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着运动战的思路,红军在广昌外围没有采取节节防御的作战方针。根据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基本用兵思路,红军主力部队一、三军团开至广昌附近后,被置于机动位置,前线防御主要由新编成的红九军团及地方独立部队担任,广昌外围第一道防御线甘竹以北地区只布置了象征性的防御。
四月初战役开始后,国军进展顺利,几乎没有经历大的战斗,很快占领甘竹以北地区。参加作战的国军将领发现:当面守备的红军不是主力部队,是新近扩军所编成的队伍;装备很差,携带的多是破旧步枪,堪用的不多,而且弹药极少;战士素质不佳,老弱参半。即使如此,国军也并不急于伸展,而是按部就班步步推进。
十三日,国军进抵甘竹后,双方才展开较大规模争夺战,国军先占领罗家堡、李家堡等外围阵地,随后控制甘竹。
四月上旬,国军以十一个师的兵力由南丰的白舍、瑶陂沿盱江向广昌进攻。中革军委以红一、三军团及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红二十三师,协同原在广昌的红九军团共九个师的兵力,组织广昌战役,在广昌及其以北地区同国军进行决战,并在广昌组成方面军野战司令部和北线阵地指挥部。
调集北路军第三路军陈诚部的三个纵队十一个师及一个炮火旅的兵力,分两路向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进攻,进而准备攻占中央苏区首府瑞金。
这时候李德以前线司令员的身份随同博古到了广昌。为了守卫这扇苏区的北大门,李德也的确集中了当时红军所能集中的一切力量:下令调集红一、三、五三个军团主力和红十三师、红二十三师及原在广昌担任守备的九军团共九个师的兵力与敌人进行广昌决战。
可是广昌没有城墙,李德便派一个团的兵力修筑了半永久性的工事,并且明令:进驻的守备部队应成为整个防御体系的支点,不准撤退,人在阵地在!
广昌保卫战于四月十日正式打响。进攻广昌的国军分为了两路:
河东纵队与河西纵队,河东纵队向大罗山、延福嶂一带发起猛攻;
河西纵队则向甘竹推进。中革军委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各一部和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等部驻守在仓促构筑的“半永久”工事内,不顾伤亡,顽强抗击,国军河东纵队进攻一时受挫。
红军集中一、三、五、九军团九个师兵力,在广昌北面境内的甘竹至县城的三十里地域修筑“半永久工事”与国军进行决战,红三军团四师、五师、六师和一、九军团三个师在盱江东岸大罗山、延福嶂一线,阻止敌河东纵队推进。
而河西纵队则乘红军主力集中于盱河东岸作战之机,突破了红九军团和第二十三师的阵地,于四月十四日占领甘竹,其第一期进攻计划顺利完成。
四月十日,国军北路军以第三路军第五纵队五个师,附加三个炮连为右路纵;以第八纵队五个师及两个炮兵连为左路纵队;以第四十三师为预备队,夹盱江河交替筑碉堡前进。
早上六点,空前激烈的广昌战役打响了。国军出动三、四十架飞机,数十门大炮向甘竹红军阵地狂轰滥炸。紧接着大批敌军气势汹汹地蜂拥向红三军团五师等红军阵地展开了疯狂进攻。
红军与数倍于己的国军展开了激战。好一场规模巨大的厮杀:
“上空有成群的飞机轰鸣,地上是炸弹爆炸的巨响混合着炮声枪声。
轰隆隆的巨大声浪淹没了数十万军人声嘶力竭的呐喊,整个大地在剧烈地抖动。
在这大地的抖动中,数十万中华精英,分作两大阵营,在这江西东部,福建西边,盱江河畔,广昌地界,进行着殊死搏斗!
在这血与火的拼杀中,生命显得微不足道,胜利是唯一宗旨。
哪怕尸积如山,血流成渠,都给我冲冲冲!都给我杀——杀——杀!
这次战斗国军出动三、四十架飞机,数十门大炮向甘竹红军阵地狂轰滥炸,猛烈炮击,炸弹、炮弹像暴雨点般地倾泻下来,红军阵地一片火海,硝烟弥漫,大部分工事被摧毁。
紧接着大批敌军以营方阵组成集团冲锋队形,气势汹汹蜂拥一般向红三军团五师、红九军团三师等红军阵地展开了疯狂进攻。
红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激战,成营的红军进行数次冲锋突击,均未成功。一队队红军战士跳出战壕,刚冲到开阔地带就被敌军炮火击中,侥幸冲过敌军炮火的也被敌人机关枪一排排扫倒,战况惨烈。
这一天红军伤亡一千多人,战斗异常的惨烈。李德则一个劲地指责彭德怀没有组织反攻。
面对这种战况,彭德怀向李德进言,要求改变打法。李德反而指责彭德怀没有组织反攻,忍无可忍的彭德怀当即向李德发火:
“我们每人只有几发子弹,怎么反攻?”
十一日,红三军团第五师与国军第六师激战一整天,因敌有飞机大炮配合轰炸,红军大部分工事被摧毁后,被迫转移。
国军第四、第九十八师乘机向甘竹方向前进。十三日,突破红九军团防守阵地, 十四日,甘竹镇及附近主要阵地均被国军占领。
十四日,根据对国军主攻方向的判断,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向朱德提出建议:
“我军主力目前宜隐蔽于千善、石嘴以南诸地,而以一部伪装主力在现地诱敌,主力准备突击经河西前进之敌,和准备突击向大田市、溪口前进之敌。如周(浑元)纵队联合向南采取跃进时,我们更便于突击他。”
十六日,林彪、聂荣臻再次提出:
“即令在敌人采取编成两个纵队同时架河而上的行动,我一三军团亦不应分开。
这一建议主张将主力大幅收缩至广昌城附近地区,待国军充分展开后,再待机出击歼敌。所以他们强调要将三军团主力南撤:
“如三军团在现地不动,不仅不便于对付敌人自由河西前进的情况,对令地方队,对敌经河东活动南进时亦成了在正面和距敌的短距离内阻敌。”
几乎与此同时,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则判断,国军将由盱江东岸南进,主张红军主力应在甘竹以南的芙蓉塅、大罗山地带与敌决战,以充实的一营固守延福庵,扼守制敌两个纵队不易联系的地段,以第六师自延福庵至大罗山钳制樊纵队,以四师三师一军团十三师为突击兵团在芙蓉塅、里峰地域决战。
两种建议,都主张在广昌外围进行有效防御,在具体作战方式、作战地域上则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彭德怀、杨尚昆运用主力在芙蓉塅、大罗山山地地带与敌决战的设想,主要是考虑到山地作战对防御一方的优势,有相当的合理性,不过山地作战虽对防御一方,尤其像红军这样火力较差的防御者形成有利因素,但这一战地事实也在国军预料之中,难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而林彪、聂荣臻的设想应包含着更多的制人而不制于人的争取主动思路。不过,彭德怀、杨尚昆和中革军委也许可以辩解,根据五次围剿以来国军的一贯方针,他们取逐步构成野战工事,节节推进,以求得火力掩护 。
在此背景下,林彪、聂荣臻的设想固然不错,但也不排除落空的可能。当时国军第三路军规定的推进计划就明确指出,如红军保持相当距离,不与国军求决战时,则国军仍筑碉堡前进,并没有轻率求进的意思,而放弃大罗山山地这一有利红军防御作战的地带,广昌也将无险可守。
但是以上几种建议都没有被指挥部采纳,李德要坚持他自己的意见,继续对当前的国军实施短促突击。
四月十九日,国军在判断红军主力集中于盱江东岸地区后,转调部分兵力用于东岸,开始向该地区的延福嶂、大罗山一带红军主力发动进攻,而红军也从广昌城附近调集红一、三军团主力向大罗山一带进发,准备在此捉住国军一部实施歼灭战。上午十点半,国军第六师猛攻大罗山,下午一时占领大罗山阵地。红军对延福嶂、大罗山一带阵地并未取固守态势,据周恩来报告:“三军团主力七时半到马鞍寨、磜上,他们未依军委突击攻大罗山之敌,而拟待敌攻天井围、墓坑时再突击。”
而据三军团的命令:“我军以于邓家庄、石源、浮竹、大罗山地带突击该敌于我防御地带之前而歼灭之为目的。”
为此,红军集中六个师兵力分左、中、右三队集中于大罗山地区,左路为第十三师、第六师,中路为第四师、第五师,右路为第一师、第二师,准备取三路包围之势,待敌深入红军阵地后,突击并消灭敌人。
当国军进占大罗山时,红军主力已在此一带集结,国军当时发现,当他们向大罗山攻击时,侦察天井围墓坑一带,似有埋伏。国军第三十四团团长也报告:“匪大股(人数队号未详)在瑞云庵附近潜伏。”
要知道红军下一步战斗情况,请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