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名望,字牙,号姜太公,出生于东夷(今山东)。
相传,姜尚的祖先是贵族,在舜帝统治时期当过官。
因功被封到吕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日照,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
后来吕氏家道中落,姜尚出生的时候已经沦为贫民。
为了谋生,姜尚年轻时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还在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当垆卖酒。
尽管他贫困潦倒,可是意志坚定,志存高远。
他一直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治国安邦之道,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与积累,姜尚最终学富五车,拥有经天纬地之才。
听说西伯侯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他果断地离开了无法展示自己抱负的商朝。
来到西周的渭水岸边,隐居于磻溪,整天垂钓,冷眼旁观天下变化,等待机会出山。
有一天晚上,西伯侯梦见一只飞熊迎面扑来。
第二天醒来,他觉得这是一个吉祥梦,所以乘坐马车,带领护卫出宫探访。
他名义上是为了出行狩猎,实际上是为了寻觅贤才。
走到渭水边的时候,他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大约七八十岁,正端坐在河边钓鱼。
老人似乎没看见自己经过此处的车队,依旧全神贯注垂钓,而且喃喃自语。
西伯侯十分惊讶,心里嘀咕:“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小老头儿。”
于是下了马车,来到了老人身边。
只听到老人念念有词:“上钩啊!快上钩啊!愿意上钩的鱼儿,快快上钩呀!”
仔细一看,发现老人的鱼钩是直的,光秃秃的也没有鱼饵,而且鱼钩远离水面。
西伯侯觉得这位老人不是凡人,便和他聊了起来,得知这位老人叫姜尚。
西伯侯发现姜尚满腹经纶,谈吐不俗。
而且在天文地理、时事政治、兵法谋略等方面无一不通,简直是个奇才。
西伯侯虚心向姜尚请教兴国安邦之道。
姜尚向他提出了“三常”之说。
第一:君以举贤为常。
第二:官以任贤为常。
第三:士以敬贤为常。
西伯昌听后高兴极了,立即邀请姜尚和他一起乘车回宫,帮助自己成就霸业。
那时候,能够和君王同乘一辆马车是最高的待遇,但姜尚却摆起架子。
他不仅拒绝乘坐马车,还要求西伯侯背他回去。
西伯侯也是求贤若渴,为国家不顾一切,果真背起姜尚直奔都城。
然而西伯侯只是一个国家的君王,哪里做过这种体力活呢?
才没走多远,西伯侯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姜尚见到这一幕,却一点都不在乎,继续让西伯侯多走几步。
西伯侯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姜尚放了下来。
姜尚说:“你背着我走了800步,我会保护你周朝800年,你的每一步,都是周朝的年度存亡。”
周文王一听,觉得十分不可思议,精神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准备继续背他。
不过,姜尚却笑着说:“上天只保佑一次,再背就不灵了。”
听到这番话,西伯侯只好放弃。
后来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一直到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
历时790年,差不多和800年一样。
姜尚确实是个杰出的良相,为了兴周灭商,他不负厚望,制定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措施。
对内方面,他推行了轻赋薄赋等一系列经济政策,让农民帮助耕种公田,只缴纳九分之一的赋税。
每八个家庭分配私田100亩,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分配有土地,而且可以世代相传,以此作为俸禄。
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讨伐商朝奠定了经济基础。
对外方面,姜尚实行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表面上对商朝毕恭毕敬,以此打消纣王的猜忌,暗地里却联络各个诸侯国,逐渐笼络商朝的盟友,铲除商朝的羽翼,使其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在姜尚的精心谋划下,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和部落前来归顺周国,逐渐占据了殷商王朝的大部分领土。
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消灭殷商、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幸的是,西伯侯在讨伐商朝前夕,不幸染病。
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就去世了,留下了未完成的灭商大业。
西伯侯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武王”。
姬发胸怀大志,为“兴周灭商”大业继续努力。
他拜姜尚为国师,并被尊为“师尚父”。
姜尚未改初衷,继续全心全意辅佐周武王姬发。
周朝更加繁荣昌盛,越来越多的人叛逃商朝,依附周朝,伐商大业指日可待。
就在周朝羽翼丰满,商朝穷途末路之时,姜尚衡量了形势,认为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亲自担任主帅,率领三军,以“吊民伐罪”为号令,联合各个诸侯共同讨伐商朝。
后人将姜尚尊为中国谋略家始祖、千古武圣,其治国治军思想集中体现于《六韬》一书。
他不是片面地谈论军事,而是从哲学家的角度,从政治家的角度,将政治与军事、国家和军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因为如此,他的所有策略推行后立竿见影,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姜尚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司马迁曾评论道:“后人的言兵和周之阴权,都宗姜太公为本谋。”
姜尚前半生命运多舛,流离失所;后半生遇见明主,大展宏图,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功绩。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堪称一代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