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成汤基业的鸣条之战;奠定曹操称霸三国的匡亭之战。
这些故事似乎多年来被人遗忘,而今终于拂去尘埃,那些厚重的古文化熏陶着家乡每一寸热土。
在这块地灵人杰的土地上,总会演绎着一幕幕的感动。那些远在天涯的游子们,关注着家乡的平台,关注着家乡的动态。寥寥数寸的手机屏对面,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是他们执着亲切的浓郁乡愁。
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儿时希望从这里走出去,而今更渴望荣归故里,叶落归根的牵挂,是他们质朴的愿望。
儿时的常村,与其他乡镇相比,未必有特别的地方。我们那一代人出生的时候,已经是衣暖食饱的80年代。那时候,似乎贫富的距离并不明显,人们也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刻意的概念。种粮、娶妻生子、安分守己,无欲无求的守着一份恬淡、静谧。
那时候的常村,家中老人习惯称之为“jiang”,去镇上就是去“jiang”。我到现在都不甚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并且写不出来它,我想应该是繁华热闹的符号吧。
那时候去镇上,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情。
年轻人第一次相亲,要去镇上相互间偷偷的瞄一眼。
订婚也要去镇上,因为那时候只有供销社才有上好的的确良料子。
灌柴油,要去镇上,因为那时候是稀有物品供销社专卖的。
拉煤要去镇上,一辆架子车,儿时的我们躺在架子车上遥望蔚蓝的天空,成了最难忘唯美的记忆。
过年才穿的衣服,往往会在那一刻从箱底翻出来,因为镇上是个极为热闹的地方,不能丢了面子。
那时候的常村,是一座繁华的城。
镇上最热闹的时候,是每月两次的集会。那时候的我似乎无法理解,那些摆摊子的人们来自哪里,并且心里极为神圣的崇拜他们。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牵挂了我们的童年。
那时的常村集会,会吸引四面八方的乡亲们蜂拥过来。
那时候的人们,许多需要置办的事情,大部分一股脑攒着去常村集会上解决。
常村是一个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地方,牲口买卖,茴香大料,剃头修脚------,在那里似乎没有办不到的。
当然,还有那些江湖艺人的杂耍、诱人的小糖人。
馋得直流口水的火烧和肉盒子,童年中最难忘的美味,现在依旧在传承着。那时候,去常村买火烧,是每一个孩子的愿望。
那时候的零食,王家火烧是一种奢侈品。
王家火烧今天已经三代了,它成了常村几代人的童年记忆。这不是为王家火烧做广告推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怀!
去常村,每年还会有另一次更加的深刻的记忆。那时候,是要给国家上缴公粮的。儿时的我,总是会被祖父他们带着去交公粮。去的路上,躺在高高的粮车上数天空的鸟儿,心里面美美的想着到了镇上,祖父他们会给我买何种糖果。
那时候并不认为交公粮排队是一件极为辛苦难熬的差事。运气好的话,能找到粮所过磅的熟人,并且将粮食等级卖得高一些。即便如此,每一次也是半夜才能回到家。而循规蹈矩的,有时候会排上几天队。
绵延不绝的交粮队伍,一眼望不到边,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在眼前。
那时候似乎并不知道,绵长的队伍里面,是另一个充满众生万象的人间。
长大了几岁,腿也便长了些。三五角钱也要跑到常村赶会的影像,不止在一个孩子身上发生过。
那时候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我们几个孩子时常一起作伴去常村玩。那时候没有交通安全的概念,所仅有的也就是大人们骑着自行车去镇上,而我们骑自行车也是跨着二八大梁,摇摇欲坠却自以为很潇洒的样子。亦或许消息闭塞,亦或许懵懂无知,现在想来三五里的路程,几个小孩子跑到镇上去玩,对现在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那时候去常村路上,会路过一个老窑厂,会路过当年还存在的第七高中。
我们总会静静的望着窑厂那些汉子们和泥拓坯,光着脊梁的汉子,厚重的号子,使我总是想起电影里李逵的影子。
第七高中里面有座高高的城墙,据说是常村镇古老的城墙,说不清楚多少年。城墙远远望去像一座小山,异常巍峨雄伟的样子。对于平原的孩子来说,那时的向往只有用望眼欲穿去形容。于是我们总是盼望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去七中读书,就可以天天去那座小山上玩耍。要知道守在眼前的小山,远比跑到太行堤上去要美好的多。
孩子到镇上去无非也就是吃的玩的,逃票混到剧院里面听戏看电影,或许对我们来说内容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那些过程。
偶尔,也会去新华书店逛一遭,扣扣摸摸的买一本书来。
虽然我不是什么学霸,但小时候喜欢读文史类书籍的习惯还是有的。不是因为贪学,而是书上的故事很好,是不会被家长老师没收的。反之,连环画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了。
玩到夜幕降临,跑到火烧摊子买火烧,运气好还可以买到东街那个老太太卖剩下的碎牛肉夹着吃。那些年,我们那群孩子中有一个孩子似乎总是很有钱,每一次都是他买单的次数多,当然他火烧中的牛肉自然也最多。
后来,那些事物终究还是消失了。
窑厂破落了,空荡荡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再次路过总觉得窑厂里面会突然跑出来一个长头发白衣服的身影,逼着我们走到那里总情不自禁加快脚步。
七中,倒闭了。那座城墙逐渐被平掉,让人怅然若失。
电影院在某一年拆掉了,改成了菜市场,却没有真正的繁荣起来。
新华书店的旧址还在,只是变成了商铺,再也嗅不到墨香的气息。
电子商业的兴起,导致了纸质图书时代的没落。人们奔波忙碌着,在书本面前再也静不下心来。
供销社的院子已被占用,院子里仅有的几座破落房屋,成了那些年稀有的见证。冰冷的蓝砖烂瓦,无语见证着小镇的沧桑。
那时的景色似乎依然在脑海闪现,古朴的房屋街道,异常亲切的温暖。
那时候似乎只有到了镇上才能看到两层的蓝砖小楼,三层的政府大院,已经称之为极为震撼的建筑,而今的 小楼似乎在我们眼中早已不再稀奇!
后来,进入常村一中读书,路过小镇,总会惬意的慢悠悠的走过,看街道两旁那些摊位上热情的笑脸,沐浴小镇乡土的味道。
再后来,常村北街开了家游戏厅,南街开了家旱冰场,一中三中的孩纸蜂拥到那里,发生着少年时代该发生的故事。
那时候早已知道了县城的存在,我却情愿偏执认为常村是我心中永远的城。
退伍归来,再去小镇,那些终将逝去的景物,带动着小镇匆匆的脚步。
少年时代的怀春,开始向往自己的故事会在小镇的街头发生。
也曾拥有过,每天下班总要故意绕道走过那个女孩家的门口,偷偷一眼的瞄望,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惬意。我想,那便是传说中的爱情吧!
而今的常村,那些影像早已在钢筋水泥的堆砌中,悄然散去。
漫步街头,脑海浮起久远的记忆,带着眷恋与不舍,却又祈祷着家乡加快发展的脚步。
厚重的文化底蕴使我满满溢出自豪,童年的芬芳溢满鼻息,眼前的家乡充满着朝气。
钢筋水泥的堆砌,宽广的大道,再也嗅不到童年泥土的味道。
该为家乡荣耀?该为逝去的岁月伤感?总是回响交错扰乱我的思绪。
久未归乡的一位同窗对我言道:家乡越来越好了,童年越来越远了,我们也一天天老去!
他的言语中,一股惆怅凄凉的无奈,为家乡骄傲,亦为岁月流逝而慌张。淡淡的乡愁,却又尽是欣慰的渴望。
常村是一座城,城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青春,有我的生命,更有我曾经纯真美好的爱情。
那些后来从常村辖区划出去的几个村子,遇到那些同龄人,他们依然会说自己是常村人。
那些远在天涯的游子们,他们看到常村的字眼,泪眼酸涩的同时,暖暖的乡愁溢满心头。
常村是一座城,她在我们记忆里,在我们的生命里!
我们再也走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