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姨娘生下孩子后春风院所有主仆的心思便都扑在孩子身上,唐清月除了府里按惯例给做的每季两件新衣和每月固定的二两月例银子以外便再无其他收入,她这么穷屋里的丫鬟婆子自不可能从她身上捞到什么油水,李姨娘的态度又很明确,下人们也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好,私底下基本都不管唐清月,唐清月更是乐得清闲,她本就不习惯自己做事儿的时候有人在旁边盯着自己。唐清月每天的早晚饭都在李姨娘屋子里吃,有时候唐大为也会过来,所以李姨娘并不会在这种事儿上苛刻唐清月,反而会体贴的让唐清月多吃些。
午饭唐清月在学堂吃,由杨氏统一分配,杨氏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不会在吃食上显出偏颇,所以唐清月就在这样有吃有喝还没人盯着的状态下,学习的愈发投入,待她到了可以启蒙的年龄时唐清月已经看过很多书,具体来说基础的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孔子家语》、《孝经》等,十几岁要学的《诗经》、《周易折中》、《尔雅》、《古文观止》、《六朝文絜》、《昭明文选》等,再深奥一些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史论》等,更不要说科举所需的四书五经,当朝律法,还附加一些杂文趣记,就连科举考试的策论她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每每卫夫子在上头提问,唐清月在下面也偷偷思考,大部分时候能想出的几个点都能和大哥哥唐永安的发言对上。当然,唐清月并不能完全学透这些书,毕竟这些书可是古代学子从小学到大,乃至三十几岁还在学的都大有人在,唐清月既没有卫夫子那样优秀的老师天天盯着自己背诵写文章,更没有唐大为和杨氏的日日监督提点,所以在唐清月全凭自觉的学习中除去一些基础的书籍,大部分书本都是过一遍具体意思,背一些名言名句,有些困难的文章虽并不能深刻理解其意,但也大体知道在说什么,不会把张三的道理冠到李四的文章上就是了。
唐清月着急了解这世界,但并不着急立时学出个状元来,且不说古代女子的主要战场并不是科举考试,唐清月至少会在唐家待到十五岁之后才能嫁人,按照唐大为的教学理念,唐清月从两岁入学至少能在唐家学堂里呆十年之久,这中间还会穿插一些刺绣女红、琴棋书画、管家理事等关乎女子切身利益方面的技能学习。所以在唐清月四岁半的那个春天,唐清月不再需要让大哥哥唐永安给她带书,反而像模像样的拿出本字帖开始描红学写字,做足了一个小孩开蒙识字的架势,现在她已经足够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当下的时代,她只需要按照古代女子一生的轨迹按部就班的学习就好。
一日,唐清月照例上学堂念书,她一边听着卫夫子在上头对一篇文章的讲解,手上一边写着描红,今年秋天大少爷唐永安便要考秋闱了,因此卫夫子加大教学力度,主攻八股文章和策论等考试题目,唐筱月和唐梦月两人只需每日来听半天课就好,下午便被杨氏拘在院子里学些刺绣女红。唐清月因为年纪尚小还没开始学握针,杨氏也懒得搭理她,所以唐清月照旧每天上下午都在学堂,李姨娘找了些入门的字帖让唐清月跟着描红就算完成自己作为养母的任务了。对于这种情况连唐大为和唐老太太都没觉得不妥,唐清月更是乐得自在,自从来了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无所事事,像李姨娘,她在生孩子之前每天除了请安外几乎没有任何事可干,好在她手里还有点产业,偶尔能翻翻账本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拉着刘妈妈等几个丫鬟婆子打牌九摸麻将。唐清月没入学之前更是每日无所事事,她作为一个成年人灵魂的小朋友对这个世界并不好奇,那段时间唐清月第一次清晰的感知时间的漫长,每一秒过的都如同上课老师点完同桌回答问题之后的漫长等待。这也是为什么唐清月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看这么多书的原因,一个不被重视没有玩具的古代庶女,有的最多的就是时间。
唐清月一边听卫夫子讲科举文章中的禁忌,一边打着哈气,昨天晚上看一本杂趣文看的有些晚了。科举考试就如同高考一样有些禁忌话题是不能提及的,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反动,比如问你某某地方的旱情迟迟不能解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你不能直接写官员贪 污,国家又不是没钱,旱灾迟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用脚丫子想也知道该地的官员肯定贪污,这样的话你写出来不仅没有意义,若是长篇大论的剖析官员贪 污还有数落朝廷不作为攻击圣上不英明的嫌疑,写出来自然就GG了,你得写派官员监管,派军队震慑,多方势力相互牵制,这样既能侧面隐晦的解决贪 污问题还能有效的解决灾情,如果想要文章出彩还得辞藻华丽,多写些名人典故,圣上名言乃至太祖太宗皇帝曾说过的名言警句,前要精彩后要点题中间还得有真材实料,这样的文章才能写的好。
唐清月虽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还是暗自点点头,这玩意儿和写论文差不多,正想着突然外头闯入一个小厮,卫夫子当即皱眉,他正讲到兴头上更不要说这小厮举止不雅神色慌张。
还没等卫夫子出言训斥,这位神形缭乱还差点拌了一跤的小厮慌张的开口,“陛下……陛下驾崩了!”
等他说完整个学堂安静一瞬,隐约能听到外头传来哭声,随后卫夫子宣布休学一旬,等到唐清月的婢女芬儿来给她收拾书袋,唐清月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
天子驾崩,此乃国丧,举国悲戚,自即日起鸣钟三万下,民间百姓着素衣百日,全国的娱乐业停摆一年,官员一年内娶妻,不得纳妾室通房。这是唐清月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身处封建皇权之下,唐府在半个时辰之内去掉所有鲜艳的颜色,挂白灯笼,丫鬟小厮身上也都换上了素服,就连唐清月也被换上了一件茶白色夹袄,去掉了头上的红珊瑚珠串换上一个小巧的银链头饰。全府上下不见半个笑颜,就是李姨娘一岁多点的儿子笑了两声也被刘妈妈毫不客气地打哭了。
唐清月举着本《三字经》坐在屋里看着院中人忙碌的身影,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对皇权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畏,这就是古代,不是脑洞小说里穿越女轻易可以搅得天翻地覆的古代,而是礼教森严对女子道德行为苛刻,男权社会下的古代,唐清月第一次感到害怕,她害怕这个时代,害怕这个世界。她坐在屋里看着这院子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那么陌生,这份陌生不是唐清月骗骗自己,熟悉熟悉就能适应的,他们脸上的悲戚,乃至于脑中的思想都是唐清月所不熟悉,不适应,也不愿意接受的。
唐清月握紧手中的书,反复的读着那句,“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太子于陛下驾崩三日后登基,改年号为“天佑民安”,主持先帝丧礼,所有王室公亲及百官都需穿丧服,小殓之后三日举行大殓,九品官员以上,亲王以下,皇子嫔妃,公主及朝廷命妇都需按照内务府要求入宫瞻仰先帝仪容,痛哭流涕,并行入棺之礼。这段时间新帝要早中晚亲自进行举哀祭拜,宗室大臣皇子命妇则要入宫守丧一月。守丧的具体情形唐清月并不知道,但她看唐大为瘦了一圈的身形便知道这守丧不是个轻便的活。
待到驾崩百日后,唐如月和唐梦月都迫不及待的脱下素色衣衫换上鲜亮的衣裙,朝中大臣突然发现这位常年在外征战的新帝后宫嫔妃人数一只手就能数出来,于是便有朝臣进言,“陛下后宫空虚,子嗣不多,应当广纳后宫,开办选秀。”
陛下大怒,当即贬了这位大臣的官,言道,“朕年过三十,已有子嗣,当为先皇守孝三年。”
当今圣上确实有儿子,还有四个,只可惜他当皇子的时候常年驻守边关,京城内乱那几年周遭小国屡屡进犯,为保边疆不被侵犯,皇上头两个儿子都已经死在边关的战场上了,余下两个儿子一个五岁,另一个才不到两岁,是皇上做太子后在京城出生的。
皇帝发话谁敢不从?众大臣便歇了这份心思。但这个消息一传到唐府,二小姐唐如梦当即砸了一整套的茶碗,当然并不是抱怨自己不能入宫,她两年前过定,去年便已经及笄了,本来婚事是定在今年四月,因着男方家里有一位叔父在正月里去世,不好立刻办婚礼,所以两家便把婚礼推迟到今年夏天,后来先帝去世婚事便要再推迟,也就是说唐如月最早也得明天春天才能嫁人,但如今陛下开口要为先帝守丧三年,别的地方还好,在京城的官员岂敢太岁头上动土,这婚事必得生生推到三年后才行。到时唐如月都快十九了,男方只会更大,等她嫁过去男方那边便是不敢弄出庶子庶女,也是妾室通房一大堆了。这样唐清月就有点理解唐如月了,唐如月确实点儿不好,但她心里还是存了个疑问,当真三年内不得婚嫁丧娶吗?那岂不是会有很多剩男剩女?
果然几日后给唐老太太请安时唐大为便解答了这个问题,陛下钦赐身边一位跟随他多年的重臣于一年后成婚,这也就意味着陛下在暗示守孝三年里只有第一年不能婚嫁,其余两年只要不刻意大操大办即可,但民间和宫里的娱乐活动确是实打实的得停三年了。也就是说唐如月并不用真的等到三年后再嫁人,唐大为给男方家里去了书信,两家便将婚事定在明年五月,也算尽快了,唐如月听到后立刻喜笑颜开。
唐如月要嫁的是唐大为的同僚严大人的长子,严大人虽然官级与唐大为一样都是五品官,但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满门簪英的大家族,据芬儿听她在大少爷房里当差的二表哥的发小的相好说,严氏的祖宗排位加在一起都能凑齐一副麻将了。所以这门婚事算得上是唐府高攀了,不怪唐如月着急,她去了做的是严家长子长媳,在府里的地位可想而知,唐清月偷眼看去见唐如月早已出落的亭亭玉立,眉眼间颇有些唐大为的英气,神态高傲举止矜贵,确实有几分做人长媳的架势,因着她这婚事这两年杨氏拼命的教她管理家务规制下人,生怕她去了担不起长媳的身份。
唐清月觉得杨氏有点多虑了,杨氏就算心眼再小,但有一个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她的能力,杨氏作为大家族出身的女儿自小于庶务便是最了解,唐如月长在杨氏身边自然耳融目染,将母亲的本事学了个十成十。唐清月想,只要这位未来姐夫家里的亲戚不太奇葩,唐如月应该都能应付的了,毕竟唐大为已经四儿四女了,古代信奉多子多福,这让杨氏在京城贵眷里得了个宽容贤良的美名,连带着严家对唐如月也充满了期待,既期待其贤良的能力,更期待她能带来多子多福的好运。
唐清月当初听到这些事儿的时候心里默默的为唐如月悲哀了一下,果然在这个时代女人的价值只有管家和生子。后来看唐如月的样子丝毫不见任何烦恼,唐清月立刻大恼自己居然还在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别人,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她可以用现代思维看待吐槽任何事,但唯独不能用现代思维去猜古代的人怎么想。既然来了古代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想要活得自在舒服就必得适应接受这里的规则,如若自己还抱着这种抵触的心理将来恐怕要吃亏。
唐清月在这边溜号,忽听唐大为在上头轻咳一声打断了杨氏热络的想象唐如月的婚礼,然后投放了一个炸弹。
陛下虽然不选秀但是宫中许久不曾进选宫女,因此今年秋闱之后便要举办宫女大选,还特令朝中三品以下官员凡是家中女儿超过两个的都必须上报一位宫女名额,所以此次大选陛下也会去观礼。
听到这个消息,唐筱月和唐梦月立刻红了眼睛,唐梦月更是哭着扑倒杨氏怀里,大声哭喊着,“我不去!我不去!”
唐清月照旧一脸懵B装,她不应该懂,但看到两个姐姐都哭了,她也低下头。唐清月在心里翻译了一下唐大为的话,皇上的意思是:头几年叛乱逼宫了好几次,宫女太监死的太多了,宫里明显人手不足且留下的宫人没几个能堪当大用的,毕竟堪当大用的都在宫乱时被杀掉了,所以此次大选宫女不仅要按以往从民间选取适龄女子,还要选一些官员家的女儿入宫,官家女儿大都从小教导礼仪文化,想来素质不错,用起来比那些民间女子更加得心应手。当然陛下也不会真的让三品大员的千金入宫做个小小的宫女,毕竟这样的女子就是做宫妃都够资格了,所以他又明令家里女儿超过两个的才会给一个名额,唐清月心里明白恐怕满天下三四品官员有两个女儿以上的人家加起来都不够两只手的,就算有到时候也会在初选时给刷下去。
唐清月到底跟着卫夫子学了两年多,大概明白此次选宫女的真正目的是那些远在京外的六品以下官员家的女儿,她们的父亲官职不高,且远离政 治中心,这样的女子既有素质又不用担心她们心气儿太高入宫不好管制,一举多得。
不怪唐梦月哭的如此伤心,入宫做宫女和入宫做嫔妃可是两回事儿,做宫妃就算不受宠但也是宫里的主子,吃穿用度都有基本的保证,还有人伺候着,要是得宠生子日子就更加有盼头了,可当宫女就不同了,宫女本身就是伺候人的职位,去了就得完全放下官家小姐的身份,学会低头伺候人,做各种活计,要是行差踏错还会被贬去做苦役更有甚者会丢掉性命,要是将来陛下再开选秀她们有可能会被分配去伺候娘家官职不如自己家高的女子,这如何使得?她们自小就算不是被宠大的至少也是按照官眷培养起来的。
最重要的是,没有出路,前朝也有官家小姐入宫为宫女的例子,但大多都是被家族放弃的女子且娘家无权无势,在朝中完全说不上话,虽然有到了年纪被家里求出宫嫁人的但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在宫中蹉跎一生,宫女要么就熬资历到年老体弱被放出宫,确实有不少宫女年纪大了之后请辞出宫,有点职位的出宫后还会被官宦人家争抢去做家里小姐的教养嬷嬷;要么就爬龙床,可历史上爬上龙床的宫女有几个被史书 记载的,记载下来的又有几个有好结局的?且不说会被别人耻笑,就算真做到了娘娘也永远摆脱不掉曾经做过宫女的标签。要是个民间女子这标签有就有吧,可是官家小姐哪个能受这种气?
想到宫女的种种苦楚杨氏也不免红了眼眶,她一直疼爱这个小女儿如何舍得?杨氏看着唐大为,“老爷难道咱家?”
唐大为重重点头,唐老太太沉思不语,杨氏的目光立刻看向唐筱月,唐筱月被她凌厉的目光一盯立刻浑身发抖。唐清月偷眼去看杨氏的脸色,杨氏的表情恨不得立刻将唐筱月送到宫里一样。
唐筱月不懂可是唐清月懂,她看过宫则,读过史书,宫女的入宫年限是从五岁到十三岁,到今年秋闱,唐筱月刚好十三,而唐梦月才八岁。唐清月掂量了一下自己到夏天才五岁的年纪,想来唐大为和杨氏再变 态也不至于家里四个女儿送出个才五岁的小孩,毕竟在好些人家女子五岁开始学针线,八岁才识字,唐府女儿启蒙已经算早的了。
但也不尽然。
嫡庶有别,家里自然不会舍得让嫡女进宫为奴为婢,但庶女就不一样了,庶女本就嫁不了什么好人家,婚事不是表面看着体面就是为了家里谋利益的,所以既然都是为家中谋利益的,送进宫和嫁人又有什么区别,那些远嫁的庶女不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吗?这么看唐筱月进宫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但唐清月作为北大法律系研究生(尚未入学)基本法律思维还是有的,她遇事绝不说死,凡事不到最后一刻都会有变化。唐清月想到香姨娘娇美的面庞和早死的柳姨娘,心里有些不安,这事儿现在看起来好像是唐筱月的概率大一些,但她和唐清月其实是五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