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胜华回归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把他当英雄一样崇拜,到任那天全体教职工在常务副校长的安排下,穿着统一的校服敲锣打鼓列队欢迎。学校通往他办公室的路上还铺上了红地毯,通道两旁还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鲜花盆景。朱胜华见过无数大场面,学校这样隆重的欢迎仪式,也感觉有点不自在。
朱胜华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自己的专长,在学校建立生化实验室,内容涉及生物基因以及神经气体等就。向市政府、省政府申请科研经费。省政府召集省内高校生物和化学系的教授、学者以及防务部门专家审核了江南大学的科研项目。省政府根据朱胜华当年的学术成就,把审核意见和科研立项报告一并呈报国务院。国务院审核后觉得这个项目具有前瞻性,建议设在内地。国务院相关领导直接与朱胜华进行了沟通。朱胜华认为这是个高难度的项目,检测手段就连高等学府也还比较落后,国外的检测仪器相对比较先进,有好多科目我们目前无法检测,初级阶段还是设在江南大学好,先让我搞出一点名堂来再移师内地吧,我刚刚担任江南大学书 记校长。上级采纳了朱胜华的意见,市政府首先给了二十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展前期工作。接着他自己担任化学系教授,对有潜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面向全国招聘化学系人才充实师资力量。
实验室建成后,朱胜华在国际化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提出的观点和设想引起国际学术界同行的高度关注。由于检测手段有限,许多指标无法数据化,只有一个答案正确却比较模糊的结果。英国某高校根据朱胜华的思路,将课题实验指标数据化,变成了英国某高校的科研成果,朱胜华的论文只是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论证的却是外国机构。就像1742年哥特巴赫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一个数学猜想“任一大于二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他自己到死都无法证明,直到1966年由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数学的难题在计算,化学的难题在算的基础上还要有高精尖的仪器去检测。两者截然不同。
五年后,朱胜华参加一次高级别的学术交流会,会上他说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外国人合法注册的前因后果,他为此去了英国,想了解一下某高校的检测手段和精密仪器情况。但某高校告诉他这个实验室是高度保密单位拒绝参观,也拒绝提供检测仪器的相关信息。却对他本人伸出了橄榄枝,想聘任他为神经气体学教授。他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心里想着自己的科研项目如何检测,是否有替代方案?
回国后朱胜华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有好几个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不敢发表论文,也不敢阐明它的用途,进展当然也举步维艰。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朱胜华收到去了去京城开会的通知,召集单位是教育部,会议内容却不明了,他感到迷惑。不管怎么说,没有具体内容的开会,做什么准备都不知道,有点吃不透。去开会总得带一些资料,就是谈教书育人的心得也得有所准备,那可是京城啊!还好他正年富力强,涉及专业的话他也成竹在胸。让人奇怪的是江南去京城就他一人,问了周边市县也没有教育界上京城的人。
也许这是个特别特殊的会议,会议在教育部小会议室以座谈会的形式举行,会议室外还有武警持枪站岗。参加会议的虽只有寥寥几人,但身份却各不一样。似乎这个会议是专门为他而召开的专题会。这几个人中有教育部教育处处长陈焕新,有公安部技侦处处长刘坚,还有国安局涉外处处长张得力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戴长水。
会议由陈焕新主持,他首先肯定了朱胜华的领导能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是江南大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术成就斐然,学科影响力日渐增大。接着戴长水高度评价了朱胜华研究课题的前瞻性和应用前景。
朱胜华感到迷茫,千里迢迢召集开会难道就是为了这几句客套的表扬?与会人员不伦不类,这些人员与教育无关。应该说今天的会议与教育无关,可能是比教育更重要的事。
刘坚这边好像是重头戏。他说:“为了我们的科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还是希望你接受英国某高校的邀请,在教授的岗位上继续深造。你是一个干一行像一行的人,你的智商是全方位的,想请你从事更重要的工作。你不要误会,这不是我个人的想法,也不是在场人的想法,你的职位升迁,职业变动轮不到我指手画脚,这是高层的意思,也可以说国家对你的关照。你的准老婆是英国的贵族,你在英国的生活会如鱼得水。”
朱胜华心领神会。“高层的意思”究竟有多高?可见这次会议之前已开过会议,他们几个与会者只是传达会议精神。
张得力没有具体说什么,只是说会后与他个人对接。朱胜华大致明白高层的意思,他没有犹豫,也没有退让。会后在一个神秘宾馆见了高层领导。
朱胜华回到江南后,表面上照常开会,照常上课,照常泡在实验室里,背地里还要参加不为人知的特训。他把学校的行政事务交给常务副校长和副校长,自己依然侧重的化学系和实验室,经常带着学生去国内高等学府相关专业学习交流。他的实验室也已招聘了五位尖子生,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入。
朱胜华的父母知道自己早已经当了爷爷奶奶后高兴的不得了。两老经常笑着说:“去年还天天骂他连老婆也娶不到,还当什么狗屁校长,没想到我们早就升级了。”
虽然两老是真正的爷爷奶奶了,但两老只有一个儿子,结婚是大事程序不能少,婚礼照样要操办,亲朋好友不能怠慢。
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朱胜华终于抽出时间和玛利亚•莎莉小姐在江南喜来登大酒店举行隆重的婚礼。音乐响起,霓虹灯闪烁,结婚仪式开始,朱胜华和玛利亚.莎莉小姐一左一右牵着自己儿子朱英华的手闪亮登场,幸福感满满,不时有掌声想起。因为上海市公安局蓝局长为其证婚,所以婚礼也不能由等闲之辈主持了。经与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沟通,决定由省长来主持这场特殊的婚礼。江南市政界大佬和社会名流悉数到场,凌晨和夏雨露夫妇也应邀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这是迄今为止江南市规格最高,人气空前的婚礼。
不久,英国某高等学校正式发来邀请,朱胜华征得父母同意,采纳了玛利亚.莎莉的建议,辞掉了江南大学党委书 记、校长职位,举家迁往英国伦敦定居。朱胜华受聘英国某高等学校神经气体学教授。
临行前,江南市委书 记接到省委书 记电话,要他代表省委省政府为朱胜华设宴饯行,特别叮嘱要小范围不张扬,中央部委会有高官过来。
市委书 记领会了省委书 记的意图,在市政府小宴会厅为朱胜华设宴饯行,一起前来饯行的有教育部教育处处长,公安部技侦处处长、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军事科学院院长、江南市市长,江南大学校长、江南市公安局局长。其实这个军事科学院院长的真实身份是国家安全局副局长,除朱胜华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外,就连市委书 记市长也不知道他另有身份。
朱胜华肩负重大使命前往英国某高等学校任教和学习。
次日,江南市市长和江南大学校长以及公安局局长一行送朱胜华一家到机场,夏雨露和凌晨说好也要到机场送行的。不知凌晨是因会议重要脱不开身,还是有什么别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来,夏雨露也因凌晨迟迟没有出来而延误了时间。当她匆匆赶到机场时,朱胜华已最后一个通过本次航班安检,往候机厅走时还一步一回首。只可惜始终没等到夏雨露来临别话几句,他到达候机区离起飞时间已不足三十分钟,许多人已在排队准备登机了。夏雨露赶到安检口时,市里的送行人员已经离开,航班的安检通道已经关闭。
夏雨露若有所失地给朱胜华发了一首《卜算子 送别》:
明知今远行,送别却来迟。识尽千千万万人,
无一人能比你。
一滴相思泪,随你到他乡。但愿君心如初心,
还想念,故乡人。
朱胜华在排队登机时意外收到了夏雨露发的《卜算子 送别》,不知是兴奋还是怨恨,不知是兴奋还是怨恨,不知是失落时的感伤,还是意外时的惊喜,说不出个中滋味。他也附着夏雨露的《卜算子 送别》别门跨科地回了一首《卜算子 回雨露》:
别后已数年,相思比海深。梦里依稀还当年,
芙蓉村苍坡月。
旧事已远去,相见是何年。今生若为折磨我,
待来生,再继续。
夏雨露收到朱胜华发的《卜算子 回雨露》后百感交集,眼泪夺眶而出,向着已经关闭的通道挥手,心里默默重复着:“今生若为折磨我,待来生,再继续。今生若为折磨我,待来生,再继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