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期间,燕、赵两国为了与秦军交战,倾尽全力,导致北方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
匈奴趁机南下,侵扰阴山、九原和云中地区。
秦国的上郡、陇西等边境地区,也经常遭到匈奴的袭击,严重威胁到关中和都城咸阳的安全。
当时,生活在中国北方部落与秦王朝接壤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合,成为东胡、匈奴、月氏三大民族,其中匈奴最强大。
匈奴部族主要居住在蒙古高原地区,匈奴头曼单于是一位雄主,他经常以武力征服周围的弱小部族。
多年来,匈奴与赵、燕、秦在北部长城内外交战,成为了这三国的大患。
匈奴占领了辽宁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区。
他们逐赶东胡部族至燕山以东,逐赶月氏部族至祁连山以西,并占领了河套地区,其人口众多,经济繁荣。
他们擅长骑射,勇猛凶悍,具有相当强的野战机动作战能力,成为北方各国最难对付的敌人。
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长期受到匈奴等部族的袭击,边境地区频繁发生战火,人民生命和财产经常处于危险之中。
除了赵国将领李牧在代郡期间,能够与匈奴匹敌之外,其他国家既没有精兵勇将来对抗匈奴,也没有有效的长期策略。
大多数只是简单地修筑长城进行防御,战略上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六国,拥有了燕、赵北部地区的全部疆域。
这样一来,秦、燕、赵北部地区就连为一体,并与东胡、匈奴接壤。
秦始皇为了消除来自匈奴的侵袭,寻求对抗匈奴的策略,便亲自沿边境地带巡视,确定了对抗匈奴的战略。
第一:从内地移民充实边境地区,开发经济,以增加战争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第二:修筑从内地通往边境的道路,为调兵运粮提供保障。
第三:连接秦、赵、燕的长城,使其成为防护屏障。
第四:加紧战争准备,收复失地,彻底战胜匈奴,巩固边疆。
根据以上战略规划,秦军在完成战争准备的基础上,确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
首先,将占领陇西河套地区的匈奴,赶到贺兰山脉和狼山山脉以西。
其次,将侵占赵边境地区的匈奴,驱赶至赵国筑长城以北。
秦军大部分兵力从河套北部进攻,一部分兵力从北地郡进攻河套南部。
收复河套地区后,主力从河套北部渡过黄河,向高阙、狼山山脉进军。
还有一部分兵力,从河套西南地区渡过河,向贺兰山方向进军。
公元前215年,蒙恬将军率领30万大军,开始对抗匈奴作战。
蒙恬率领主力军,经过陕西榆林向河套北部进发,另一部分兵力从萧蒹关直达河套南部。
由于秦军进攻突然,来势凶猛,加上匈奴在河套地区兵力有限,难以形成组织抵抗。
因此,秦军成功地清除了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顺利占领了河套地区,黄河南岸一带全部被秦朝收复。
公元前214年春,秦军主力从五原渡过黄河后,迅速进军狼山山脉。
另一部分兵力渡过河后,攻占贺兰山地区。
秦军的威势强大,匈奴在秦军的打击下深感恐惧,向北方逃走。
至此,秦、赵原边境地区完全被秦朝收复。
大秦帝国的驱逐匈奴之战,取得了胜利。
蒙恬收复了原被匈奴占领的地区后,设立了九原郡,郡治设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
该郡下辖44个县,为了巩固后方领土,秦始皇命令蒙恬率军修筑从高阙沿阴山山脉至云中的长城,同时修筑从高阙沿狼山至榆中的长城。
还责令云中、代上谷、渔阳、右北平等郡组织人力,加修与燕、赵原长城相连接。
经过多年修筑,长城逐渐连接成为北方一道绵延巍峨的防御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