘振鼎办理,重大事务请仍然精神矍铄的父亲马英韶处置。

马英韶老了,精神很好,但是也不愿意儿子再去,不过他还是理解儿子的志向的,这是一个希望在南方开疆拓土,做一个南方霸主的人。而海山洲距离南方较远,兴京府更近。如果不是马绍华去世,马英韶其实并不是不想让马绍承真正的做一个宁海国国王,去实现他的雄心壮志的。

三月十日,马绍承辞别父母远行。

临行前,马英韶是有不舍的,但是他还是理解儿子的,临走的时候,马英韶对儿子说:“你有理想有志向没问题,我支持你,不过你毕竟也是年近半百了,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杜迎秋、张琼瑜也都关心并嘱咐他,还有他的姐姐马晓茹等,也都十分关心这个弟弟。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君臣,只有亲情,浓厚的炽热的亲情。

陪同马绍承前去的人并不多,只有王仲方、何承海等少数人和天雄军、天威军等不过千余人,却都是最为精锐的。

四月五日,马绍承等历经波折终于抵达了兴京府。

马绍坤已经来了南洋快一年了,准备的已经齐全了。

马绍坤向哥哥禀报道:“如今集结在兴京府、天雄州一带的可战之军共两万余人,粮草三十万石。而且已经先行拨付了火枪一万余支、火炮三十门前往安远州,还有精兵三千人。”

马绍承:“你们的计划呢,徐武成的计划呢,你们打算如何打?”

马绍坤:“徐武成建议以少量兵力联合苏禄丹国进攻渤文尼莱国,作为以攻为守的牵制,避免我们收复石塘岛时候遭到牵制。但是此次牵制性作战,兵力不需要太多,而且要求不高,只是追求有限扩展,底线是守住现有的边界。而以主力来收复石塘岛,并相机攻略其他地方。对于这个计划,臣弟是同意的,可以实施。另外,徐武成已与石塘岛岛上之汉族头目钱旭杰、顾道顺等人早有联络,问题应该不大。”

马绍承:“这个是可以,另外切记要注意提防尼兰军北上和东进救援。”

马绍坤:“是。”

马绍承:“此战贤弟你亲自南下,由徐武成带兵收复石塘岛,你坐镇安远州统筹。由林涵秉和留守兵力攻略渤文尼莱国。如果尼兰国不救石塘岛,则可留兵收之,然后以精兵南下占领名叫苏比岛之地,此地距离渤文尼莱国较近。然后可相机登陆该国西部,东西并进,夹击渤文尼莱国。”

马绍坤:“臣弟领命。”

马绍承:“记住,此战的首要目的是收复石塘岛和苏比岛,为绝对必要所完成之事。其余则可量力而行,因时而定。”

马绍坤:“臣弟想请缨收复石塘岛。”

马绍承:“你不能,你是我最信任的人,让你前往我都有些不放心。临走的时候,父王、母后你娘都让我一定要照顾好你,所以你绝对不能以身犯险,这是军令。而且安远州乃经略之核心和枢纽,非你不能坐镇,也不要轻视啊。”

马绍坤:“是,臣弟领命。”

马绍承四月八日下令:

以徐武成为安波经略使,王仲方为副,领兵收复石塘岛附近岛屿;

马绍坤以南洋宣抚使坐镇安远州,节制安远州大小官吏兵马;

林涵秉为安远州西部招抚使,镇守并相机经略渤文尼莱国。

四月二十七日,马绍坤、林涵秉、王仲方、王仲翔、苏怀承等领军一万七千人和大小战船百余艘抵达了安远州。

徐武成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徐武成有才有勇略,但多少也有些目中无人。不过对于马绍坤,他是信服的,一方面当年讨伐渤文尼莱国的作战中,马绍坤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他的勇略,另外毕竟是马绍承的亲弟弟这个特殊身份。除了马绍承,他与林涵秉的关系也不错,毕竟当年也算一同跟随马绍承战斗过的。至于其他人,就一般般的关系了。

经过了几天的安排,争吵和协调,徐武成亲率精兵一万五千人和大小战船、武装商船等百余艘收复石塘岛。林涵秉领兵五千人镇守西部和纳福岛地域,来经略西部地方。马绍坤则统领剩下约六千多人坐镇安远州。

徐武成的精兵是此战的主力,这一万五千人中,有半数以上装备西洋带短刀之自发火枪,另有一半装备晋国自产的仿制品和一些重型火枪。考虑到是夏季作战,多雨水。恐火药潮湿,还配备了弓弩。主要是传统的神臂弓和燕朝的肃靺弓。以神臂弓为远程攻击,而肃靺弓搭配重箭,近距离则可射穿铁甲,命中者不死即伤。另外火炮方面,主要是加长型佛鹰炮,以及仿制燕朝的子母炮、冲天炮等较为轻型的火炮。重炮携带不便,必要时可从战船上拆卸到陆地上使用。

五月一日,徐武成等准备出征,然而天公不作美,风浪大起。被迫在港内停留,七日,天已经晴朗,风向正好,可以进兵。

五月七日,徐武成领军出征。

也就在五月二日,苏禄丹国大军万人也已经从其国西部向西开始了对渤文尼莱国的进攻。

五月八日,林涵秉抵达了安远州西部,王仲翔则率水师从纳福岛南下向渤文尼莱国北部开始了进攻。很明显这是要两路夹击,而且是要打通纳福岛南部地方与安远州之间的陆上通道,增加安远州的战略纵深。

渤文尼莱国遭遇了两国的多面进攻,很是不利,但毕竟树大根深,而且在面对老对手苏禄丹国的时候还是颇有经验的。

五月十日,王仲翔部五千人顺利登陆了渤文尼莱国北部重镇保佛。

这里的居民早已对渤文尼莱国的统治不满,不仅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反而主动开城投降。

十二日,晋军攻占保佛。

五月九日,晋军林涵秉部前锋千余人入夜偷袭渤文尼莱国古达茂律,因兵力较少而失败。

十一日,林涵秉主力抵达,以两千人佯攻古达茂律正面,而已另外三千人从西南绕道攻取古达茂律南部。亚庇两面受敌,仍然死守。但是器械相差太过于悬殊,十三日,晋军攻占古达茂律。

五月十五日,王仲翔部继续向东,沿途一路所向披靡,但是野战却歼敌不多,王仲翔感觉到前面必将有一场死战。

十七日,王仲翔部抵达了中部的重镇,也是渤文尼莱国在这一地方最重要的重镇亚庇。

十九日,晋军林涵秉部也一路顺利推进,抵达了亚庇的东面。

渤文尼莱国在亚庇修建有城防,虽然不及西洋的棱堡那样坚固,但是却依然不可小觑,而且这里人口数万,还有一些汉人。守将是渤文尼莱国东部总督思达尔,勇而有谋,不是简单的人物。

晋军东西两路并进攻打,然而亚庇外围的城防坚固,加上正值高温的雨季,道路泥泞,野战攻城的晋军经常受制于泥泞的道路,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从十九日到三十一日,五月份的下半月,晋军连续攻城都毫无起色。火炮和火药在此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因为雨季,经常潮湿。入夜后渤文尼莱国军队又经常夜袭。

六月一日,林涵秉的副手梁道辉建议以重型弓弩和老式抛石机攻城。

林涵秉:“这可以吗?”

梁道辉:“将军,此地成天下雨,我们精良的火器经常淋雨潮湿,作用有限,这时候也只能依赖弓弩了。用密集的箭雨和石砲来震慑敌军。”

林涵秉:“有道理。”

六月二日,林涵秉下令由梁道辉在城外架设床弩车和抛石机阵地。同时派人到安远州,请大量增援箭矢。

当日,晋军就发射了大小箭矢包括重型床弩箭矢数十万支。

之后,因为箭矢有限,密集程度不如当日。

六月七日,马绍承得到了林涵秉的支援信后,下令将安远州储存的几乎所有箭矢和弓弩等全部运往前线,总计高达数百万支。

六月十三日,在得到了支援后,林涵秉、梁道辉密集发射箭矢,然后步兵如墙推进,虽然缓慢,但效果不错。

就在林涵秉攻城的这几天,王仲翔也在西面进攻。

比起东面的艰难而言,西面相对容易,但依然困难。

王仲翔部直到六月十二日,才抵达了亚庇城外五里的地方。而且他也遭到了雨季的困扰。

不过也许是天意,六月十三日开始,王仲翔一带天气放晴。

王仲翔当日亲率精兵两千人在密集的炮火和弓箭掩护下,开始疯狂的进攻。完全是不要命的攻击。

虽然死伤不小,但是到入夜的时候,王仲翔部已经攻破了西门。

王仲翔攻破西门,亚庇守将思达尔被迫抽调兵力希望夺回西门,这也就给了林涵秉以机会。

林涵秉抓住机会,迅速猛攻。

六月十五到十七日,晋军接连攻破亚庇城的各个城门,进城开始清剿残军,并招抚百姓。

城里的一些汉人见汉军来了,有一些人已经被同化,坚决抵抗,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欢迎汉族人军队的到来。

也就在亚庇城破的时候,思达尔于十七日夜率领残军百余人撤走。

从五月初开始进攻到六月中旬拿下亚庇城,晋军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东西并进突击近八百里,已经是非常大的成就了。拿下了东西长八百里,南北宽百余里的狭长地带,获取了人口十数万人,一举将纳福岛南部和安远州的陆上通道联系了起来。而且此地南部是大山,也便利于防守。

虽然战果显赫,但是晋军参战的一万两千多人也死伤了约三分之一,损失还是不小的。

渤文尼莱国在北部失败,但是其主力并不在这里,这里总计只有军队六千多人。而其真正的东部主力则放在了对付苏禄丹国和南部的贾巴尔丹国上面。而更精锐的主力近十万人则放在了西部地方,因为那里才是渤文尼莱国最富饶的地方,也是距离石塘岛最近的地方。因为在晋军进攻的同时,这两个邦国也都跃跃欲试。

从五月到七月,贾巴尔丹国就开始向北进攻,但因为地形因素成效甚微,而且贾巴尔丹国主力主要放在了海上防御尼兰国。而苏禄丹国才是渤文尼莱国东部的最大威胁。

从五月到七月,苏禄丹国一路狂飙突进,向西进攻深入了也有五百多里,但是渤文尼莱国军队在此集结了两万多主力,其中还有装备了西洋枪炮的三千多精锐。在晋军攻势停止后,渤文尼莱国军队立即全力投入反击,并向东反扑了三百里。但是在附近的必鲁兰地方遭到了苏禄丹国军队的拼死防守,所以双方最后打成了僵持战。

七月份,渤文尼莱国东部总督思达尔致书安远州的马绍坤和苏禄丹国,要求停战。

马绍坤同意停战,但是要求渤文尼莱国将此战晋军夺取的土地正式割让或者出售给晋国,但思达尔坚决拒绝。因此双方的和谈暂时破裂,继续在相邻的地带互有攻守作战行动,但是规模已经不大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