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傅虹露正式成为马怀锡的侧室,因为在二十日她刚为马怀锡生下了一个儿子,马怀锡起名为马弘光。
三月十八日,王燕霖又为马怀锡生下了第二个女儿,起名为马惠虞。
傅虹露为马怀锡生下儿子,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也间接拉升了他自己家人和那些一同从山流国回来的人地位,但是目前在晋国朝野,真正的实权派还都是马绍承留下来的那些老人。
虽然王燕霖、傅虹露都为马怀锡生下了儿女,林超颖一个也没有,可是林超颖的地位至少短期内他们没人可以动摇。
在三月底的时候,知趣且聪颖的林超颖提出让贤,将王后的位子让给王燕霖,马怀锡一口回绝了。之后林超颖又提了好几次,但是马怀锡始终没有答应,而且禁止她再提。
林超颖就暂时不再提及此事,而是对王燕霖、傅虹露也都如同亲姐妹一样,对他们的儿女都视如己出的照顾,同时对下属和臣僚都非常客气温和,让众人挑不出任何不是。
也许是为了弥补妻子的内疚之心,五月七日,马怀锡下令将林超颖最小的弟弟林超康(隆凤三年出生)调任为殿前军下的步兵团任团长,之前他一直在通远州驻军中任职,干的还可以,也以连长的身份参加过与萨鹿国的作战,表现还不错。如今提升到殿前军,很明显是为了提拔他。而殿前军的林涵秉是心腹,也是个聪明人,念在是同姓也许还是同宗及马怀锡的关系上,自然会倍加照顾。
同时,还将林超颖的堂妹林超瑜调任内事厅,在王秋妍的培养下逐步成长,很明显是希望接班,也是对妻子的另一种关爱。
凤翔二年五月开始,马怀锡进行了一连串的人事调动,有军队方面,也有地方官层面。
十日,马怀锡下令免去宁阳军总兵官李崇进之职,从南洋的石塘岛调额明勒出任宁阳军总兵官。同时还以南洋当年作战有功的小兵丁文力出任的侍卫亲军副将军、以梁明辉为兵部副判。
十八日,以陆儒湘长子陆成海出任兴京府府尹,成为了一方封疆大吏。
无论是额明勒,还是丁文力或者是梁明辉,甚至包括陆成海。大多都是隆凤年间保卫石塘岛的功臣,那时候他们大的三十多,小的二十多。后常年戍守石塘岛一带有功,如今正当中年,还是大有可为的,所以将他们调任回来。一方面为以后接班和养老做准备,另外也是为了避免这些人在天高皇帝远的安海州一带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力。
六月到十一月间,各地的造船场都在进行最后的赶工或者验收,因为到这一年年底,晋国就必须要实现建成西洋式样战船五十艘及大量辅助船只的目标,这是绝对不可能耽误的。而这几个月里,也是督练兵备衙门最为忙碌的时候,马绍坤、林涵秉等经常不是在衙门里过夜,就是在外面的府县里催促,谁都知道这是马绍承、马怀锡父子两代人甚至可以包含马英韶在内三代人的愿望,也是事关晋国将来海洋强国发展走向的关键一步。
十二月底,马绍坤作为枢密使兼督练兵备衙门的大臣正式最后上报完成了任务,已经建成并服役了三艘二级以上战列舰、十五艘三级战列舰为最新式的战舰,建成和改装完成三十二艘共五十艘纯西洋式样的五级、六级战舰。另外庞大的舰队辅助船只主要还有二百三十八艘大中小型改进型的各式东方传统战船,其中五十六艘载炮三十门以上的大鸟船、一百多艘中型十几门炮的战船及大量巡逻快船和通讯船、运输船等。除此还有一百多艘舢板炮艇。就是说晋国海军的海山、南洋、汉宁三大舰队共有大小战舰、炮艇达到了三百八十多艘,虽然总数较以往少,但是战斗力和先进程度更强了,已经是居东方之首了。
兵力方面的情况是,晋国海军总计两万七千人。其中汉宁舰队人数最少为五千人,南洋舰队一万两千人,海山舰队一万一千人。而在陆军方面,海山洲陆军下降到了三万八千人。其中通远州、海陵县的驻军总计为五千多人,其余为殿前军、宁阳军和侍卫亲军以及天雄军和天威军的兵力以及驻守山流国的兵力。南洋属地的陆军为三万五千人,保宁行省七千人、东宁行省六千人、永晋行省一万三千人,兴京府各地一万一千多人。汉宁行省各地陆军总计一万五千人。
总计晋国的海陆军人数是近十一万人,不算是太多。而且随着各地相对和睦的状态以及晋军大量换装西洋兵器和生产,所以足以应对目下的局面。
马怀锡明白多少还是有些水分的,但是大体是差不了多少的,毕竟他也是兵备衙门里出来的,情况还是了解的,而为了实现这庞大的海军强军梦想,晋国这近二十年来也花费了几百万两的经费。
当年底,马怀锡还询问了户部府库及内库的人口和存银情况。
在隆凤二年底的时候,晋国海山洲人口略微下降到七百八十万人,而南洋属地人口则增加到三百六十多万人。加起来在一千一百四十多万人。而财赋储备方面,海山洲金银财帛在隆凤二年总计约五百六十万两,南洋属地方面增加到了二百三十多万两,晋王府内库方面为一百八十多万两。
而在凤翔二年底,整个晋国的人口约一千二百万人,近二十年里增长了约六十万的人口。其中海山洲人口为七百六十二万余,宁海国(南洋属地)人口为三百八十三万余,汉宁行省为五十七万余。财赋储备方面,户部府库方面总计为六百二十一万两,其中海山洲为三百二十一万两,南洋属地为二百六十五万两,汉宁行省为三十五万两。而直属于晋王府的内库总计为一百二十五万两。
可以说从人口方面来说,在东方,晋国自然不是最多的,但人口密度却算是很高的。尤其是宁安府、宁阳府、兴京府一带的人口密度非常之大。而财富方面,晋国的财赋除农业方面外,大多数都是依赖工商业和官府专卖的收入。而近二十年来,晋国库存银钱的减少主要还是因为扩充海军而带来的。隆凤二年底晋国各地府库存银及晋王府内库存银约九百七十万左右,而凤翔二年底为不足七百五十万,相差二百多万。而减少的这些除了一部分用于用于隆凤年间的石塘岛保卫战和隆翔年间的两次山流国作战花费较大外,大多都用来扩建海陆军,尤其是海军了。
虽然是建设完成了,但是日后每年的维护费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不过晋国目前依赖海路贸易的畅通,每年的收支大体可以持平,一般情况下都会有所盈余。海山洲是晋国根本所在,也是财赋及人口的核心。每年的收入约在五百万两左右,少则也有四百万以上。南洋属地每年收入约在三百万左右,有时候年景不好也有二百七八十万。汉宁行省是新开辟的地方,但是利用东西方交汇的便利且赋税基本不用上缴,每年收入少说也在三十多万,多则可有达到五十多万两的水平。
而整个晋国的实力放在燕朝境内进行对比的话,也是位居前五名的行列内的。晋国各地的幅员约和一个普通省份差不多大,而人口最多相当于两到三个中等的省份,但是财力却近乎等同于最富庶的江南。何况晋国的赋税从不上缴,这也给了晋王国极大的自主权和实力,能够扩充军备,保障东南。
晋国人口与燕朝相比,和江南之地及京畿之地的人口差不多。而人口的增加是依赖粮食的,而晋国早就大量引进西洋农作物,如今更是在晋国的各地普遍种植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加上气候使然,使得人口平稳增长,还有就是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加上租税的减少,让百姓能够活下去,自然就少了大量的叛乱。
而这些其实只是晋国正常的收入,晋国还有一个大量的收入是不计算在赋税当中的,那就是保护费的收入。虽然这几年逐渐减少,但是每年依然有少则一百多万,多则三百万左右的庞大收入。这笔收入都在单独的门类中,而且是归户部、市舶司、枢密院三分的。一部分用来弥补正常的开销不足,一部分就是采买军火和扩军。
以有限且不相连的土地维持了一个较为强大的海上王国的存在,晋国是殊为不易的,也是四百多年来二十多代人的苦心经营所致。而晋国的富庶和强大,是离不开朝廷这个大后台的。自海山洲成为特殊的内属行省外,虽然朝廷一直有所防范和限制,但是整体上是友好的,而有了朝廷这个大后台和物资来源地,晋国才能纵横于海洋,才能得到西洋的敬畏和尊重。这也是无论是马英韶,还是马绍承,以及如今的马怀锡,虽然具体方法上有所偏向,但始终恪守臣节尊奉朝廷的原因。
对于晋国如今的富庶,西洋诸国是眼馋的,但是他们有心无力。毕竟光靠他们东方辖区的人员和兵力是绝对无法战胜晋国的。他们面对那些邦国酋长都取胜艰难,何况面对一个高度组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还大量吸收使用了西洋最新的技术。更何况背后还有一个如日中天的大燕帝国。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乎的也是贸易。
除了西洋诸国外,燕朝对于如今的晋国已经有了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只要晋国不惹事能够替朝廷守卫海疆以及确保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那么燕朝也不在乎晋国在那几个地方自立为王。何况整体来看马英韶三代人都还是虔诚和恭顺的。如果说以前燕朝还因为战乱之后相对贫瘠惦记海山洲每年几百万两银子的赋税的话,如今的燕朝则已经财大气粗,不需要再惦记了,反而还有伤天朝的体面。
虽然扩军让晋国确实消耗了不少,但是这无损于晋国的实力,反而加强了自身的实力和有助于晋国继续维持强大。
看着晋国如今的实力已经重新恢复到一个新的高度,看着海军扩建的完成,马怀锡总算是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然而一个大任务的完成,又让马怀锡感到无所事事。故而从凤翔三年开始,马怀锡有些开始沉迷于女色。整个凤翔三年前七个月,马怀锡除了三个正儿八经的妻子之外,又接连招纳了十余名漂亮的女子充实后宫。
看着马怀锡这样,玛黛莉、范茹冰都在劝阻他,让他注意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要警惕后宫干政,更重要的是不能因此耽误国事。
马怀锡还是清醒的,从八月开始下令将这新纳入后宫的十余名漂亮姑娘全部放回宫外。同时正式下令从自己开始,以后的历任晋王的后宫正妻和有名分的侧室不得超过五人。同时请人根据燕朝后宫的严密规章来制定了晋王府的后宫典制。因为燕朝的后宫规制是非常严密的,而且从其立国以来至今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后宫干政。
凤翔三年,马怀锡还在何承海等人的建议下参照燕朝的一些新法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对铸造银币、铜钱和进行折换的转换中漏掉的消耗部分进行了收取两成赋税的改革。并下令在晋国境内也全部强力推行。
改革当然是艰难的,为此仅在当年,马怀锡不惜动用军队,严惩了各级官吏上百人,流放了三十多,处决了十多个。在强力弹压下,总算是取得了一定的也不错的成效。
晋国虽然铸造的是银币,损耗不大,但是因为从燕朝贸易收取的多是银两,而晋国用银币。这其中在溶化重铸部分必然产生消耗,所以也是不小的数额,所以必须进行变革。
凤翔四年,马怀锡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根据何承海、马怀念、赵寿成等人的建议将广方学馆正式由晋王府的一个附属学馆升级为一个和六部平级的官办学堂。同时决定每年这里毕业的优秀学员也根据其能力授予与科举相同的头衔,如状元、榜样、探花、进士和举人等。同时与之待遇相同,并可以根据能力来出任官职,但是暂不考虑出任知州以上的地方正职,但可以实授为知县或者更好的州府的同知、通判乃至布按两使等。更主要的是鼓励他们从事技术研究,效法西洋来提高晋国在语言、天文、测绘、计算、医学、冶炼、制造、商贸等方面的能力,毕竟这是技术门类。
何承海本身就是广方学馆培养出来的,因此这个建议也确实有利于他,但是他也考虑到了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意见。在历经一年多与赵寿成、程学庆、何庆祥等传统士大夫的商议及妥协后,拟出了这个办法。
这个办法算是在当下比较客观地照顾到了方方面面,士大夫阶层做出的让步是授予这些学西洋技术的人以传统科举的名位,而以何承海为首的这些人做出的让步则是让这些人不会争取做知县以上的正职,确保了他们对府州省一级的正职的优势地位。但是士大夫阶层必须将各地的副职等职位让出来,允许这些人出任协助的技术性的职位。
虽然何承海等西洋学派出身的人也让步不小,但是士大夫阶层的让步整体较大。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传统士大夫阶层在晋国境内的影响力相对薄弱,还有就是缺乏一个核心。而在以前张崔杜田四大家族实际控制士大夫阶层的时候,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让步的,相反是王族有时候还得有所让步。而如今的晋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没有核心人物,而他们又从西洋的贸易中也不断获利,有一些人还颇为西化,所以他们不得不让步。更为重要的还是晋国的民风几百年来较为开放以及马绍承、马怀锡这十几年来的大力支持,以及晋国从上到下都感觉到了西洋技术对国政的一些益处。
凤翔五年正月十八日,马怀锡下令免去林涵秉的提督殿前军总兵官一职,由侍卫亲军副将军丁文力出任殿前军总兵官。林涵秉专任枢密副使,同时兼任督练兵备衙门帮办大臣。
正月二十日,侍卫亲军总兵官李长明调任兵部参判,崔彦炳出任侍卫亲军总兵官,成为了晋军三军主力之一的总兵大员。
虽然天雄军、天威军距离王室更近,但是按照晋国一般的规律,只有三军的总兵大员才能真正做到出将入相。
二月初,从朝廷及海山洲办事大臣衙门得到的消息,坦敦布汗国发生内乱,皇帝已经决定集结精锐大军五万人从南北两路进攻,一举荡平坦敦布汗国,彻底解决这个危害朝廷八十年的巨大威胁。虽然朝廷上下有各种反对意见,但是首辅大臣富春恒等少数人坚决支持,皇帝也决心进剿。
此事传到了海山洲,马怀锡与大臣商议,大多数人包括见过皇帝的自己的弟弟马怀鼎也认为与自己无关而且朝廷并无诏令,就作壁上观罢了。但是马怀锡则说:“我认为还是应该表态支持,而且应该尽早。于公而言,臣子必须忠诚于皇帝,于私而言,西域之地自汉朝就为神州疆土。大卫时代就没有西域,狄武时代也不曾有力控制,而燕朝能有如此雄心,甚为可嘉。”
马怀鼎:“那晋王的意思是支持,要怎么支持呢。”
马怀锡:“我上奏坚决支持,并至少出银三十万两,出兵一千人。”
何承海:“晋王真的要出兵?”
马怀锡:“是要出兵,但朝廷估计多半不会答应,所以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姿态,但费用是要出的。”
何承海:“既然晋王决定了,臣等照办。”
马怀锡:“这二十万两中,户部府库出一半,我个人这几年朝廷给的俸禄里也有十万了,另外从王府内库里出十万,总计三十万两。另外海宁通、海山贸易公司和大商号捐一些,总计五十万,应该是不难的。”
何承海:“前三十万应该是不难的,后二十万暂时恐怕有些问题。”
马怀锡:“那就先尽速将这三十万运到大京城,后二十万暂缓。”
何承海:“是,不过臣还是建议有三十万即可,后二十万至少不要说。否则万一引发朝廷某些人对海山洲富庶的觊觎呢。”
马怀锡:“也行。这二十万先不说,搭配一些兵器吧。”
二月十日,马怀锡正式上奏皇帝极力支持出兵,并出银五十万作为部分军费。先将三十万两装船力争在五月底前运往大京城。到三月初,这三十万两准备齐全,马怀锡交弟弟马怀鼎及杜保宁等人押送前往,并专门又带上了一份奏疏。
三月十日,马怀鼎等人从宁安府启程,由一艘商船装载,并有两艘战船护航。而且马怀锡已经行文了福海地方,并得到了福海地方的大力配合,也行文各地一定要保护。
五月二十日,这批船只在沿途地方的保护下终于抵达了新河口,然后在六月二日运送到了大京城。
六月三日,马怀鼎等送到,并呈递给了户部。五日觐见皇帝,并呈送了晋王马怀锡给皇帝的上疏,大意是: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我大燕。今塞北已成北藩,唯坦敦布汗国叛逆,未伏其辜,自恃相隔万里,沙漠阻绝,以为朝廷不能臣也。坦敦布汗国惨毒行於民,大恶通於天。其臣民归顺者日以万计,此正当天赐陛下剿灭之机也。陛下今兴义兵,行天诛,拯黎民于倒悬,上和天意下顺民心。且上有祖宗神灵庇佑,内有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天兵,又有将士勇猛,必可一战定乾坤。臣虽相距悬远,海山洲也乃贫瘠之地,然此心无时不思报效朝廷也,为陛下横行绝域成就万古之功而略尽绵薄之力。谨奉军饷三十万两,重型火枪两千支、千里镜三具等以充军需,聊表臣心。
皇帝御览后十分欣喜,当着众臣面说:“朕此次出兵众人皆认为是好大喜功,仅富春恒等支持。今马怀锡兄弟亦大力支持,并捐助军饷器械,朕心甚慰。虽然确有难度,但朕坚信必定成功。”
次日,皇帝下令给马怀鼎等赐宴,以加犒赏。
六月十日,下诏给马怀锡加太子少傅衔,赏御用物件玉扳指荷包等,另给马怀鼎也晋封为一等伯的爵位,杜保宁加三品衔。
六月十五日,马怀锡等从京城启程准备返回海山洲,途中在浙东遭遇大风,海况极度恶劣,被迫停留了半个多月,直到十月初才返回了海山洲。
这一年的七月中旬,临机秋收和收割之际,马怀锡和王燕霖及天雄军护军副将军王全宝等去城中,还有兴通县、宁安府一带巡视。
这一路走了快两个月,领略了民间风光,也体验了民情。
马怀锡从小生长在宫中,对民间虽说有所了解,但知道的终究不及贫寒出身的王燕霖、王全宝,沿途还得多靠他们。不过毕竟他所受过的文化素养很高,虽然许多没见过,但凭借丰富的知识仍然可以解决问题。
然而他们首先去的不是乡间,而是他任内决断的第一件大事即改进钱币的制造。为此先去了新的造币厂去看,而且是突然去看的。
马怀锡让王全宝以护军副将军的身份去造币厂看看,而他则以普通侍从的身份跟随。
造币厂首先去看的是铜钱的制造,采用的仍然是母钱翻砂法,是采用铸造的办法,虽然产量可以保证,但是需要高温,而且设备较为原始和简陋。接下来去新的筹建的造币厂去看。
从西巴斯鹰国高价引入的新式造币的机械设备在这一年陆续抵达,已经可以开始进行试生产了。并且已经生产了一批少量的新式银币、铜币。当时黄希爵等人都外出了,没人认识马怀锡,但有人认识王全宝。故而也不敢怠慢,并拿出新制造的银币、铜币让王全宝过目,还有西洋银币的式样。
王全宝等人看后,认为还是可以的,鼓励他们加紧干,不负晋王的希望。
在场之人表示会竭尽全力,而新式设备到十月份就将全部到齐,十二月就能全部投入生产。并且估计每年少则可以生产几十万,一般可以稳定在几百万枚的产量。而且能够较以往节省少则十余万多则数十万的费用。
马怀锡听后,很是高兴。
八月初,马怀锡突然下令免去黄屏森驻古晋港领事一职,调回海山洲,但并未说他是干什么。而驻古晋港领事兼驻军统帅则由东宁行省参将李德祥出任,让人大出意料。
马怀锡的考虑其实主要是从军务方面考虑,古晋地方虽说是晋国租借的地方,但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除了通过海路与宁京府及安海州联系外,实际上就是一个飞地。而黄屏森在任多年,已经经营的很完善了,而且目前很难再行扩充,重要的是守势和加强军务。而李德祥是军人出身,参加过昭顺州戡乱,勇猛刚烈,正适合稳固军心。至于内政方面,有原有的人员安顿,料无太大的差错。
八月底,他们来到了宁安府郊外一处姓郑的农家,借宿了一晚,看到了当地农家丰收的喜悦之情还有今年官府购买价格也略有上涨,并热情款待了他们。
马怀锡很高兴,虽然借住了只一晚,却给了他们十两银子的高价,让这个郑家人自然是非常欣喜。但是临走时候,马怀锡却又语重心长地对老者说:“老人家,我有一言,不知肯听否。”
郑老人家:“先生请说。”
马怀锡:“我见你家今年丰收,看来今年能过个好年景。不过我看你多把粮食都卖了换钱或者买棉花,这是要种棉花啊。”
郑老人家:“是的,棉花价格高,能多收入一些啊。”
马怀锡:“道理是如此,但是恕我直言,咱们这地方不是种棉花的好地方。何况年谷顺成,未可常恃。你把粮食全卖了,万一明年或者哪一年是灾年该如何啊。我建议你还是多留一些存粮管用。棉花不能当饭吃,可粮食是能够救命的啊。”
郑老人家:“先生说的是啊,我们庄稼人还是不如你们读书人知道的多啊,多谢提醒啊。”
除了在郊外的农庄,马怀锡还走访了城中的各种店铺,尤其是布匹店。这里充斥着各种布匹,有海山洲自己产的棉布,有西洋布匹,更多的还是朝廷内陆特产的金陵布,是最好的布,不仅畅销东南沿海及海山洲,还畅销西洋各地,获利非常可观。
马怀锡还让王燕霖化妆成做工的,去织布的作坊以及田地里去看看情况,得到的是有些人为了获得棉布的高利润,不惜强行将农田改为棉田,而结果不仅没有收获,反而配了个底儿掉。
另外还去了西洋的商馆区附近,这里有各种西洋的手工工场,也有各种生意。有开布匹店的,有经销茶叶瓷器的,还有开印刷店的。
马怀锡很感兴趣,尤其对西洋印刷店的印刷机很感兴趣。
不同于东方传统的用木块和水墨的活字印刷,西洋的印刷机是用金属块和油墨而来的。且这种印刷机把制模、冲压等技术融入了印刷机。再说螺旋杆压印,是西洋的独门技术,据说最早用于榨橄榄油和葡萄汁。后将螺旋杆压印技术引入印刷机,使得印刷机劲儿又大,压得又平,更有利于印刷的速度和美观。而油墨也不同于传统的水墨。它源自西洋的油画技术。比起水墨,油墨能更均匀地附着在金属表面。
马怀锡很感兴趣,当场就高价购买了几台西洋的新式印刷机。希望能够由晋国自行生产。
这次为期近两个月的出门,让马怀锡是很有心得的。
从九月底,他就和何承海及户部、市舶司等衙门的官吏议事,最重要的是农业的事情。众人都认为海山洲及南洋属地的土地有限,且气候不适宜大量种植棉花,而且如果大量种植棉花会影响农业和粮食产量。最后共同的意见是下令各地严禁增加棉田,而应该首先确保农田和粮食的产量。除此就是规定海山洲每年的粮仓储量定额,不宜多也不宜少,暂定为二百七十五万石左右。而南洋属地的粮食储量定额在三百八十万石。
另外的事情就是关于印刷机的事情,这属于他个人爱好了。
他在十月初找到了自己的哥哥马怀扬,他非常爱好地理、技艺和研究。而且自从在督练衙门以来,甚至对军械、机械和造船等都有了研究。
十月五日,马怀锡请来了堂兄马怀扬,交给他新式的印刷机,说:“兄长,这玩意儿你知道吗?”
马怀扬:“这是西洋印刷机。”
马怀锡:“兄长好见识,我们能鼓捣出来吗?”
马怀扬:“恕臣直言,难度很大,以前臣和工匠研究过,但是确实不好弄,大部分东西可以自己弄,但是有些关键的技术部件弄不来。其实不止是印刷机,许多制造方面,我们都和西洋的有些差距。”
马怀锡:“你说。”
马怀扬:“比如造枪的枪机,我们倒是也能制造了,但是产量一直有限。最关键的是火石,整个晋国都没几个能有矿产的,需要进口。造炮的倒是还好说。而造船的方面,西洋战船确实威武雄壮,但是臣也多次去过海军,和将领士兵们在一起生活过几日,普遍的说法是西洋软帆及索具等太费事,人们虽然有不少学会了,但培训时间太长。而最近刚引入的造币机,也看了。确实精巧,但是估计也很难短期制造。”
马怀锡:“那你的意思是我们只能照猫画虎,不能自己大量生产,或者说就是不及西洋吗?”
马怀扬:“那倒也不是,东西方国情不同。臣认为可以因地制宜,把基础打扎实,先从基础的工艺学。先会走再会跑。”
马怀锡:“你说的有道理,你最近在研究什么。”
马怀扬:“臣目前还在督练衙门挂职,在研究一种帆装。即用我们已经比较熟练制造的西洋船体搭载我们传统的硬帆,并结合西洋的软帆,涉及一种合适的能够适合我们的战船。”
马怀锡:“这是好事情,你好好给咱们弄,缺什么找我,咱们一定能够干成的。”
马怀扬:“臣竭尽全力。”
十月底,马怀锡下令将督练兵备事务衙门更名为晋国军械粮饷事务局,由枢密副使林涵秉挂名为办事大臣,以其威信和足够的资历及战功来震慑可能不配合的人员,熟悉军械军需制造的马怀扬出任帮办大臣,专司军械的制造、生产、研发等事宜,并将兵部、工部的一些有关的衙门和人员也全部调入这个衙门。并调侍卫亲军的有过作战经验的安彦进协助。
因为这个衙门的成立,马绍坤的兼职被取消了,只剩下一个枢密使的职位了,而他也已经六十了,还希望更进一步。
马绍坤的心思马怀锡知道,何承海更是明白。
十一月二十日,何承海正式请辞内阁首席领班大臣,马怀锡慰留一番后,最后在十二月五日同意何承海卸任的请求,晋开府仪同三司,太保。而以马绍坤功勋卓著,久历战功为由将叔父正式任命为内阁首席领班大臣,暂时仍兼任枢密使,不过这只是过度而已。而其余的人员也进行了调整。
内阁首席领班大臣:马绍坤
协办大臣:马怀念、庾少阳、赵寿成、李长明、黄希爵
枢密使:马绍坤(兼)
枢密副使:林涵秉
六部官:吏部正判庾少阳(兼)、户部正判赵寿成(兼)
兵部正判李长明(兼)、刑部正判刘道吉
工部正判王仲威、礼部正判何长湘
御史中丞:曹振福、侍御史:郑道彪、安英敏
大理寺卿:董耀明、少卿:李林奎、李刚雄
市舶司使:沈彦淮、副使:何庆祥、方怀奇
管学大臣:范宏学
宣文院掌院大学士:范宏学(兼)
晋国造币厂总办:黄希爵(兼)
殿前军总兵官:丁文力
侍卫亲军总兵官:崔彦炳
宁阳军总兵官:额明勒
内事厅知事:王秋妍、同知:王蓝怡、林超瑜
仪仗司都指挥使:徐通成、副都指挥使:康显铭、凌云统
晋国军械粮饷事务局大臣:林涵秉、帮办大臣:马怀扬、安彦进
海京府府尹:黄屏森
宁安府知府:吕元辅
宁阳府知府:程德旭
通远州知州:王连续
兴京府府尹:陆成海
这次的变动是马怀锡即位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方面的人事变动,基本都是自己人或者是所信任的人。军队、仪仗司的人员变动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如今最终定型。而其余文职的衙门,广方学馆和马怀锡的幕僚等人全部涌了上来。而这些人在马绍承执政的晚年都已经被提拔到副判或者是参判一级的行列上来,如今正式实授。他们普遍有一个特点,简单说就是追求四个字:富国强兵。而且只要能为了富国强兵,一切都好说。而黄希爵因为造币厂的事情备受马怀锡的重视,则破格提拔为内阁协办大臣,成为了协办大臣里最受器重的一个人。
此次海京府的府尹人选由古晋港领事黄屏森出任,是最为意外的。之前他从古晋调回来,包括他在内都认为是有什么问题,但是此次任命为海京府府尹,则是包括他在内都想不到的。海京府毕竟不是单纯的一般的地方,往往海京府尹是能够直接进入内阁行列的,而且虽然品级和六部官比略低,但实权极大,即使是内阁大臣也得让三分。而黄屏森常年在外,与海山洲的人没多少交集,且常年军旅生涯和与外邦人打交道,这都是马怀锡看重的地方,能够有效地稳定并整肃海京府的地方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