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去世后,太子丹即位,史称赵孝成王。
由于赵孝成王年幼,国家政务由他的母亲赵太后执掌。
正值赵国陷入困境的时候,秦国趁机发动大规模进攻,连续攻占三座城池,使赵国陷入了危机。
赵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
齐国君回答说:“我们可以援助赵国,但必须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
使者匆匆赶路回赵国,将齐王的要求报告给了赵太后。
赵太后感到震惊,因为长安君是她最疼爱的小儿子,怎么可能把他远远送到齐国去做人质呢?
赵太后决然拒绝了齐国的条件。
前线的战况日益紧张,报告战败的使臣频繁而来。
大臣们为国家的安危担忧不已,纷纷劝说赵太后。
赵太后又急又气,明确告诉左右侍从:“如果再有人提出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我一定朝他的脸上吐唾沫。”
因此,文武百官都不敢再去见太后了。
邯郸城上乌云密布,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
老臣左师触龙拄着拐杖突然来到宫门前,请求见太后。
赵太后意识到这位老臣一定也是来劝说自己,送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事。
她板着脸,愤怒地说:“让他进来,我等着他呢!”
触龙一瘸一拐地进了宫殿,上殿前还小跑了几步,恭敬地走到太后面前。
向她请罪说:“老臣腿有毛病,行走不便,很长时间没来问候太后了。”
私下里,我已经原谅了自己,但又担心太后身体不适,所以特地前来问候。
太后瞪了他一眼,不满地说:“谢谢你的好意。”
“我现在都是坐车代步,只能依靠车子才能行动。”
触龙关心地问道:“活动少了,每天的饮食量不会是减少了吧?”
太后回答说:“吃不多,只喝点稀粥而已。”
她仍然愤怒地样子。
触龙说:“老臣最近胃口不好,但还是坚持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路,稍微增加点食量,这对胃口有好处。”
太后叹了口气说:“可是我太忙了,实在做不到。”
赵太后注意到触龙并没有提到长安君的事情,只是问了些非常关心自己的话语。
太后脸色缓和了一些,愤怒的神色也稍微消散。
触龙继续说:“老臣有个孩子叫舒祺,是家中最小的,但却不成器。”
“虽然老臣年纪已经很大,但还是宠爱他,想让他成为一名保卫王宫的卫士,为国家做贡献,所以特意冒昧向太后禀告。”
太后望着白发苍苍的触龙,带着几分同情,说:“好吧,他多大了?”
触龙说:“已经15岁,虽然还很年轻,但老臣想在自己去世前把他托付给太后。”
太后感到感动,微笑着问:你们男人也是偏爱最小的儿子吗?”
触龙羞涩地低下头,苦笑着说:“比女人们更厉害呢。”
“不,不!女人们才特别宠爱最小的儿子。”
太后摇摇头,美丽的脸上带着笑容。
触龙说:“我觉得您对女儿燕后的爱超过对长安君的爱。”
太后收敛笑容,说道:“你搞错了,我对女儿的爱怎么能比得上对长安君的爱呢?”
触龙正了正身子,看着赵太后,郑重地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考虑他们的长远利益。”
“我记得您当初送燕后出嫁时,拉着她的手,哭着为她嫁得太远而伤心。”
“您确实舍不得她,燕后离开后,您也一直想念她,每次祭祀都为她祝福、祈祷。”
可是,祈祷时您总是说:“老天保佑她,千万别让她回国!”
“您一直为她考虑长远,一心希望她在燕国生儿育女,让子孙后代继承王位。”
太后连连点头,说:“是的,我是这样想的。”
触龙接着严肃地问道:“从现在开始,往前推算三代,赵孝成王、惠文王、武灵王,甚至赵氏建立赵国之时,赵国国君的子孙能够代代封侯至今吗?”
触龙的问题有些古怪,赵太后感到困惑,不知其用意,但她还是认真回想了一下,说:“没有。”
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没有继续封侯下去的?”
太后低下头,用手指一一算过来,又摇摇头说:“我没听说过。”
触龙继续说道:“这些人当中,早遇祸的是自己不幸,晚遇祸的子孙受殃。”
“难道国君的子孙必定没有好下场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们地位虽高,却没有建立过任何功勋,只享有丰厚的俸禄而没有过实际贡献。”
“他们还掌握着大量的金银财宝,执掌着国家的权力。”
看到赵太后专注地听着,触龙巧妙地转移到了长安君身上。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您给予长安君高位,分配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财宝,却没有想办法让他为国家立功。”
“一旦太后您去世,长安君怎么能在赵国站稳脚跟呢?”
“老臣认为您没有为长安君考虑得够远,所以您对长安君的宠爱不及燕后!”
触龙的劝说使得赵太后猛然醒悟,她默然片刻,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你说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你的安排吧!”
于是,触龙为长安君准备了100辆马车,将他送到齐国做人质。
临行之前,赵太后亲自为小儿子送行。
齐王见到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很快出兵援助赵国,秦国见状,只好放弃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