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火辣辣的烈日炙烤着大地,在深绿色的秧子尖儿上燃起一阵荡悠悠的绿焰。水田里,深绿色的秧子深处的秧鸡也慵懒得停止了咕咕的鸣叫,仿佛也被热辣辣的烈日烤蔫了。只有田边的麻柳树上不知疲倦的夏蝉仍在高声地叫着,给人带来夏日里特有嘈杂。
这个时候,又一个暑假来临了。今年的暑假对于杨林来说是一个不平静的暑假,因为他的小学生活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但杨林对这个家了解得实在太少太少,他当不了这个家。所能关注的,也只有自己那点小小的而又无比卑微的内心。
这几年,杨林都在学校里跟着他的一帮伙伴上天入地地疯玩,对于生活和自己的前途还充满了无穷的迷惘,虽然这种迷惘被深深地潜藏在心底,并没有被他自己的意识所察觉。
而当他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当班主任刘老师告诉他应该做一个有大文化的人的时候,他也告诉自己,自己一定要去上学!要去做刘老师口中那种有大文化的人。
可是他也明白,要想上学,要想成为有大文化的人,现在不是由他所能决定的。得由母亲和他的继父决定呢。
有一次他故意在劳动的时候询问母亲,母亲和继父给了他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说,让他愈加的迷惘和烦恼。而当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来临的时候,这种迷惘和烦恼就更加的深重了。
我应该做什么呢?上学?务农?这些隐隐冒出的念头,让杨林忍不住想起毒辣辣的日头下等着他去收割的麦子和油菜,让他忍不住想起明亮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和可爱的老师们可爱的讲课声。
他突然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惶恐!这又让他不自觉地想起他的继父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贪生怕死可怜虫,敌人把你当狗用。他觉得自己就是被敌人当成狗来用的贪生怕死的汉奸可怜虫。
难道就这么等着母亲和他的继父——那个老男人来决定他的命运吗?不不!杨林决定要找个机会再次去跟母亲和继父交流,务必要让他们拿出明确的态度来。
就在杨林在纠结这个事情的同时,李成贤心里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坡下地之时,有时候话赶话到了,洪秀也在跟他提这个事情。洪秀的态度很明确,自然希望她儿子去念初中。
从本心上讲,李成贤是不太想让杨林去念初中的。这里面有三方面的原因。
最为主要的是经济问题。他们家是一个极普通甚至是贫穷的家庭,经济着实不宽裕。供一个学生上学,不但意味着劳力的减少,更意味着长期的花费支出。他已经年过五十,年纪着实已经不小,还有小小的女儿需要抚养。即便他心有余,然而力实已不足,他不确定自己还能不能担当这份责任。
另外一方面,他就是一个最最普通的农民,没读过啥书,除了名字大字不识一个,心里“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
他的二堂哥李成兴跟他的情况差不多。大约七年前,他的二堂哥李成兴同现在的堂嫂阮建芳结婚。说是结婚,却连个证都没扯。
阮建芳带了一个儿子叫做张军的过来,比杨林大四五岁,当时是十一二岁的样子。李成兴便没让张军上学。他们几弟兄在一起打零工的时候,往往会说起这个话题,李成兴经常说:“肯定是不可能让他读书的!老子的钱未必是拿来给别个养儿子的么?!”因此张军在家里很不受待见。去年的时候,刚满十六岁的张军便出门打工去了。
对李成兴的做法,李成贤深以为然。
第三个原因就是,洪秀带来的这个儿子杨林,虽然好吃懒做的,但是读书成绩好得不得了,是个聪明的读书苗子,而且说话也厉害得紧,虽然不大明着跟他对着干,但是他看得出,那娃儿心里对他不怎么待见。
李成贤一直记得,他老李家的先人曾说过“书生杀人不用剑”,李家从来就有厉害人不让读书的先例。他也有意无意把这种想法传递给洪秀他们。
因为这三方面原因,李成贤才不愿杨林去读初中。只是他妻子洪秀对于杨林读书一事却比较坚持,虽然她的态度一直很温和,但是她一直有意无意在跟他说这个事情。
这就让李成贤有些为难了。
一方面,是在结婚的时候,他亲口答应过洪秀,要供他的儿子上学。如今让他自食其言,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还当真难以启齿。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年过五十的他成家不易。常言道:兴家好比针挑土,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李成贤深深知道他结婚成家的艰难。而且他的女人洪秀也是个本分的女人,从不去外面多嘴多舌,除了家里的做饭洗衣料理家畜以外,一般地跟着他上坡下地。不但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坡上的农活也干得不比他少,而且洪秀还给他生下了可爱的女儿。从心底讲,李成贤是敬重洪秀,感激洪秀的,同时也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家庭。
正是因为这些种种因素,要不要杨林读初中这事才让李成贤觉得十分为难。让杨林念初中,有违他的本心;不让他念初中,可能会引起洪秀的看法,导致夫妻不和,引发家庭矛盾,这是他不愿看见的。
唯其这是个难办的问题,李成贤才总是给洪秀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