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李冰父子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1484字 发布时间:2023-10-01

都江堰位于岷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岷江从四川西北部发源,上游是高山峡谷,水流湍急,带有大量沙石。


它流经成都平原的时候,地势平缓,流速减缓,沙石开始沉积,逐渐积累,导致河道淤塞。


到了夏季雨水季节,河床抬高,造成洪水灾害。


而在枯水季节,又会发生干旱。


这种“洪涝交替”的情况,使早期的人们难以发展农业。


公元前256年,为了彻底解决岷江的水患和开发西蜀地区,秦昭襄王任命才华出众的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到达蜀地后,在儿子李二郎的帮助下,广泛征集有治水经验的人才,并实地勘察了岷江的地形和水势。


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后,李冰父子决定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修建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是非常困难的,但李冰凭借聪明才智克服了许多困难。


例如:想要凿穿玉垒山,但那时还没有炸药,难度极大。


李冰让人们在岩石上堆积木柴并点燃,使岩石变得滚烫,然后再浇上冷水,岩石就会因急剧的温度变化而炸裂。


另外,在水流湍急的岷江中修筑堤坝也非常困难,因为石块很容易被水冲走。


有一天,李冰和他的儿子去上游查看水情,看到一群妇女在江边洗衣服。


她们把衣服放在竹篓中,竹篓又放在水中,但竹篓没有被水冲走。


李冰想到:“如果把石头放进竹篓中,并用竹篓筑堤,堤坝就不会被水冲垮了。”


于是他让人砍下很多竹子,编织成长三丈、宽两尺的大竹篓,然后把石头填进竹篓,一篓篓沉到江中。


这样一来,即使水流再急,也无法冲走竹篓。


通过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李冰成功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建成了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由鱼嘴、人字堤、飞沙堰、宝瓶口、内外金刚堤和丈堤等组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作为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是整个工程的核心。


鱼嘴位于岷江江心,形状像鱼嘴,因此得名。


它将岷江一分为二,西边的外江主要用于排洪,东边的内江是人工引水渠,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非常巧妙,既能分流引水,又能在洪水和枯水季节调节水量,既保证了灌溉,又预防了洪涝灾害。


飞沙堰,则因其排洪和排沙功能而得名,长约180米。


设计高度使得内江多余的水和泥沙可以从堰上自行溢出,遇到特大洪水时,也可自行溃堤,使洪水和沙石直接排入外江。


“低作堰”的设计,则确保了恰到好处的分洪和排沙。


宝瓶口,宽20米,高40米,长80米,位于前山的长脊上,是控制内江进水的要道。


它的形状像瓶口,因此得名。


宝瓶口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内江水流经宝瓶口后通过干渠。


这三大主体工程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系统工程学和流体力学等科学原理,备受人们推崇。


甚至外国水利专家在看过整个工程设计后,也感到十分惊叹。


在治水过程中,李冰父子排除了迷信的阻挠,坚决采用科学的方法治理水患。


他还成功地解决了华阳侯等人的嫉妒和谣言中伤,及时处理了工程中的问题和紧急状况。


虽然华阳侯的险恶行径,导致了李冰受到革职的处罚。


然而,温柔贤惠的李夫人甘愿成为人质,为李冰赢得了宝贵的治水机会,使工程最终成功。


百姓们对李冰深感感恩戴德,而李夫人却病死于咸阳。


之后,李冰多次对都江堰进行改进,确保其对水患的遏制作用。


都江堰作为迄今为止年代最久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以其千载传承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堪称一座丰碑。


除了都江堰,李冰在蜀郡还兴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水利工程。


他在成都市建造了七座桥梁,修复了石犀溪,治理了沫水(又名青衣水)。


他还组织百姓开凿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


李冰还进行过管江、汶井江、洛水的疏导,并引水到资中一带灌溉稻田。


他在蜀郡修筑桥梁,主持开凿盐井,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而言之,都江堰有效地控制了蜀地的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