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铁制农具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生产进度,使得大面积的土地得到了开发利用,经济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
同时,铁制兵器的出现也助长了人们崇战尚武的意识。
贵族们的实力快速膨胀,导致统治者内部存在常常的摩擦与分歧。
那些拥有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的贵族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实力比拼中脱颖而出。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时期,强国们寻求开战,弱国们寻求变法。
动荡与变法开始交替进行,并逐渐形成了定律,而变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扩张做准备。
秦国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并始终处于主动进攻的位置。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出身于贵族之家。
他从小就十分好学,对战国时期流行的刑名之学(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感兴趣。
他看到卫国实力弱小,无法施展其才智,于是委身于魏国。
在魏国期间,虽然有相国多次举荐他,但魏惠王始终不肯将大任降于他。
这个时候,秦国正在招募贤才,秦孝公宣称:“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谁为相。
一时之间,许多人才涌入秦国。
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离开了魏国。
到了秦国以后,通过他人的引荐,商鞅见到了秦孝公。
秦孝公询问他治国之道,商鞅向他提出了很多治国方略。
然而,秦孝公对此不感兴趣,甚至商鞅还没讲完,就昏昏然入睡了。
引荐商鞅的人责怪他对秦孝公讲了一些迂阔的道理,商鞅回答说:“我希望秦君行帝道,但秦君不肯采纳。”
“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劝秦君行王道。”
当商鞅再次被召见时,他对秦孝公讲了一些夏禹如何画土定赋,商汤如何顺天立人的事情。
引荐商鞅的人责怪他说:“秦国君思慕良才,需要的是能立竿见影、做事得心应手的有用之才,你这些无用之谈他怎么能听得进去呢?”
商鞅辩解说:“我不知道秦君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我先用帝王之道试探他。”
“现在我明白了,下次见秦君,我必受到重用。”
果然,下次被召见时,商鞅说出“图霸之术”使秦孝公笑逐颜开,兴致勃勃地听取商鞅的教诲。
商鞅也真的得到了左庶长的职位,相当于丞相。
此后,商鞅依据图霸策略开始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商鞅制定了一系列法令。
为了使这些法令能够得到贯彻施行,商鞅决定先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取信于民众。
有一天,他命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给他十两金子。”
当时,城南门聚集了很多人,但是大家议论纷纷,谁也不肯动手。
有的人说:“这根木头谁都能扛得动,为什么要给十两金子呢?”
还有人说:“这大概是官府想要逗乐百姓吧!”
商鞅见众人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他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可是,赏金越高,就越引起众人的猜疑。
正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年轻人突然跑出来,高声喊道:“俺来试试!”
说着,他将木头扛起来,一直搬到了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将五十两金子赏给那个年轻人。
这件事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传颂说:“官府令出必行,言而有信。”
商鞅知道民心易于归附,但他也明白变法必然会触及各方利益。
凡是利益受损的人都会在变成时站出来阻碍,弃旧立新才是变革的根本目的。
因此商鞅在变法条款中,首先触动的就是那些达官贵人的利益。
许多大臣就在秦孝公的面前进言,劝他要慎重对待,不要听信商鞅的变法主张。
秦孝公非常赞赏商鞅的变法图霸策略,但真正落实起来,他也有些畏难。
从理论上讲,他认为商鞅的变法主张非常出色,愿意实行。
但从感情上讲,他又觉得这一变法可能会得罪许多大臣,国家也许会变得不稳定。
所以,他不敢贸然实施。
为了打消疑虑,秦孝公将大臣们召集到一起,讲了一些列国纷争,不进则退的道理。
有位叫甘龙的大臣说:“秦国现在施行的制度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宗的家法怎么能变呢?”
大臣杜挚说:“变法肯定会导致国家不稳定,老百姓会乱起来,那可不妙!”
实际上,他们所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却理直气壮地反驳道:“自古以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礼法。”
“你们所关注的礼法能使秦国富强吗?只有适应时势的发展,秦国才能兴盛,方成霸业。”
商鞅的言论让那些保守的大臣哑口无言,同时坚定了秦孝公推行变法的决心。
于是,秦孝公宣布正式开始实施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