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0年,范雎被任命为客卿,开始辅佐秦昭襄王。
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支持。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白起讨伐韩国,在首战中取得胜利,夺取了野王,使上党孤立无援。
面临危机,上党郡守冯亭决定联合韩国一起抵抗秦国,并决定归顺赵国。
赵孝成王轻率地派军队接管了上党郡。
过了两年,秦国派大将王龁夺取了上党。
赵国在长平驻军以安抚上党百姓,秦军转而进攻赵军。
赵国派出名将廉颇对抗秦军,由于赵军实力不如秦军,几次交战中都以失败告终。
廉颇决定改变战术,以守为主,坚壁清野,希望通过持久战来消耗远道而来的秦军。
因此,秦军多次挑衅赵军,廉颇都不出来迎战。
双方陷入僵持,秦军束手无策。
可是,赵孝成王对廉颇坚守不出有些不满。
秦相范雎了解这一情况后,建议施行反间计。
于是,秦国派人携带重金到赵都邯郸,收买赵王身边的人。
让他们在赵孝成王面前散布流言,声称:“廉颇已年老不堪,没有当年之勇,不敢与秦军对抗,说不定很快就会投降,而秦国害怕的是赵括……”
赵孝成王经过这些人一说,对廉颇更加不信任,就派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从小就有研究兵法的爱好,在赵国享有盛名。
有一次,他和父亲赵奢谈论如何布置战阵,连赵奢也无法难倒他。
但是赵奢并不认为儿子真正懂得兵法,他对妻子说:“战争是生死存亡的大事,怎么可能像儿子说得那么轻松呢?”
“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如果将来赵国任命他为大将军,肯定会让赵国遭受惨败。”
赵括从未亲自带兵打仗,缺乏战场经验,以至于他的父亲去世前还留下遗言,请求不要让赵括带兵作战,否则会带来灾祸。
赵括的母亲得知赵孝成王要任命儿子为将后,立即请求不要让赵括为将。
赵孝成王召见她,询问原因。
她说:“夫君曾留下遗言,说千万不要让赵括担任主将。”
“因为他知道赵括虽然懂得不少兵法,但没有实战经验,担心赵括因为名声而被误以为有将才,所以特意嘱咐我。”
“如果大王让他担任主帅,只怕他不仅无法取得胜利,还会误了国家大事。”
赵孝成王听后不以为然,坚持派赵括接替廉颇。
公元前260年,赵括率领二十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将之前统领的二十万军队也交给了赵括。
赵括急于取胜,改变了廉颇的策略,主动向秦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秦国任命名将白起为秦军统帅,准备一举击败赵军。
白起先设下埋伏,还故意让赵括接连取得胜利,使赵括变得轻敌傲慢,更加无所顾忌地追击秦军,最终中了秦军的埋伏,陷入了包围之中。
赵军拼命反击,依然无法突围。
秦昭襄王派兵阻挡赵国援军,并切断了赵军的粮草补给。
赵括率领的四十万大军缺乏粮草补给和援军接应,被秦军包围了整整四十六天。
赵括最后拼命率军突围,却被秦军的箭矢射杀。
失去主将的赵军丧失了斗志,很快便向秦军投降了。
近四十万的赵国降军,使秦国陷入困境。
最终,白起做出了一个残忍的决定,那就是坑杀这四十万降军。
只有两百四十名年纪较小的降军被释放回赵国通报消息,其余赵军一律葬身于长平。
长平之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秦国获得胜利,打败了最后一个强敌,统一天下已成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