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连忙问:“是哪两样?”
掌柜指着其中一幅画解说:“这一棵应该是本地一种野菜,叫山芋;这一兜应该是山地豆,也是本地野菜。……”
老夫人一杵拐杖:“那,华儿一定在附近!”
“韩公子画上还有一个本地的酱菜坛子,山芋就长在这坛子里。坛子底部,依然画了兰花,依然无根;这旁边两只觅食的小鸟,也是翻着白眼的。再看看他的落款,就在‘进之’和‘退之’之间……”
四夫人大声说:“老祖宗,六少爷画了本地的酱菜,莫非他与酱菜有什么渊源?”
掌柜说:“也不一定,因为这两个酵菜最近在本地很有名,也许少爷吃了之后,很满意,灵感大发,就画了出来。”
四夫人失望地叹了口气。
掌柜说:“老夫人别担心,我还有一个线索,送这三幅画来的,你猜是谁?”
“谁?”
“楚小将军!镇东小将军楚亭君!”
“啊,我儿和楚亭君是故交?”
说着楚小将军,楚小将军就到镖局来了。
原来,楚亭君出了画斋之后,就在附近观察,见画斋掌柜将画匆匆送入南门镖局,估计该自己出场了,就迈步而进。
这可使镖局里众人忙成一团,大名鼎鼎的楚小将军来镖局,非同小可!而且又和小公子的行踪有关。
众人忙乱了一阵才安定下来。
老夫人吩咐奉上最好的茶点,这才开门见山地问:“楚小将军,刚才听画斋掌柜说,您把华儿的三幅画送到了画斋,敢问您可知道华儿的下落?”
楚亭君说:“晚辈在匡溪渡隐居时,认识了韩先生,和他颇为投缘,只是一直不知他的身世。后来韩先生托我和另一位朋友将他的一封信送到浔城南门镖局,我对韩先生的身世就留了心。”
老夫人喜出望外:“送信到浔城的也是您!”
“确切说,是我朋友,他是韩先生的徒弟。”
老夫人击掌叹:“太好了!”
“这一次,韩先生又托我将他画的三幅画送到江夏城画斋出售,我听画斋掌柜说,三幅全是韩小公子的真迹。将种种线索综合起来,我确认韩先生就是老夫人您要找的小儿子。”
“是的是的,”老夫人说,“现在种种线索都指向他,必是他无疑了!”
楚亭君继续陈述:“晚辈回去后左思右想,韩先生将他的真迹托我拿到江夏城,真的只是出售那么简单?会不会是给家人以暗示,同时想通过晚辈让您找到他?我就到贵局来了。”
“应该是这样,多谢小将军!”老夫人喜笑颜开,“这小六子真是不让人省心呢!”
楚亭君装作不明白:“晚辈有个疑问,韩先生既然想认家人,自己来就是了,又何必这样弯弯绕绕?”
老夫人说:“小将军您不知道,当年我和他父亲多次伤了他的心,他是有一口气发不出来,他这是用画来试探,我这把老骨头是不是真心想让他回去,我的儿呀......”
说着,老夫人又哭了起来。
四夫人连忙劝住:“老祖宗,这是应该开心的事情啊,况且还有客人在......”
老夫人这才止住哭声:“失礼了,小将军既然是在匡溪渡认识的华儿,华儿自然就是住在那里。”
楚亭君说:“正是,韩先生在匡溪渡匡溪村边上。他带了两个徒弟,其中有一个是抱养的,叫韩牛栋......”
“啊,果然就是韩牛栋!我说小六子,你骗得我好苦啊!哦,楚小将军你继续讲!”
“韩先生到过南疆的笊篱城,然后在乌木郡的乌木城住了一段时间,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
“小六子他做好事,救人性命了?”
“是的,韩先生提前预言了一个村会地陷,救了那里的几百人。他还预言,救了一个掉到溶洞里的书生。这个书生跟他来到匡溪渡隐居备考,在明经复试考得第二名。”
老夫人疼爱地说:“这小子,倒成福星了。”
“韩先生的养子韩牛栋考了第十七名,还有另一个书生也在匡溪渡一起备考的书生,考了第八名......”
四夫人解释说:“老夫人,这就是坊间传言的‘三星高中’那三位。”
楚亭君微微一笑:“属实。他们三个在匡溪渡住的地方就叫‘三星阁’,是韩先生题的名。”
“哎呀,这小六子,跟着他的人都挺有出息呢!”老夫人满意地笑。
四夫人提了个建议:“刚才总领查出来,那个叫韩牛栋的,明天就要到匡溪渡去任县令,我们和他一起同船去吧?”
老夫人说:“好,这不太巧了!”
就吩咐总领去把那个叫韩牛栋的考生请来:“我还有很多事情要问问他。”
楚亭君说:“刚好我和韩牛栋也是熟人,我去请吧!原先真不知道韩先生就是令郎,耽误了。”
“好事多磨!”老夫人说,“那就老有劳楚小将军了!”
韩老夫人这边喜出望外,张罗着今晚的认亲宴席。不提。
且说楚亭君到那院子里找韩牛栋。
虽然他们已经回了匡溪渡,但“三星”当中有两颗在江夏府衙任职,彭旭祥和甘正奇就继续租着院子。
韩牛栋上任前先到江夏府衙报到,自然还在这里落脚。
楚亭君和韩牛栋简单说了韩半仙卖画、南门镖局寻人的情况。
韩牛栋没想到师父竟然有这么神奇的身世,发了半天呆才回过神来。
他脑子转了又转,组织着应付老太太的言语。
按楚亭君的说法,师父应该是回心转意,愿意和家人相认了。
那师父这边应该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自己的身世,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就是小师弟,还是得隐瞒他是笊篱城人这一段,仍然用太原郡人这个统一了口径的说法回应。
想定了,心中有了数,韩牛栋就和楚亭君到南门镖局去。
镖局后院自然又是一阵忙乱。
老夫人看到儿子抱养的儿子都这么大了,又是高兴,又是难过。
再看看这孙子虽然胖了些,矮了些,但也是仪表堂堂,而且明经考试名次也不错,心里自然疼爱几分。就问好孙子可知被养父抱养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