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熊通是楚国国君熊坎的次子。
公元前741年,熊通的哥哥时任楚国国君的熊旬病逝,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不料,野心勃勃的熊通突然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占领了楚都丹阳,杀死了熊旬的儿子,自立为楚国国君。
熊通自立后,一方面安抚楚国贵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
在赢得国人拥戴和巩固政权后,他利用“甚得江汉间民和”的有利形势,积极开拓周边地区。
熊通在位还不到三年,就率领军队渡江,攻打南阳盆地一带周王室设立汉水北部的重镇,但没有成功。
回国以后,熊通养精蓄锐,又率领大军消灭了土地面积小、国力强盛的权国。
并设权国为权县,让权国国君斗缗在这里做县尹。
曾经是一国之君的斗缗,哪里愿意屈服于人,做一个小小县尹呢?
没过多久,他就起兵叛乱了。
消息传来,熊通立即派兵镇压。
平定叛乱后,熊通将权县所有人迁至平板一带。
鉴于这一教训,楚国今后只要消灭了一个国家,首先就会迁出当地贵族,将其押入楚国严加看管。
所灭之国均为县,又在当地重新选拔人才,沿用当地风俗治理。
在熊通的努力下,楚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以至于中原大国惶恐不安。
甚至离楚国很远的蔡、郑两国,都十分害怕楚国。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熊通决定派兵攻打位于楚国北部、对周王室有一定影响的姬姓诸侯国——随国。
公元前706年,熊通趁随国农业歉收、政府混乱,迅速派兵北上攻打随国。
目的是迫使姬姓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属国,以便通过随侯之口要求周天子封号。
然而在动武之前,熊通先派侄子熊章去见随侯,要求与随国签订盟约。
面对一向强硬的楚军,随侯别无选择,只好派出少师与熊通和谈。
在和谈过程中,熊通含蓄地说了一些忠于周王室的话。
实际上,表示自己要干预中原政局,并威胁随国游说周天子晋升楚国。
随侯没办法,便答应亲赴周朝为之周旋,楚国这才退兵。
但随国大臣们深知楚国的阴谋,纷纷表示反对。
于是随侯回国后,立即派使者回复楚国,拒绝了熊通的要求。
熊通得到回复后,气急败坏,高声喊道:“哼,王不加位,我自尊!”
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称王的第一人。
当年周武王分封诸侯之时,楚国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子爵,但现却敢于称王。
这不仅震惊了周天子,也震惊了天下各个诸侯和蛮夷部落。
为了昭告天下,树立国威,熊通称王后,便邀请了一些诸侯在沈鹿会盟,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没想到,离会盟地很近又作为“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居然没有前来赴约。
楚武王熊通觉得随国这样做,显然是瞧不起自己。
沈鹿会盟结束以后,楚武王率领大军挥师北上,再次攻打随国。
随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
楚国大夫斗伯建议楚武王留在随国,让随侯在承认错误后立即与楚国结盟。
从那以后,两次被攻打的随国再也不敢得罪楚国了。
公元前701年,汉水东部国家基本被楚国降伏,楚国成为汉东霸主,没有人再敢与之抗衡。
随国向楚王俯首称臣,让周天子十分恼火。
公元前690年,周天子责问随侯为什么要侍奉楚武王。
打那以后,受到指责的随侯逐渐改变了对楚国的态度。
楚武王恼羞成怒,于是第三次率领大军讨伐随国,却因病猝死于途中。
公元前689年,楚武王的儿子熊赀即位,史称楚文王。
楚文王也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国君。
在位时期,他下令迁都于郢地,挥师北上,继续扩大楚国的领土。
后来,楚国和齐国逐鹿中原,写下了气势宏伟大国的篇章。
楚文王去世的时候,就已经为楚国奠定了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