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转折的开始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6600字 发布时间:2023-02-14

凤翔三十二年十二月,马怀锡返回了海山洲。而崔露苑已经是怀孕七个月了,能够坚持地回来,已经是颇为难得了。而这也让马怀锡分外高兴,赞叹是将门之后,即使是女子,也是巾帼不让须眉。这话在夸崔露苑,实际上也是说给马弘传听的,认为马弘传不及妻子。

凤翔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崔露苑生下了一个儿子。此子生下来不大哭,这让马怀锡很是欣赏,也很是宠爱。给孩子起名为马玉隆。与他的大哥马玉凯一起居住。

凤翔三十四年、三十五年,晋国境内一切如常,然而对马怀锡而言这两年却是极为伤感的两年。

凤翔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马怀念因病去世,年八十三岁。马怀锡下令国葬,追赠为中书令、太师、宁阳王。

凤翔三十五年五月十九日,马怀锡最钟爱的女人之一的林超颖因病去世,马怀锡极为悲痛,追赠为昭贤王后。

凤翔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马怀扬因病去世,年八十岁。马怀锡下令同样予以国葬之礼,追赠为中书令、太师,晋阳王。

临终前,马怀扬还在致力于研究兵器器械。并成功根据燕朝的劈山炮、分成炮式样予以改进制造出了适合晋国海山洲及南洋地形所使用的新式火炮。这种火炮采用了燕朝的设计思路,但是其材料和制作方法则结合了西洋的思路,同时加重了炮弹的重量,故而威力远较燕朝的同类火炮更有威力。马怀锡对此十分满意。

两位堂兄都是马怀锡的功臣,然而马怀锡内心对马怀扬更有感情,为何如此。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马怀扬是一个懂权谋但从不介入权谋争斗的纯技术的宗室人才。这是马怀锡最为放心和安心的。虽然马怀念、马怀扬都被追赠了王爵,看起来宁阳王、晋阳王都是仅次于晋王的最高爵位,然而谁都知道晋阳王实际上比宁阳王更高一些。

这一年的七月,燕朝终于同意内陆与海山洲的贸易不再是单独的对渡口岸,又增加了第二个。海山洲方面是光宁港,内陆方面是福兴府。

对于此事,马怀锡是满意的,但是却来的太迟了。而且当时的马怀扬重病在身,马怀锡根本没有那个心情。

凤翔三十六年,马玉隆五岁了,可以读书了。

马怀锡对儿子马弘传的亲燕已经是心生不满,而对马玉隆却很是喜欢。

这一年,马怀锡特别聘请学贯中西的师傅林明凯开始给马玉隆授课,同时还让王冰茹在闲暇时候也教马玉隆学西洋语言。因为在晋国的所有臣僚之中,王冰茹的苏威兰语言是学的最好的。

凤翔三十六年九月二日,马怀锡再次前往巡视南洋。同行的有次子马弘光,内事厅知事王冰茹、孙子马玉隆,还有内阁协办大臣兼枢密使林超康、天雄军护军将军周建雄,而且还带走了许多精锐部队约六千人去南洋。一来是为了震慑,二来也是为了训练。

马怀锡出行,海山洲事务由马弘传、王燕霖和崔彦炳留守。

马怀锡九月底抵达了南洋,首先视察了军队。对于这几年南洋的军队训练、改革,他十分关注,也认为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还是非常可观的。尤其是看到崔乾铭所在的团,战斗力最强,他非常满意。在十一月,破格提拔崔乾铭为参将。

十一月,马怀锡在南洋下令设立南洋行枢密院,以南洋内阁留守大臣杜保宁同时兼任行枢密院枢密使。

马怀锡的这一决策,让南洋已经初步具备了独具一体的架构。南洋此时可以说除了没有君主,其余的已经基本齐备了。

就在马怀锡在南洋的巡视一切都挺开心的时候,海山洲却出事了。

凤翔三十六年底,海山洲的海京府西部地方和宁安府北部发生了叛乱。

叛乱的首领是林作同,乱民以矿工、佃农和部分被燕朝官吏、富商及军士欺辱的贫苦百姓为主,乱军从十一月开始起事,到年底前,总计规模号称十余万。而他们打的旗号是反燕反晋反西洋,要求海山洲彻底的自立。

这场叛乱刚开始,马弘传也不以为意,然而事情的发展难以预料。到年底,海京府西部的兴安县、宁安府北部的大片地方都被乱军攻占。而官军镇压不及,局势已经是一塌糊涂。地方官和将领战死者已经高达数十人。

留守的内阁大臣兼枢密使崔彦炳是深通韬略兵机的,立即下令先固守海京府、宁安府等主要城池,同时急速从宁阳府调兵南下,并命令各地发动保甲武装予以支援,暂时稳住了局面。然而他已经年过古稀,一连串的劳碌,让他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十二月十一日的时候,崔彦炳病倒了。临病倒前,他已经立即上奏马怀锡,希望马怀锡能够派林超康率军火速返回。

如果是往常,晋军是可以迅速镇压的,但是这次却无能为力了。因为马怀锡南洋巡视,带走了晋军的精锐主力七千多人,剩下的除了要留守营寨和城池外,实际上已经无兵可调了。

凤翔三十七年正月底,叛军已经彻底控制了兴安县,并已经逼近府城西部地方了,崔彦炳已经重病缠身,难以处理军机要务。王燕霖虽然有胆略,但只能做到镇静和鼓舞士气,却也想不出平乱的好办法。

马弘传是这时候的主心骨,不过他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时候也是一片混乱。不过他身边的亲信大臣,身为刑部参判的何道坤提出了一个办法,即请燕朝发兵救援。

马弘传不是没想到这个办法,但是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父亲马怀锡本就对燕朝不满,对他的亲燕立场内心有怨言,如果此时请燕军平乱,父亲回来,他完全无法交代。

何道坤:“已经顾不得许多了,海山洲现在兵力稀少,如果等晋王的大军增援,恐怕要延误时日,如今只有请燕军来增援了。”

马弘传:“这,兹事体大,是不是该和大臣商议啊。”

何道坤:“如果要商议,必然众口不一,大公子这时候应该乾纲独断,毕竟江山重要。”

马弘传还是有些犹豫。

何道坤:“如果请燕军助战成功,大公子可以得到朝廷的更加信任,也更有利于大公子地位的稳定。”

何道坤的这句话坚定了马弘传的信心,马弘传决定请燕军发兵。正月二十日,马弘传起草了奏疏,上奏朝廷,同时请办事大臣明阿德和去年刚上任的海山洲提督刘安纯发兵。

因为路途阻隔,加上这几个月的风向不好,马怀锡直到三月底才得知了海山洲发生了叛乱,马怀锡万分光火。急令林超康、崔乾铭率军六千人立即北上返回救援。但是他们首批抵达宁安府南部的时候也已经是五月中旬了。

比起马怀锡有心无力的救援,燕朝的反应是相当快的。

办事大臣明阿德在去岁十一月叛乱开始时候就已经秘密上奏了朝廷。而燕朝皇帝在二月底得到了奏疏后,立即做出了反应。下令以明阿德调任福浙总督,有战功的西南边地的将军多尔宁出任办事大臣。

三月初,下令以其最看重的亲信将领富安桂、海温武等率燕军海陆军精锐一万五千人立即从各地向福兴府集结,然后进入海山洲平乱。

也许这就是天意,富安桂、海温武所率燕军于月底全部集结完毕,而风向竟然出奇的好。

这批燕军从三月二十七日出发,仅用了三天就抵达了宁安港,然后迅速开始了平乱。

崔彦炳事后得知了大批燕军进驻,已经无可奈何。而马弘传则趁机大肆犒赏燕军,结好燕军将领,得到了富安桂和新任办事大臣多尔宁的欣赏。

四月底,燕军开始与叛军交战。

五月初,燕军主力在海温武的率领下声东击西,明面上以主力向北出发,然而实际上则以骑兵千人从海京府西南方向迅速南下。搜寻到了叛军的主力与叛军进行野战,海温武的骑兵尽管只有千人,但战斗力极为凶悍,一战击溃叛军主力上万人,斩首过半。

燕军精锐的肃靺骑兵的战斗力,彻底震惊了晋军的高层。

六月初,燕军主力收复了宁安府北部和西部地方,为北上的晋军陆续登陆打开了通道。

六月二十日,晋军主力在林超康率领下攻破叛军营寨十八处,顺利收复了宁安府南部的所有地方。七月初,林超康所率晋军与燕军富安桂部在兴安县南部与宁安府北部地方顺利会师。

兴安县是叛军的大本营,接下来就是攻坚战。

兴安县虽然是个县城,但城防坚固,所以要攻下来还是有难度的。

晋军林超康不愿意强攻,毕竟是自家的城池,打下来还得再修复。而燕军主张强攻,并调集了大炮进行猛攻。

林超康无法节制燕军,根本没办法阻拦。

而马弘传则倾向于燕军的打法,希望迅速破城。他希望在父亲回来之前彻底解决叛乱,然后靠着燕军的支持更进一步站稳脚跟。

在马弘传的支持下,富安桂率军猛攻县城,在七月底终于拿下了兴安县城,然后进入城中,对但凡认为可能是叛乱分子的人进行了一番彻底的大屠杀。到八月初,兴安县的人口只剩下二十余万,减少了七成。除了战死和被叛军杀戮的之外,就是被燕军所杀。

虽然攻破了兴安县城,但是林作同却逃往了兴安县北部的大安山庄,进行据守,仍然袭扰兴安县北部地方和宁阳府南部地方。

面对叛军固守的大安山庄,富安桂一改往日的强攻,而是不断采取拉拢腐蚀的做法,到九月初,固守在这里的叛军精锐只剩下了不到两万人。即使只有这些人,富安桂依然没有强攻,反而下令后撤。

富安桂的后撤不过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则是以精兵绕道背后再行攻击。

马怀锡于凤翔三十七年十一月初返回了海山洲。

马怀锡一路上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情形,他知道木已成舟,不仅没有追究儿子,反而认可了他的果断,让马弘传大感意外。同时也钦佩富安桂这批人的的战斗力。

十一月中旬,富安桂请马怀锡、马弘传等观看了燕军的一些操演。

这是马怀锡第一次亲眼见证了这批燕军的战斗力。燕军水师很不入眼,其战船均不及晋军。但是燕军精锐的东北骑兵和京城山地兵的战斗力非常之强悍,火器中劈山炮、分成炮也颇为灵巧,这让马怀锡和亲燕的马弘传等人都为之震惊和畏惧。

十一月底,富安桂见时机成熟,下令海温武率军进攻大安山庄。

马怀锡也应邀亲自前往观看。

富安桂虽然只有三十七岁,但不愧是燕军名将,用兵的确有一套。

攻城十分的顺利,到十二月三日,燕军顺利攻克大安山庄,一举歼灭叛军最后的主力,其余残余流窜到各地山林中,但已经不足为患了。

十二月,马怀锡、马弘传分别数次与富安桂、海温武进行了长谈,谈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善后问题。

彼此都对对方有好感,但是在原则问题上都互不让步。

凤翔三十八年二月底三月初,燕军和晋军最后剿平了叛乱,并在大安山庄东北百余里的山林中生擒了林作同。

马怀锡希望在海山洲处斩林作同,但富安桂以朝廷和皇上有令,必须押往京师凌迟。马怀锡无奈,只能是同意了。

而在最后的善后问题上,马怀锡也最终做了让步。此次燕军的出兵作战行动所花费的军费,海山洲承担一半。另外规定海山洲如再发生叛乱,朝廷可以单独派兵进剿。

对于这一条,马怀锡一直予以拒绝,但是此次他完全没有了任何理由,加上马弘传在最后时刻也支持这一条,马怀锡不得不同意。

凤翔三十八年三月下旬,燕军主力陆续撤回内陆。

五月初,朝廷下令单独褒奖了马弘传,封他为太子少傅,同时正式册封他为晋王世子,并以诏书的形式命令颁布,让办事大臣衙门张贴海山洲各地。同时下令在必要的时候,办事大臣衙门和提督衙门可听从与马弘传的节制。

对于这一切,马怀锡完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为了安慰马怀锡,朝廷也给他晋升为太保,但这不过是虚衔和礼仪性的象征罢了。

从凤翔三十六年底开始到三十八年三月的这场一年多的叛乱,最后在燕军和晋军的联合剿杀下平定了,但影响却极为深远。

这场叛乱使得海山洲人口减少数十万,财富损失数百万两。

如果只是钱财问题,那么还好说,尚可以通过发展来弥补。但是此次叛乱让海山洲境内的部分文官士大夫集团对燕朝产生了不小的信任。以何道坤为首的海山洲高层文官集团对燕军此战中的骁勇和尊重他们利益的行为极为满意,战时密切配合,而且马弘传也公开大力支持。这让原本较为平衡的亲燕派与本土派之间的格局彻底发生了改变。

更为重要的是马弘传在事后被明确确定为马怀锡的接班人,马怀锡完全无法拒绝和反对,这让原本观望的部分大臣也迅速转向了马弘传。毕竟马怀锡年事已高,是不可能熬得过还相对年轻的儿子的。

凤翔三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马怀锡的王后陆雅彤因病去世。虽然终生无后,但陆雅彤温良贤淑,出身名门。死后追赠为昭淑王后。而王后之位由王燕霖继承。

凤翔三十九年二月十七日,老病缠身的崔彦炳在内阁首席领班大臣兼枢密使的任上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崔彦炳在临终前还在后悔是他没有在马怀锡南巡的时段内看顾好海山洲,以至于让燕军进入,让燕朝的势力和影响进一步加深而懊恼。

平心而论,马怀锡回来后,开始似乎有一些怨气。但是很快他就明白这完全与崔彦炳无关,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所导致的,而这里面他本人的问题就不小,所以很快谅解了这位老臣。

崔彦炳去世后,马怀锡极为悲伤,下令国葬。追封为太师、太尉、中书令、宁远军节度使、宁国公,谥号文忠。

崔彦炳去世后,林超康出任内阁领班大臣兼枢密使和首席大学士。

这样,新一届的内阁和重要的大臣名单如下。

内阁首席领班大臣:林超康

协办大臣:王仲威、刘道吉、周建坤、何宏翔

枢密使:林超康

枢密副使:塔木克

六部官:吏部正判王仲威(兼)、户部正判林明凯(兼)

兵部正判周建坤(兼)、刑部正判沈道峰

工部正判何道坤、礼部正判何宏翔(兼)

大学士顺序位次:

林超康、王仲威、周建坤、何宏翔、沈道峰、林明凯

御史中丞:梁安阳

市舶司使:林明凯(兼)

海外事务部大臣:马弘光,副判:袁守阳

殿前军总兵官:戴文琮

侍卫亲军总兵官:赖如明

宁阳军总兵官:周建飞

仪仗司都指挥使:王道彪

海京府知府:张仲春

宁安府知府:郑泽惠

宁阳府知府:林安杰

通远州知州:田文元

这届新的内阁和军队人员中,马弘传的人占据刑部、工部、御史台三个要害部门,马怀锡能实际掌控的只有军队、海外事务衙门、市舶司、内事厅和仪仗司了。海山洲三府一州的实缺中,宁安府、宁阳府和通远州仍在马怀锡的亲信手中,但是最关键的海京府则是马弘传的得力干将张仲春,而马怀锡、王冰茹是极为讨厌这个看起来不说话和笑呵呵的人的,凭借多年的从政经验,他们敏感的断定这个人是极为危险的,然而马弘传极为信任他,办事大臣衙门十分欣赏他。之所以让他出任海京府,则是为了确保王仲威能够出任吏部正判。堂堂的晋王,竟然要与儿子做政治妥协和交易,马怀锡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奈啊。

在这些人中,海外事务衙门副判的袁守阳是马弘光极力举荐的,认为其有经世之才,不仅学贯中西,还明晓天文、地理,阅览兵书。马怀锡曾亲自考校,确信其才能,最终得以被重用。

凤翔四十年,凤宁州以南的三苏国被兰戴国统制官江柏丹击破。江柏丹击破三苏国之后向晋国称臣,双方开展友好贸易,互通有无。兰戴国以黄金与晋国交换战船兵器等。

此事让马怀锡极为高兴,这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凤宁州面临的压力。凤宁州的局面从此得以安全。也彰显了晋国的声威。虽然在海山洲受挫,但是马怀锡在南洋的声威仍然是如日中天的。

然而凤宁州毕竟太过于遥远了,海山洲才是马怀锡的安身立命之所,才是他目前为止最为关心的。

凤翔四十年开始的十年,对马怀锡完全是一种煎熬。已经八十三岁高龄的他,不仅没有享清福,反而陷入了与儿子为首的亲燕派的各种明争暗斗之中,耗干了老人的心力。

也就是从凤翔四十年开始,马怀锡深感海山洲已经不是从前的海山洲了,自己的掌控能力急剧下降,儿子为首的亲燕派掌握了实权。据内事厅、仪仗司私下的报告,不少亲燕派的大臣私下强迫他们的仆役、女子缠足,还默许他们易复变发,这都是违反晋国律令的,然而地方官畏惧这些人的权威,根本不敢也没有能力阻拦。

马怀锡就曾经在凤翔四十年上元节的一次夜宴上看到了一位大臣家里的女儿被缠足,马怀锡极为恼怒,要严惩。但是马弘传则认为这是个人行为。虽然马怀锡严惩了这个大臣,但是这样的事情已经是屡禁不止了。

窥斑见豹,马怀锡从这一年年底开始痛下决心,一定不能让南洋再出现此类事情。于同年夏季下令在南洋不得行燕朝律法和恶习,如有违背者从重处置,并调派一些悍将酷吏去南洋做官,以稳定南洋。

凤翔四十二年,朝廷开放第三个对渡贸易口岸,为宁阳府兴北港。

然而这是有条件的,即朝廷可以在海山洲任意部署军队,只不过事先知会一下晋王即可,马怀锡没有了否决权。

凤翔四十三年六月,老资格的重臣吏部正判王仲威以七十八岁高龄去世。王仲威去世后,马弘传极力举荐张仲春出任吏部,但马怀锡坚决反对,想让他出任礼部,马弘传和去年上任的办事大臣济留福坚决反对。最后张仲春出任吏部参判,还兼海京府知府,权力反而更重了。新的吏部正判则由中立立场的刑部副判王明昆出任,同时成为首席内阁协办大臣。

张仲春虽然接任了海京府,但是海京府事宜仍在马怀锡的铁杆支持者徐博园手中控制,张仲春根本插不上手。

凤翔四十二年,燕军在富安桂、海温武的率领下跨越西南大山对廓阳国进行了征讨,大获全胜。

马怀锡听到此战的全过程已经是在凤翔四十三年,这让他的内心是百感交集的。一方面他内心由衷钦佩燕朝这位皇帝的勇略、果断及能力,对富安桂、海温武的军事才能深感佩服,事后派人虔诚的上表表示祝贺。

然而另一方面就是燕朝已经进入了鼎盛阶段,马怀锡根本无力与之抗衡,不仅无力抗衡,他连海山洲都难以完全控制了。燕朝的胜利,远在万里之外,而儿子马弘传及其死党却好像是自己打赢一样,在海山洲的家中大肆庆祝,让马怀锡得知后极为不满,却也不能说什么。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