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随意论之
最近看完《三体》,感慨甚多,便请我父也进行拜读,以求共同话题。今天在山间散步,偶然从《三体》的宇宙观谈到“新人类”——心怀为利益不择手段、彻底抛开道德的意识形态,并最终得以生存的逃亡者。
于是我们围绕该主题开始议论。首先我举例美国电影《赌城风云》,引出“人性”和“道德”,又提到在网络上看到的两句话:“道德只是低等人来阻碍高等人群的虚构事物”;“道德只是高等人虚构事物来控制低等人阻碍另一群高等人的策略,而文化传统就是这种策略中最有效部分的遗留。”对于这两句话我当然不敢完全苟同,但其中的重点——对道德的议论,让我在心里对这个词语的概念重赋了意义。
我们继续深入。尼采和马基雅维利两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道德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经过我的思索,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当一个消防员舍己为人,就算这种行为得不偿失,民众依旧会对此表示盛赞,因为——民众需要的正是他人的奉献,而不是他人自身的利益。当民众嗅到某一行为中明确或暗藏的能够提供利益的信号,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支持这种行为,将这种行为归入“道德”范畴。所以正性的词汇往往是:“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之类。至于一些“暴君”如秦始皇,尽管他建立了千秋伟业,却因为压榨民众而被忽略真正的历史意义,背负罪名,这是因为不少人发现他能够为了某一目标抛开道德,甚至加害于人民——加害带来的威胁便是利益的失去。此外,当一些人提到出国求学或生活,总有网民对其进行攻击,进行“道德绑架”,以“叛国贼”诸如此类胁迫之。换做现代任何一个在群体中成长者,都想必不能消受这种真诚而愤怒的批判的,缘于道德和言论对人的约束能力极强。所以综上所述,人民喜欢利益,更不愿他人得到更多利益。为了保全自身利益,他们将时刻推崇道德。
再把话题延申开去。道德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它的性质同法律十分相似,只不过没有后者的强硬手段。如果把对道德的坚定强化,便可能产生意识形态。我父提到在美国,真正约束人民的其实并非法律,而是《圣经》,可见有时意识形态比道德、法律更具有控制意义。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也包括抗战精神等等。这些意识形态重合,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共振,使人更愿意倾向所谓正义。现在让我们“解构”正义,其表面意义为:公正的、正当的道理,主持正义,指让有争议的双方及多方实现公平的行为。但何为公正,何为不公呢?类似的如议论善与恶的问题在《理想国》开头也占据很大的篇幅,假设静下心思考一番,所有的“正义”似乎都包含不同程度的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则被“正义”的表面所掩盖,得以肆意发展。
再谈谈思想带来的影响。我发现当今网络出现了许多如此的论调:小镇做题家、加班工具、上级升职的垫脚石,甚至受国家情怀控制的工人。这些论调的出发点主要是自身利益。不仅如此,我认为该现象代表着中国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者在不断增加,这未必是好处,但一定有好处。
思想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大多主流思想都无形中麻痹着人民的神经,使其心甘情愿成为国家运转的微博动力。包括“文革”,受到蛊惑的青年毁坏了中国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和书籍等,而所有事件的起始点竟仅仅是……这又和“焚书坑儒”有什么区别呢?
网络上还流传着另一种论调——无条件批判“利己主义”的论调。这种行为和上文人民对道德的执念是同一回事,但国家的确需要饱含热血的青年去复兴,只是可惜现在爱国教育无疑在走下坡路了。
最后总结一番。在利益的世界里,道德是行不通的。我认为现代人的确可以学习古代的礼仪与古人的大智慧,但《道德经》、《论语》不能无条件吸收。举个例子,在诺兰的《蝙蝠侠》中,小丑能够与蝙蝠侠势均力敌就是因为前者无道德与人文的牵挂,但后者有。在古代,忠臣为了与奸臣抗衡,必须更“奸”于奸臣。这样的道理已经司空见惯,至于取舍如何,则【得】看我们自己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