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问要等多长时间?荣琪说:“十分钟。”
客人说好的我回去喊人。
昌建在旁边冷笑道:“十分钟,我看你这个饺子怎么做。”
荣琪不理他,出去把小吃部外边堆的木头全部抱进屋里,架起锅来开始烧。
昌建又说:“我看你这点柴烧完明天烧什么?”
荣琪抬头怼了一句:“挣了钱我还买不来柴火吗?”
这边干燥的柴木在锅底噼里啪啦越烧越旺,没有鼓风机也红红火火的,荣琪笑着说:“没有电都烧这么旺,这真是个好兆头。”
大家忍着饥饿,霞姝和妈妈忙着下饺子,端给客人吃。
有位客人问有酒吗?饭店里早已备好酒,还没来及买酒杯,荣琪很肯定的答应有酒,请等一会。这边马上派人去彩云城买酒杯。
客人们吃着水饺喝着酒,荣琪再让二嫂霞姝做两个小凉菜免费送给客人,客人们吃的很开心,还风趣地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客人们满意的走了,小吃部挣下第一笔钱。妈妈也高兴了,这时还不断有客人过来打听有没有饭,妈妈简单吃了点饭,接着包饺子,饺子越包越快,妈妈浑身都是劲。
荣琪说:“做生意开饭店就要灵活,还没开业就有客人来,预示咱们以后肯定生意兴隆。”
忙活一个中午,挣了90元钱。大家都很开心,90元在那个年代是不菲的收入了。
这个时候,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是工商局和税务局的工作人员,一进门就问:“今天怎么样啊,有没有生意啊?”
在柜台负责收钱的昌建,把那90多块钱往手里一拍,得意地说:“看看,这就是我们今天一中午卖得这么多。”
把一旁的荣琪气的七窍生烟,荣琪知道人家是来定税的,赶紧给昌建使个眼色说:“哪有这么多啊,里面不是还有我的50块钱本钱吗?”
昌建赶快接上话茬说:“哪有啊,不都是这一中午挣得吗?”
荣琪感觉这个人刚从桃下那个闭塞的地方出来,遇见事情简直就是个死心眼子,一点也不会随机应变。
那几个穿制服的人也笑了起来,说:“没事没事,我们今天不是来定税的,就是过来走访一下。”
荣琪选的这个项目很有眼光,开发区来往人多,合作经商饭局多,餐饮业生意非常兴隆。
小吃部开在彩云城,采买食材也是丰富方便。
霞姝、昌建、于荷主管后厨,端盘子的活谁来谁干。
荣康家的大米、小米放学就来小吃部帮助端盘子,荣康下班也来小吃部帮忙,妈妈负责包饺子,妈妈包的饺子真是一绝,皮薄馅大鲜美多汁。爸爸骑着三轮车,是临时采购员,小吃部需要什么,爸爸马上骑车去彩云城采购。特别是海鲜,需要时就立马去彩云城采购鲜活的,无需饭店冷冻保存。
忙时妈妈也帮忙采购,每天骑着三轮车不知要跑多少趟。
彩云城早餐店比较少,大家商量小吃部做早餐卖更能挣钱。
昌建来开发区没房住,就住小吃部里,早起帮助做早餐。
早餐以于荷为主操持,于荷才18岁,早餐就会做好多花样面食;爸妈有时起得早,也到小吃部帮助熬粥。
光顾的客人不少,小吃部从早忙到晚,晚上是周围饭店里最晚一个打烊的,荣琪给大家灌输和气生财的思想:对客人笑脸相迎,有求必应,有一个客人也不能撵人家,熬到再晚也要等客人走了才能打烊。
有时候大家都熬到深夜。早起晚睡全家人都很辛苦,账目主要靠荣琳管理,也没有认真做成本核算。
荣琪一开始也没想着值着这个小吃部挣钱,就是想着一大家子人都投奔她来了,能有事干,能糊口,能吃饱饭就是开饭店最主要的目的。
在一家人齐心协力辛勤劳动下,小吃部还是很能挣钱的。
小妹荣琪几次劝她三姐荣瑄放弃没有饭的铁饭碗,来开发区挣钱吃饭,荣瑄没有闯劲,犹豫不决。
托老万给她找的房地产公司让荣瑄回去等上班通知,荣瑄留下昌建和儿子兴家又回桃下继续工作。
92年春天,她为公司出差去沈阳,打算回来时到烟台开发区看看。
看到小妹办的“家兴小吃部”生意红红火火,大家这么忙,这里这么需要人。想想自己在公司整天闲着无所事事还发不起工资,真是浪费时间精力。
烟台开发区优美的环境和家人的勤劳操作,让她改变抱着铁饭碗不放的老观念,决心不回桃下,告别无聊的时光,和家人一起投入做饭店生意。
荣瑄不会做饭,小妹给她安排适合她的工作,让她管理饭店收支账目。
这样荣琪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考虑饭店今后的经营和发展。
荣琪虽然也是第一次开饭店,但是在经商这件事上是几乎是无师自通,非常有天赋。
她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总结经验,怎样能省力又挣钱,别让大家太累。
首先菜品要分主次,重点;人要分工才不乱。
西安羊肉泡馍在烟台开发区独此一家,有特色。这道菜做工简单,省力又省钱,光顾客人多,挣钱多。把握好这道菜是最重要的事。
食材一定要新鲜,采买羊肉的活交给昌建,他去买羊肉很有经验也很用心,买回来的羊肉都是现杀的山羊肉,煮出来的汤色白不腻,鲜香扑鼻。
于荷负责煮羊肉,霞姝负责烙饼(馍)切饼。
第二个重点是海鲜,到烟台来的人都要尝尝海鲜,这道菜采购方便,做工简单,成本低,比较挣钱;次者配菜、小炒、水饺、面条等可以让二嫂和于荷自由发挥,都是有过厨师经历的人,做起来得心应手,饭菜品质上佳。
饭店主次分明,人员各有所长,分好工干活都不觉那么忙那么累了。
小吃部生意越来越红火,人手有点不够,霞姝又把原来食堂的一个同事老徐邀请来加入其中。
老徐长了一个鼓鼓的额头,于是荣琪给他开玩笑起了个外号叫“老鹅头”。
有了老鹅头的加入,小吃部的工作更加从容,再不会手忙脚乱出差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