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晋文公开始,晋国就走上中原争霸时代,一共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三家分晋”。
尽管近百年来,晋国因为国力强盛,处于领先地位,但也不是没有对手。
在天下众多诸侯国当中,楚国是晋国最强大的敌人。
因此整个春秋中后期,实际上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霸权之争。
到了晋灵公、晋景公时期,晋国内部的混乱,就更不用说了,对外战争屡屡被楚国打败。
正因为如此,这个时期的晋国,中原霸主已经不复存在。
后来到了晋厉公时期,晋国霸权才略有复兴的迹象。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晋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
可是由于晋厉公对外戚宠信有加,加强君权更是过于急功近利,导致了贵族和士大夫矛盾激化,甚至最终兵戎相见。
公元前574年,晋国发生变乱,晋厉公杀掉执政大夫三郤(郤锜、郤至、郤犨)。
接着,士大夫栾书和荀偃又杀掉了晋厉公。
第二年,荀偃和栾书派人到东周京师洛阳,迎接晋襄公少子桓叔的孙子姬周回晋国,立为晋国君。
当时,姬周只有14岁,但他十分精明,是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少年。
晋悼公即位后,驱逐七位朝中奸臣,成功控制了朝中的局势。
公元前564年,晋国率宋、齐、鲁等诸侯之师伐郑,包围了郑都。
郑国上下慌作一团,连忙向晋国求和。
在盟会上,晋国大夫士弱负责写盟词说:“今日结盟后,如果郑国不听晋国的命令,或者有其他想法,就像这本盟书记载的一样!”
郑大夫公子马非说:“上天降祸郑国,让我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
“大国没有给我们友好的话语,反而发动战争威胁我们结盟,让我们的鬼神不能祭祀,百姓不能享受自己耕种的土产。”
“男人女人辛苦劳作,十分瘦弱,到头来没有地方诉苦。”
“从今天的盟誓开始,郑国如果不服从那些强大的力量来保护我们的国家,反而敢有其他想法,就像这本盟书记载的那样。”
荀偃说:“还是修改这篇盟辞吧!”
公孙舍之说:“可是已经向神灵报告了盟约。
“如果可以修改,大国也可以背叛。”
知罃对荀偃说:“我们确实不符合道义,反而用盟约来威胁别人,这难道符合礼仪吗?”
“不合礼仪,用什么主持盟会呢?”
“咱们先结盟退兵,修行德行,休整军队再来,最后一定会得到郑国,何必在于今天呢?”
“我们不符合道义,百姓就会摒弃我们,到时候可不仅仅只有郑国。”
“若能休息民力,和睦民心,远方的百姓就会顺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郑国呢?”
于是,晋国向郑国盟誓回国。
通过这件事,晋悼公意识到,想要与楚国争霸,单靠武力是不行的。
因此,会盟结束后,晋悼公立即与卿大夫讨论休养生息之策。
魏绛建议施惠于民,“输积聚以贷”,就是把积累的财物借给百姓。
晋国迅速富足强大,对楚国形成了绝对优势。
因此,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晋国三次攻打郑国。
楚国因无法与晋国抗衡,只好放弃郑国退兵。
从那以后,郑国臣服于晋国,晋国的霸主地位再次确立。
可惜的是,像晋悼公这样的一代雄主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享年28岁。
晋国又重新走上了老路,逐渐衰落,直到多年以后“三家分晋”
可以说,晋国的结局真是让世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