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是用一个火炉和美女的故事讲出来的,很多也都是如此,只是有些我们还没有听到而已。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金融的逻辑》,作者最后断言儒家文化落后了,认为比起西方文化确实很糟糕。因为我是在读了全书之后才听到这种观点的,所以我非常的赞同和支持他。金融怎么会和儒家文化扯上关系呢?回答个这问题我得引用作者的逻辑了。
首先,得说一下金融。什么是金融呢?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语言表达出来呢?举个例子,在清朝山西人做生意很厉害,也善于去做。这里就有个郭掌柜想做茶叶生意,听说福建一带的铁观音很好,而且他知道很适合他自己本地的口味,于是他跑到福建跟别人谈进货的生意,但对方要求他付款后才能拿走,由于太远了,而且运银子总担心半路被抢,于是他很苦恼。此时碰到了另外一个王掌柜,说只要郭掌柜在山西把钱交给了他山西的店里,他就给开一张票据,就能将这里的生意搞定。这也就是比较典型的金融事件。体现了的金融的跨地点性。再举一个例子,郭掌柜投胎转世到了现代,成了小郭。他毕业了,在一个城市中工作生活着。可是,他很苦恼,因为年轻有很多的精力想做很多事情,想买个房子,汽车,还想去西藏爬爬山、去马尔代夫游游泳,当然他的收入是挺不错的,不过那是N多年以后的事情,现在只能想象。不过他运气还不错,碰巧遇上了一个年轻的有很多钱的老板小王,小王对他说,这样我现在给你30W块,以后每个月你给我1450块,30年结束,可以不?小郭想了想自己工作很稳定每个月也有5K的收入,就答应了。这是发生在现实中的事件。体现了金融的跨时间交易,把以后的钱拿来现在花。当然你要问那老了怎么办,我想没有哪个60岁的人再想去马尔代夫了吧。在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是金融了,它就是我们跨时间、跨地点交易的一种手段、工具而已。但人的需求不仅如此,你还有很多的担心。比如安全,价格安全、人身安全、工作安全等等,于是又出现了保险、期货、期权等等。但如果现在这个社会上什么都没有,那你该怎么办呢?于是,你想到了你老爸,反正我花他的钱,等以后有钱了他老了,我养他。而他也这么想,先把钱给儿子花,等他老了再花儿子的。不过幸好现在有这么多金融工具可以跨时间交易。但又有问题出现了,比如第一个例子中的郭掌柜,他敢信王掌柜那张纸吗?第二个,小王敢借给小郭那笔钱吗?这样的问题就是信用问题了,如果我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会觉得很搞笑:你老爸相信你老了会养他吗?这时就该说第二个问题了。
其次,就是我们的儒家文化。也就是:三纲五常。父为大,儿以孝为先。强调“家”的作用是无比大的,“家”的信任度是无比高的,而且用社会舆论道德等加以巩固。相反,也加大了对“家”之外的人的不信任度,他是外人可靠吗?他只会为他的“家”着想,会对我们着想吗?他是不可靠的,只有家人是可靠的。结果是,小王不敢借钱给小郭了,小郭也只能找他老爸,同时也听从他老爸的,因为他老爸也相信老了以后儿子会照顾的。这样问题就产生了,老爸如果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我之所以跟老爸那么近,是因为他的钱吗?但除此之外我怎么觉得没话可说呢?他是我心灵的朋友吗?
西方文化就不一样了【这只是谈那本书,我还是喜欢中国自己的文化】,老爸和儿子之间是朋友,关系不好可以结婚都不通知他,买房子自己借款都可以搞定,个人是自由的,不用再受他约束。但总是不会忘掉他,经常给他打电话,平时放假过去看看他。这是不带有任何利益性和隐性交易的,完全处于自愿的,是为了感情的需求而自发的。这才是真正的父子情怀。
说到这里,逻辑关系已经有一个眉目了,金融当然和文化有关系。金融是显性的交易,而文化中规定的实质内容“家”是隐性交易的,显性的交易要靠社会的信用来维护,而我们的文化太强调“家”的血缘信用了,缩小了信用的内容,故太狭隘了。我们应该在新的时代,有新的文化才能有新的发展。
这篇文章算是读书的小结吧。建议对金融感兴趣的朋友,希望真正了解股市的朋友,对金融问题关心的朋友去读一读。会有很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