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京传奇》这件事的影响,李志行授意杜斌丞办理一份官方报纸,用来宣传政府的各项新政策。
杜斌丞一听,也深表赞同。
两人商议一番,最后确定在教育厅设立一个宣传科,由杜斌丞兼任科长,能拍电影和照片的丁文杰、那位写剧本的老留学生万墨林,以及那个在茶馆里论政的钱放翁都担任副科长。
宣传科的功能自然是充当政府哦喉舌。为此,决定先办一份名叫《西北日报》的报纸,用来宣传新政。
教育科总共不到20个职员,却有很多“隐形的下线”,这些下线就是那些深入到社会最基层的义务教师。因为宣传科负责对这些教师进行指导,让他们既当老师,又成为政府新政的宣传者。
为了办报的事情,杜斌丞向他的老朋友张季鸾求援。
张季鸾本不愿成为政府的喉舌,但在杜斌丞的再三请求下,答应先暂任《西北日报》的总编,等报纸一走向正轨,即行辞职!李志行听后,也答应了这个条件。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陕蒙绥两省一区,迅速崛起了两份报纸。
一份自然是作为政府喉舌的《西北日报》。它的销量主要靠摊派,在政府的财力支持下,迅速普及到了每一个乡村。那些兼做了宣传员的义务教师们,索性拿了这份报纸为蓝本,教大家识字,顺便宣传政府的各项政策。
有意思的是,同《西北日报》一起崛起的,还有一份民办小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西京传奇》!
这份报纸的风格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本的一些武侠、传奇故事以及各种花边新闻外,竟然增加了政论栏目,公然指摘政府新政的各种不是。
但神奇的是,政府竟然没有封杀这份报纸!而作为官方喉舌的《西北日报》,反而时不时对《西京传奇》的指摘进行回应和解释。这种行为,让《西京传奇》不断水涨船高。
这样,在陕蒙绥地区报界就出现了一个奇景:那就是地方小报《西京传奇》,竟然与官方喉舌《西北日报》打起了擂台!
而《西京传奇》这份小报,竟越打知名度越高,从而引来了不少有思想、有深度的稿件。直至后来,它与《西北日报》一起,成为西北报界两强!
两份报纸一直销售到甘肃、新疆等地。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也有销量。
按说《西京传奇》的内容虽然吸引眼球,其力量也不足以到达农村。因为中国自有报纸以来,在北京刊发而上海出售者有之,在广州刊发而奉天出售者有之,但这只是广度。就深度而论,在省城刊发的报纸,一般最多到县一级也就终止销售了。
能到达乡村的,李志行的《西北日报》算是头一份!这是因为李志行动用了政府的力量。
神奇的是,随着《西北日报》之后不久,《西京传奇》也接踵而至!
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只要李志行一颁布什么新政,关于新政的讨论很快就会在两份报纸上轰轰烈烈地展开。然后新政便很快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可,并得以迅速执行。同时,新政若有弊端,也会迅速反馈和改进。
……
话说燕子一到西安,他的两个义兄马上前来看她。
燕子以主人的身份,带着杜聿明和胡琏两位义兄在督军府到处参观。不巧被李志行看见,李志行悄悄的走到三人身后,大喊一声“立正!”
杜聿明和胡琏下意识立刻立正,扭头一看,竟然是督军大人!赶紧敬礼问好。这两个家伙军资挺拔,现在都已经是上尉连长了!
李志行假装虎着脸说“杜聿明、胡琏!你们两个家伙,好歹也为本督军当过卫兵,平时怎的不来看我?”
杜聿明和胡琏两人一阵慌张。
还是胡琏嘴快,回答到“报告大人!我们之前一直在打仗,后来郑师长管得严,一直没有机会出来!”
李志行问“那现在怎么有机会了?”
这下胡琏答不上来,还是杜聿明嘿嘿一笑说“是郑师长因为燕子回来了,给我俩特批的假。”
“哼哼!那你们几个玩吧!你俩以后有时间就回来看看我,记住了没有?”
两人连忙齐喊“是!大人!”
李志行便挥挥手,三人都吐着舌头赶紧溜走。
刚走出几步,李志行又说“燕子,晚上带着他们俩早点回家,我请你们一起吃饭!”
燕子脆脆地答应了一声“没问题!多准备两个带把肘子,这两个家伙可爱吃了!”,然后就带着杜聿明和胡琏,快步往督军府外走去。
他们三人一出大门,杜聿明伸手一招,立刻有个兵从树后面牵出马来。胡琏问“志道,干粮和水都备好了没有?”
那个敦敦实实的上士马上回答“连长,没问题!干粮和水弄好了。”
于是连燕子一起,四人翻身上马,往南驰去。
原来,他们约好了去逛长安县。
那个上士是杜聿明的手下,名叫关志道,鄠邑人,因为勇猛善战很受杜聿明喜爱,经常带在身边,和胡琏也很熟。
直至傍晚,几人才兴致勃勃地回来,不过此次又多了一人,却是个文质彬彬的帅哥,与胡琏同乘一匹马回来的。
督军府的卫兵相问,燕子说这是自己新交的朋友,是个小学教师,名叫张钟麟。卫兵按规定搜了张钟麟的身,见没带什么危险的东西,便放了进去。
李志行一进屋,见桌子上又多了一人,就笑着问“杜聿明,这位是不是你带来的卫兵?怎么不穿军装?”
他们带了卫兵去长安县这事,李志行是知道的,因为早有人汇报。
那个张钟麟一见李志行进来,就急忙起身恭恭敬敬地敬了个礼,口称“督军大人好!我名叫张钟麟,是长安县的小学教员!”
然后燕子马上笑着说“志行,这是我新交的好朋友!毛笔字写得可漂亮了!他在街边卖字,想攒钱到北京去读大学,我们便劝他来你手下当兵。他动心了,所以我们一起带了钟麟兄回来!”
李志行一听,就笑着说道“哦,是燕子的好朋友呀!坐下,先吃饭,咱们边吃边说。”
张钟麟便脸红着坐了下来。
李志行便招呼大家动筷子,不料他刚举起筷子,忽然又说“杜聿明,你那个卫兵呢?他在哪里吃饭?”
杜聿明忙答道“他在门口看着马,一会随我们回旅店吃饭。”
李志行却说“听说你很器重他,快去让他一起来吃!这里已经备了饭,还回去再吃干什么?”
杜聿明一听,马上到门口去叫关志道。
李志行便停下筷子等,其他人也一起等候。
这时,李志行忽然盯着张钟麟的脸看了起来,这年轻人长得可真帅!然后又不住盯着张钟麟看,直看得张有些不好意思。
燕子见状,就不满地说“志行,你之前认识钟麟兄?”
李志行这才发现自己有点失态,就笑笑说道“不认识。不过,你刚才说钟麟书法特别好?”
这时胡琏就笑着说“大人,钟麟书法的确好!行楷俱佳!行书尤见功底!如果只是看字,根本想不到是个年轻人写的!”
胡琏的赞誉很高,张钟麟有些不好意思,就说“大人,伯玉其实谬赞。我只是在教书之余,喜欢写写字而已!”
李志行一边盯着张钟麟看,一边漫不经心的答道“哦”。
这时门口忽然传来一声的跺脚声,然后就是一声“上士胡志道拜见督军大人!”,声音洪亮,竟然仿佛震得房梁有些嗡嗡作响。
李志行一看,是个敦敦实实的士兵在敬礼,就说“胡志道是吧?很好!快来入座,大家都在等你。”
这个胡志道一听,也不拖泥带水,又行了个礼说声“谢督军大人!”,就干脆地入了座,坐在杜聿明下手。
李志行招呼几个年轻人吃饭,胡琏这家伙比较会来事,就邀请杜聿明一起给李志行敬酒。李志行笑着说“要敬酒就一个个来!哪有两个一起敬的?”
杜聿明是结义三兄妹的中老大,于是由杜聿明开始,然后是胡琏,最后连燕子也敬了一杯。
三人敬完,李志行又看看关志道笑着说“关志道,你怎么不敬本大人?”
话说李志行一见这个关志道,不禁有点喜欢:这家伙敦敦实实的,让他想起了以前的郑玉琨。
关志道一听,脸“唰”的一下就红了,原因是他只是个小兵,能与督军在一个桌上吃饭,已经是天大的造化了,哪里还敢去敬酒?
这时胡琏给关志道打气,说“志道,督军大人点名,你不赶快去敬酒?”
关志道赶快站起来,端着酒杯毕恭毕敬走到李志行身前,朗声说道“督军大人,我敬您一杯酒!”
这家伙估计是个老实人,也没有啥花哨地祝酒词。
李志行接过酒杯笑道“好!当兵就要这样,不拖泥带水!这杯我干了!然后请你喝!关志道,你说,你能喝几杯?”
关志道兴奋地脸通红,大声说“大人让喝几杯,我就喝几杯!”
李志行笑到“好!就按你说的!”,然后接过酒一饮而尽。
杜聿明马上接过酒盅倒酒,边倒边说,“关麟征,在督军大人面前,你可别冒充好汉,能喝多少喝多少,免得丢了咱们部队的脸。”
李志行一听,忽然问道“你刚才叫志道什么?”
“关麟征呀!哈……,大人您不知道,关志道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关麟征!”
“哪两个字?”
“麒麟的麟,征程的征。”
李志行忽然哈哈大笑,说道“关麟征!好个关麟征!你今天喝不够12杯不许走!”
关麟征一听豪气干天,朗声说道“大人,您说12杯就12杯!我绝不给部队丢脸!”说完,就连干了12杯。
这可是8钱的杯子,关麟征一下喝了1斤,居然还面不改色!
李志行连称“勇士!”
关麟征喝完,李志行又让张钟麟给自己敬酒。这次,李志行笑眯眯地问道“张钟麟,你是不是也还有别的名字呀?可别让我稀里糊涂地喝酒。”
张钟麟也笑了,他双手举杯说“大人,我的确还有个名字,叫张灵甫,钟灵的灵,杜甫的甫。”
李志行一听哈哈大笑,心中暗叫“果然!”,然后就笑着说“今天实在痛快!这杯我喝!”说完便接过酒一饮而尽。
不料这个白白净净的书生,接下来却说“大人,刚才关大哥喝了12杯,我也斗胆自请12杯!小人早就听过大人驱除外虏、威震漠北的事迹,心中十分艳慕!今天斗胆借大人的酒,祝大人以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然后,这个张钟麟也连干了12杯!这个白面书生竟越喝越意气风发,双目朗星点点,一双剑眉跳跃,仿佛一个正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等张钟麟喝完,李志行哈哈大笑道“快哉!快哉!你这个兵我收下了!明天就来报道,先做我的卫兵!”
燕子几人一听大喜,赶快让张钟麟道谢!
要知道,杜聿明和胡琏可都是李志行的卫兵出身,一年不到,都已经干到连长了!
……
当天晚上,李志行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想:命运这东西,可真是奇妙!上一世他们几个聚在一起,这一世居然又聚在了一起!莫非命运这东西,始终就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摆布?
关于这几个人的前途,李志行可不想耽搁。于是在张钟麟来当他卫兵不久,他就通过活动关系,将四人一起送进了保定军校。
本来保定军校在1922年根本就没招生,但李志行现在对军校影响非比寻常,这不单因为他是地方大员,最主要是因为他的军队就是保定军校的骄傲!也是保定军校生们的神往之地!
此时的中国,军阀们大都对军校生有点排斥。只有李志行是个意外,保定生来了,必定受到重用!而且大都很有成就!所以,李志行一开口,大家都愿意帮忙。
于是,杜聿明这四人便硬被安排进了1921年入学的保定9期,去做插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