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之乱过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失去了对各地州郡的控制。
各地官僚、豪强趁机争夺地盘,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割据势力。
其中,势力较大的有袁绍控制的冀州、袁术控制的南阳、刘表控制的荆州、陶谦控制的徐州,以及吕布等人。
他们相互之间争斗不断,成千上万的百姓生灵涂炭,苦不堪言,许多地方变得荒无人烟。
起初,曹操的势力很弱小。
后来,他击败了兖州的黄巾军,并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
他还从黄巾军的降兵中,选拔了一部分精锐,扩大了自己的军队。
之后,他又击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催和郭汜发生火拼,董承等外戚和一批大臣带着汉献帝逃离长安,回到了洛阳。
然而洛阳的宫殿早已被董卓烧毁,到处都是破瓦碎砖、荆棘野草。
汉献帝到了洛阳以后,没有宫殿可住,只能居住在一个破房子里面。
一些文武官员也没有地方可住,只能在断墙残壁旁边,搭起草棚,遮风挡雨。
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粮食来源。
汉献帝派人四处奔走,要各地官员给朝廷输送粮食。
可是大家都忙于争夺地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谁也不肯送粮。
朝廷大臣束手无策,只能自己去野外挖野菜。
这些平日里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官员们,哪里受得了这种苦,有些人吃了几顿野菜后,就饿死在破墙旁边。
此时的曹操驻扎在许城(今河南许昌),他听到这个消息,就召集谋士商量,是否应该接回汉献帝。
谋士荀彧说:“晋文公曾经派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成为霸主。”
“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都支持他。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如今皇帝在洛阳陷入困境,如果将军能够接回皇帝,这正是人们的心愿。”
“若是错过了时机,让别人捷足先登,咱们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即派曹洪率领人马,前去洛阳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担心曹操不轨,便派兵阻拦曹洪的军队。
后来曹操亲自来到洛阳,向他们解释说:“如今洛阳缺粮,尽管许城有粮食,但运输不便。”
“所以只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搬迁到那里,免得在这里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们一听到许城有粮食,都巴不得赶紧迁都,饱饱地吃上一顿。
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城,从此许城成为了东汉朝廷临时的都城,因此被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建造了宫殿,让他正式进行朝政。
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的豪强发号施令。
首先,他以汉献帝的名义向袁绍发出诏书,批评他过于扩大地盘,攻打其他州郡而没有帮助朝廷。
尽管袁绍实力雄厚,但他仍然是汉献帝的臣子,因此只能上奏章来为自己辩护。
曹操又以汉献帝的名义,只封袁绍为太尉。
这让袁绍十分生气,他觉得曹操这小子都当了大将军,自己却在曹操的底下,感到非常丢脸。
他怒气冲冲地说:“如果没有我,曹操又怎么会有今天。”
“现在曹操这个臭小子,竟然利用皇帝的名义来命令自己,真是气死我了。”
于是,袁绍上奏章辞去太尉的职位。
曹操觉得自己的地位还不稳固,不愿与袁绍闹翻,于是将大将军的头衔让给了袁绍,自己改为车骑将军。
就这样,许都的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批官员和军队面临粮食供应困难。
经过十多年的混战,到处都出现了饥荒。
如果许都的粮食问题不能解决,大家将无法继续生存。
有位叫枣祗的官员,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办法。
他建议曹操将流亡的农民召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并租借农具和牲口给他们。
每年丰收的粮食一半归官府,一半归农民。
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发布命令,开始实施屯田政策。
许都附近的荒地很快被开垦出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原本荒废的土地上获得了丰收。
仅仅是许都的郊外,就收获了一百万斛的公粮。
曹操还在他所管辖的州郡,全部推行了屯田制度,还设立了田官。
从此以后,实行屯田制度的地方,谷仓都是满满当当。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
同时还吸收了荀彧、郭嘉、满宠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使其实力日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