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姐弟六人,因工作分居在各地,在爸妈身边居住的是三个最小的弟弟妹妹。
儿行千里母担忧,不在身边的儿女都挂在爸妈心上。
多少年来爸妈不在乎旅途奔波劳累,常走动在六个儿女之间。
这一波孩子看大了,爸妈轻松点,大约八一年,爸妈去菏泽大弟荣泰家住了好长时间。
冬天荣泰送爸妈到我家,给我们拍了一些照片留作纪念。
妈妈到我家改造地炉子,收拾好后太好烧了,妈妈不愧是这方面的土专家。
爸妈到哪都像在自己家一样,闲不住找活干。妈妈包的饺子最好吃,皮薄馅美,即便肉很少都好吃。
那天中午我下班回来,看到爸妈坐在炕炉子边包饺子。
妈妈刚包出来二十多个饺子,爸爸就把饺子下进不停沸腾的锅里,饺子下的少锅开的快,一会煮熟一锅。边包边煮,桌子上已摆了好几盘。
我看爸妈忙活说:“咋不等我回来,用液化气炉子煮饺子?”
爸爸乐呵呵地说:“看你妈改的炉子火多旺,包一点下一点可快了,用不着到外面厨房挨冻,还省液化气。”
又说:“你们下班饺子都煮好了,又快又省,多有乐趣,一块吃饭吧。”
我们吃着这带着爸妈浓浓爱意的饺子,感觉浑身暖流涌动。爸妈在我家给我们带来多少安心的幸福,已经变成记忆长河里的金子,永远闪动着不可忘却的光辉。
可惜爸妈在哪都住不长久,春节前冒着严寒又赶回陕西桃下。
我当妈妈之后才体会到:当爸妈的从不计较为儿女奔波受多少累、吃多少苦。有多少儿女心就分多少瓣,哪一瓣都是实打实的心头肉。
1983年春节刚过,正月初三,荣康接了一个去外地协助老工人办手续的差事。
要去南京、杭州、苏州、上海跑一趟。
那时还是寒风萧瑟,山瘦水寒的季节,风景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大城市的新鲜事物还是让荣康大开眼界。
那时生日蛋糕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今天在上海街头商铺里,看到真的生日蛋糕了,和电影里一模一样的,什么味道的呢?不管多少钱一定买回去让亲人们见识品尝。
荣康还想借出差机会回老家蓬莱看看,从蓬莱一路向西走,到莱阳二姐家,再到莱芜大姐家看望之后,回陕西桃下。
那蛋糕虽然拿不到桃下让爸妈看看,但也知足了。
为了够这几个地方分吃,一共买了三个蛋糕。
一路奔波到老家蓬莱,幸好是冬天,蛋糕保存很好,上面美丽的图案仍完好无损。
老家的伯父伯母不仅没见过,甚至都没听说过。惊问这是什么稀罕物件?能吃吗?荣康切下一块递给伯父伯母尝尝,老人惊奇的说:“这辈子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是皇帝吃的吗?”
一会儿,堂哥、姐、弟、妹都来了,大家一块分享“皇帝的食品”。
为了让老家的亲人都能见识,还特地分给几个姑姑家一块。
剩下不多了,找个大瓷缸装起一块留给莱芜的大姐,另一块带到莱阳分享。
拿到我家的蛋糕,虽然只有一块,仍可看出蛋糕丰富的层次和多彩的裱花。
孩子们兴奋地说:“像电影里的蛋糕,就是小点乱点。”一起甜蜜的分享着来之不易的蛋糕,也算打开眼界、见过世面了。
荣康这次出差兼旅游到我这里是最后一站,看假期还宽裕就多住几天。金坚的同事老沙来我家结识了荣康,俩人在我家把酒言欢,畅谈今昔。
荣康准备回桃下的前一天,我想给爸妈带些最爱吃的鲅鱼,怎么带呢?要是像食堂那样整条炸好,好看又好带,可是自家没有那么大的油锅,也没有那么旺的火力,就想利用我在厂里修电视机积下的人缘,去食堂求助,给他算工钱油钱。
食堂师傅痛快答应,并指导我怎样处理鱼。当即我买了十条鲅鱼,处理好送到食堂,不到半小时,十条鲅鱼炸出来又香又酥,收了一元钱手工费。
拿到家里放在盖帘上晾着,满屋飘香让人垂涎不已,荣康忍不住撕下一块尝尝,越尝越馋,边尝边夸真好吃太好吃了,不知不觉一条鱼全进肚里了。
这天晚上,老沙邀请荣康去他家喝告别酒,盛情难却,金坚只好陪荣康去老沙家做客。
酒逢知己千杯少,愈说愈饮,喝的大醉。第二天都起不来床,不得不再住一天。
从我家出发又临时起意,拐到他大哥荣泰家小住几日。
荣康这次出差,看遍所有的亲朋、哥姐,历时四十多天。冬天天冷,一路带着各家送给他的食品礼物,满载而归。
虽然一路交通不便,折腾的疲累不堪,但仗着年轻体力好,心情更好。既开了眼界又见了世面,更是联络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