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全国四分五裂。
朝廷里的这些王爷,根本不在乎边境是否被侵犯,他们在竞争中相互伤害,边境士兵过得极其艰难。
荀灌从小跟着父亲长大,不喜欢舞文弄墨,相反特别喜欢刀、枪、剑和戟。
父亲也十分宠爱女儿,知道她不喜欢文人墨客这些东西,便请精通武艺的师傅教荀灌练习武术。
7岁那年,荀灌跟着父亲上战场,与军中的士兵比得有来有回。
荀灌虽说是个女孩子,但她并不比任何男子差,甚至比很多男子优秀。
由于荀灌的父亲长期守护边境,所以她一直和父母在边境生活。
荀崧发现女儿的很有天赋,亲自教荀灌兵法,还经常感叹女儿不是个男子。
荀灌的母亲也知道自己的女儿不是一个普通的闺房女孩,也就同意了女儿跟随父亲学习武艺。
当时,除李特、李雄之外,其他的地方也有流民起义。
杜曾原本是个小官员,他借此机会发展了一支几千人的流民队伍,一连打了几场胜仗,最后把宛城团团围困起来。
镇守宛城的西晋官员荀崧,也就是荀灌的父亲,他手下的士兵不到1000人。
大敌当前,荀崧很是忧愁,就召集部下说:“外面大军围困,城里又缺少粮食,这下子该怎么办呢?”
有位部下建议说:“大人,你不是有个石览在附近当太守吗?不如派人去那里搬救兵。”
荀松一拍自己的脑袋,说:“哎哟,对呀!我怎么给忘了呢。”
接着,他写了一封求援信,问道:“谁敢杀出重围,帮我把这封信送出去?”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吱叫。
因为大家都知道,外面的流民包围了好几层,恐怕九死一生。
忽然,大厅里响起了一个清脆的声音:“爹爹,女儿愿意去”。
荀松听出是女儿荀灌,不禁又惊又喜。
他知道荀灌自幼练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可她毕竟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呀!
荀灌艺高人胆大,她站出来接过父亲的信,对着堂下大声说:“我愿意冲出去搬救兵,有叔叔伯伯与我同行吗?”
在场的将士们受到极大鼓舞,纷纷上前报名。
荀灌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将士,决定当天晚上行动。
夜幕降临,荀灌等人穿着轻装打扮,从高大的城墙上悄悄地把长绳扔下去,然后一个个顺着绳子滑下来。
他们爬下城墙,跑出不远,就被流民发现了,一路追赶上来。
荀灌说:“我们一边打一边跑,只要跑进山林,他们就没办法了。”
她拔出宝刀,边打边退。
追上来的小队流民很快就被他们打败,等到杜曾带领大批人马赶过来,荀灌一行人早跑进山林,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经过一夜的奔波,她终于见到了父亲的好朋友石览,把求援信交给了他。
石览看完这封信,就问送信人是谁?才知道是荀崧十三岁的女儿,顿时肃然起敬,决定亲自率军救援。
荀灌说:“等一会儿,我要和大人一起出发。”
为了找到更多的救兵,荀灌以父亲的名义给另一个地方的太守周访,写了一封求援信。
送信人出发后,她立即跟随石览带着一支数千人马的军队,赶往宛城。
杜曾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背后会杀出一支军队,慌慌张张地掉头迎战。
站在城墙上的荀崧看得清清楚楚,他立即指挥守军打开城门,从城内杀出来。
被夹击在中间的流民军队,顿时大乱,杜曾等人勉强支撑。
就在这时,周访也带着另一支军队赶到了。
三支军队共同围攻,杜曾哪里还能抵挡得住?
流民队伍被打得抱头鼠窜,宛城之围顺利解除。
宛城之围解除后,荀崧宴请石览、周访将军等人。
宴席上,周访将军开玩笑地说:“你有这样一个女儿,也算后继有人了,她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姑娘。”
周访将军觉得这个小女孩担当重任,是儿媳妇的最佳人选。
不仅如此,荀灌还是一个非常谦虚的姑娘,被众人称赞后并不骄傲自满。
几年后,周访将军为长子上门提亲,不久荀灌和周扶成婚,两人结为了夫妻。
婚后,荀灌就没有再上战场,而是在家相夫教子。
她和丈夫的感情很好,两人也因此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