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齐国的日益强大,齐桓公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由于周天子已经没有实权,齐桓公一心想成为诸侯的霸主。
因为任何成为霸主的诸侯,都可以发号施令,其他诸侯就得向他进贡,听从他的指挥。
有一天,齐桓公对管仲说:“咱们现在兵强马壮,是不是可以召集各个诸侯订个盟约?”
管仲说:“大王如果能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这事就好办了。”
“咱们可以号召大家尊重周天子,抱成一团,共同抵抗外敌。”
“以后谁有困难,大家伙儿帮他,谁不讲理,大家伙儿修理他。”
“到那时候,大家自然都会推荐您当霸主。”
齐桓公觉得管仲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派使者带礼品去向新任的周天子表示祝贺。
当时诸侯们都忙着抢地盘,谁也不搭理周天子。
现在齐国专门来朝见自己,周釐王自然非常高兴。
齐国使者借此机会说:“我听说宋国如今正在发生内乱,不如让我们大王帮你跑腿,帮助宋国国君顺利继承王位。”
周鳌王听了大为高兴,满口答应下来。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以周釐王的名义,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开会,商议平息宋国内乱之事。
可是王命发出后,只有宋、陈、邾、蔡这些小国如期而至,鲁、卫、郑、曹等国仍处于观望状态。
见会场冷冷清清,齐桓公想更改会盟时间。
管仲立即制止他说:“这个时候改期,不就是失信于人吗?”
“况且现在已经来了四个国家,完全可以进行会盟。”
齐桓公觉得有道理,就与四位国君见面商谈。
会上,由于齐桓公持有周王令,各国国君便纷纷推荐齐桓公为盟主,并且签订了盟约。
盟约主要有三条:
第一:尊重周天子,辅佐周王室。
第二:抵制其他部落,防止他们进犯中原。
第三:帮助弱小或有困难的诸侯,维护正义。
由于北杏会盟的时候,鲁、卫、曹、郑等诸侯国没有来。
齐桓公为了树立威望,决定先拿鲁国开刀,发兵讨伐鲁国。
鲁国接连被齐国打败,只好向齐国求和,双方约定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
经过一番谈判,双方正准备歃血为盟,就是立盟约的人把牛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谁知这时,鲁庄公身边的大将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袖子,右手拿着短剑逼近齐桓公。
管仲急忙站在齐桓公和曹沫之间,用身体保护齐桓公,说:“将军您要干什么?”
曹沫大喊道:“盟约规定,要帮助弱小有困难的诸侯。”
“现在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可是齐国却霸占了鲁国的许多土地。”
“你们若是真心订立盟约,就必须把侵占的土地还给我们。”
齐桓公见势不妙,立即答应归还。
会盟结束后,齐国大臣们非常不甘心,极力劝谏齐桓公毁约。
管仲不同意说:“如果我们贪图眼前的小利,后果则会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
“权衡利益,咱们不如守约,归还占领土地给鲁国。”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如约归还给了鲁国的土地。
果不其然,正如管仲所说,齐国信守盟约、不持强凌弱的名声传开,在诸侯国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再次在鄄地召开会盟,各诸侯国积极响应。
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周釐王的儿子周惠王晚年,想废除现任太子,改立王子姬带改为储君。
得到消息后,太子姬郑向齐桓公求助。
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
在齐桓公的号召下,诸侯和周朝大夫于洮结盟,合力帮助太子姬郑巩固地位,平息周王室内乱。
一致拥戴太子姬郑即位,史称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鲁、宋、郑、许、曹等国,接受齐桓公邀请。
在宋国葵丘会盟,招待周天子来使,与各国共同订立了盟约,要求各国友好相待。
齐桓公作为霸主,一生主持会盟多达九次,葵丘之盟是最后一次。
因此在历史上,齐桓公称霸中原的过程也被称之为“九合诸侯”。
周襄王为了感谢齐桓公的帮助,特意派使者宰孔前往葵丘之会。
并且让宰孔把祭祀太庙的祭肉,带去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这意味着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