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王府占地广袤,足有十里之遥,其间竟藏着五处密室。其中三处处于明面上,众人皆知。
第一处便是邹锦程刚刚去过的藏宝阁,里面金银财宝、功法秘籍众多,却也暗藏玄机;
第二处位于后花园的一座假山之中,看似普通的假山,实则内有乾坤;
第三处隐匿在林王府内的那片石林里,各有两名后天高级的守卫看守,戒备森严。
另外两处密室则极为隐秘,无人看守。一处藏在桥洞之下,还有一处颇为特殊,竟是那阴森的水牢所在之处。
这水牢里如今并没有犯人,或许正因如此,才无人问津。
那明面上的三处密室,林王自然知晓,可剩下这两处,邹锦程都不确定林王是否清楚它们的存在,若不是自己凭借强大灵识,根本难以察觉,说不定这两处是前朝遗留下来的,毕竟它们隐蔽得实在巧妙。
邹锦程心中思索着,灵识已然来到水牢。这水牢堪称人间炼狱,修筑于地下,四周皆是坚厚无比的石墙,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是个蓄水池,下层则是牢房,只需启动机关,水便会瞬间将牢房淹没。
邹锦程先是打量了一下水牢表面,看上去似乎并无特别之处,只是一潭水罢了。然而,这水牢里的水正好能没过犯人的胸口,水质污染严重,水面上竟有一层寄生虫游来游去。
而犯人们可不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待上一两天那么简单,由于水深,他们根本没法坐下休息,很多人最终都因染上水霉病,皮肤溃烂发臭,
直至烂到内脏,在疼痛难忍中死去,这般酷刑着实残忍至极。
邹锦程施展灵识,来到拐角处一间水牢的下方,这里被一道幻阵巧妙掩盖着,不过这可难不倒他,灵识轻而易举地就钻了过去。
刚一进入,便感应到一股浓重的死气。邹锦程不禁疑惑,在这死牢下方建房子,难道就不怕招来孤魂野鬼吗?他边想着,边沿着前方一条通道前行。
通道高约三米,宽约两米,出乎他意料的是,这里并不像想象中那般潮湿,反而十分干燥,想必是设有隔绝阵法,起到了防水、防潮的作用。
沿着通道往前大概走了十米,左右两边各出现了一间密室。邹锦程往左一拐,虽被阵法阻拦了一下,但还是顺利进入。
这间密室里死气沉沉,门口应该布置了隔绝阵,将那浓郁的死气封锁在内,防止其外泄。
整间密室大约有一百平方米,高度约二十米左右,中间悬着一颗夜明珠,把密室照得亮如白昼。
看到这夜明珠,邹锦程不禁想起风云宗试炼大殿,只可惜当时大殿倒塌得太快,夜明珠都没来得及收取。
邹锦程心想,这颗夜明珠放在这儿太浪费了,得收走才行。再看向下方,除了一个蒲团,别无他物。
看样子这里像是个闭关修炼的地方,可这地方没什么灵气呀,在这儿能吸收什么呢?难道是吸收死气?邹锦程暗自琢磨着,从这密室的开凿痕迹来看,存在时间应该还没超过千年。
邹锦程瞧了瞧,觉得没什么遗漏的了,便随手将蒲团和夜明珠收进了圣府。
就在收取蒲团的瞬间,一个巴掌大小的暗格显现出来,暗格内躺着一块黑色的令牌,死气弥漫,仿佛这密室里的死气就是从它身上散发出来的
,而且这令牌还在不断消耗着他的灵识,或者说在消耗他的香火之力。
邹锦程虽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但想着能藏在如此隐蔽之处,肯定是个好宝贝,便也将其收进了圣府。
把这边彻底搜寻完,没发现别的东西后,邹锦程灵识一转,朝着右边的密室走去。
刚踏入这间密室,一股更为浓烈的死气扑面而来,甚至已经近乎煞气,瞬间便大量消耗着他自身的香火之力。
不过,邹锦程并没有急着离开,他隐隐感觉这里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静下心来打量起整间密室。
这间密室大约五十平方米,上方同样有一颗夜明珠照亮全屋,只是这间密室更显古朴苍凉,给人一种历史极为悠久的感觉,
想来存在时间已超过千年,或许就是因为这死气快要化为煞气的缘故吧。
密室的拐角处摆放着一张石床,石床上赫然有一具骨架,那骨架通体黑色,黑得发亮,骷髅呈盘膝而坐的姿势,仿佛还在修炼一般。
更奇异的是,骷髅头内有一团红色火苗,正忽明忽暗地闪烁着。
邹锦程心中一惊,暗自思忖,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魂修?可看着这阴森恐怖的场景,还有满室浓郁的死气,又觉得不太像,或许是鬼修吧。
邹锦程的目光落在骷髅的手指上,那骨指上戴着一枚储物戒,邹锦程毫不犹豫地将灵识探入其中。
这一探,发现里面空间还挺大,大约有一千平方米左右,里面居然摆放着一个书架,书架上满满当当全是书籍。
有《世家》《列传》《大孟传记》《大孟本纪》这四类书,数量竟多达13456本。
邹锦程好奇地查看起这些书籍的介绍,心想先弄明白它们各自所记载的内容。
关于《世家》,它是用来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世家》主要记录的就是那些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事迹。
而《列传》呢,则是记载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合传、类传之分,简单来说,就是重要人物类似传记的记录。
说到《传记》,这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是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经过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
另一类属于文学范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时,虽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有着纪实性这一基本要求。
再看《大孟传记》,里面记载的内容颇为细致,像是大孟国每一任皇帝的日常点滴,比如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吃喝拉撒等,甚至连夜里上厕所的次数、时间、地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大孟本纪》呢,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毕竟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首脑,所以这本书着重记载的是皇帝每个月所做的国家大事,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讲的就是这些事儿。
邹锦程又琢磨起《世家》和《列传》的区别,前者记载的是王孙贵族、大臣等人物的事迹,后者则侧重于记录普通老百姓身上发生的事。
就好比邓杰棠讲述一段“武王伐纣”的故事,要是在大孟国允许讲的情况下,说不定就会出一本《邓杰棠列传》来记载他讲这个故事的事儿,这就是关于重要人物的记录。
《大孟传记》和《大孟本纪》的区别也很明显,一个着重记录皇帝的私生活,另一个则是但凡夸赞一个人,那都关乎国家大事了。
邹锦程的灵识从储物戒中退了出来,看着眼前这具骷髅,他推测这应该是大孟国的史官,而且死于300年前,就葬身在此处。
为何如此肯定呢?因为《大孟本纪》里有这样的记载:龙历2200年,大孟国太子孟乐正和王潇茗一见如故,结成兄弟。
后来,两人在风云宗奇遇,孟乐正修炼《吞魂魔功》,王潇茗修炼《天遁剑法》。
龙历2202年,兄弟二人齐心协力,经过两年历练,把周边小国全部收服归顺了大孟国。
《大孟传记》里还记载着,在历练征服各国的过程中,兄弟两人同时喜欢上了一名红颜祸水——郑舟。
可最后郑舟选择了王潇茗,而王潇茗为了突破自己修炼的《天遁剑法》,需要断情,便利用了郑舟这段感情,之后放弃了她。
《大孟本纪》又提到,龙历2205年,孟乐正继承皇位,郑舟成功当上皇后,还生下一子孟仁杰,立为太子。
龙历2233年,大孟国北方统一之时,孟乐正修炼《吞魂魔功》时误杀了王潇茗的弟弟王潇钱,这背后竟是郑舟故意引诱王潇钱去见孟乐正,
导致在无法控制杀戮的情况下,孟乐正误杀了他。而后郑舟服毒自杀,还嫁祸给大孟皇帝孟乐正。
龙历2233年,王潇茗把王武城改为郑州城,就是取郑舟的谐音,这一举动可算是彻底丢尽了皇家脸面,孟乐正怀疑郑舟不守妇道,从此兄弟二人反目成仇。
龙历2233年,王潇茗在郑州城称帝,建立了大钱国,以此来纪念他死去的弟弟王潇钱。
龙历2234年,大钱国向南方大孟国的孟州城发起总攻,最后却以失败告终,被大孟国打得节节败退。
大孟国反过来攻打大钱国,双方在郑州城交战,最终大孟国仅以八十万军力大胜五百余万大钱军。
邹锦程听闻过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版本,各不相同,但感觉眼前这个版本应该是最接近真实历史的。
毕竟从记载来看,这段历史只记录到龙历2234年大孟国攻打郑州城胜利那一年,如今已经是龙历2538年,算起来已经过去了将近305年。
不过,最让邹锦程感兴趣的,是孟仁杰写给儿子孟宇龙的《为君之道》一书。
书中第一层讲的是“以德报怨”,提到以德报怨是一种风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气质。
第二层讲的是“吃亏在明”,意思是若想让别人欠你一个人情,那就要学会吃亏,而且这亏得吃在明处,要是吃在暗处,那可就白吃了。
第三层讲的是“拥抱对手”,说的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人生何处不相逢呀,当众拥抱对手,就是向大家传递你对“对手”的善意。
第四层讲的是“真理装饰”,讲的是真理要被人肯定,是需要一些方法的,要是过于直言,反而容易让人产生厌烦的感觉。
还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从前有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不管什么事都照实说,结果走到哪儿都被人赶走,最后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后来他来到一座书院,院长得知缘由后,觉得应该尊重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便收留了他。
书院里有几头不中用的灵兽,院长想卖掉,又怕手下人私藏卖灵兽所得的灵石,于是就让这个人把两头驴、三头骡子、一头马牵到集市上去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