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不和陌生人说话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陌生人,学会判断哪些人是陌生人,哪些人不是陌生人。
2. 学会保护自己,不和陌生人说话,避免发生危险事情。
3. 学会寻求帮助,认识到应该向父母、老师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陌生人,并学会避免和陌生人交谈的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了解陌生人可能带来的危险,并理解为什么需要保护自己。
教学准备:
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网络中查找。
实物,例如:公交卡、糖果、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或家长可以提出一些与本次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例如:你有没有遇到过陌生人?你们家规定有什么安全措施?这样可以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讨论,并渐渐引入本次的教学内容。
二、发散思维
老师或家长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展示出孩子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陌生人。例如:公交车司机、送餐员、邻居的朋友等等。然后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些人是不是陌生人?为什么?
通过讨论,让孩子们学会判断哪些人是陌生人,哪些人不是陌生人。同时,让孩子们明白陌生人不仅仅指看上去不熟悉的陌生人,还可能包括熟悉的人士中我们不认识的陌生人。
三、实际操作
1. 模拟场景一:孩子独自在家时,有人按门铃。
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模拟场景,提出问题,“如果按门铃的是陌生人,你会怎么做?” “你会不会开门?”
通过让孩子重新规划他们的行为方式来避免危险的发生。
2. 模拟场景二:孩子独自在外玩耍,陌生人向孩子发出欺骗动机开车离开的邀请。
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模拟场景二,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做?” “你会先找到可以信任的人求救吗?”
通过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学会判断哪些情况下应该向信任的人寻求帮助。
四、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孩子总结课堂所学的防范陌生人的知识点,并让他们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孩子保护自己和寻求帮助的意识。同时,也让家长和老师更具信心,为孩子们提供更完善的安全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