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间,江南有一书香门第,家中有一少年书生唤做三公子。
三公子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很多唐诗宋词,八九岁的时候就能对出非常工整的对联,家人见他非常聪明,都非常的喜欢他。
三公子有一个大姐,嫁给了姓祝的人家。姐姐非常喜欢这个聪明有才学的弟弟,经常的带着他到自己婆家里玩耍,因此三公子对姐姐家很熟悉。
三公子的姐夫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已经去世,留下嫂子和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已经出嫁,只有小女儿年龄还小。小女儿名叫淑玉,生得花容月貌,比三公子大三岁。
姐姐和嫂子两家住在一起,但是各自生活。因为三公子生性聪明,性格又和顺恭谨,祝氏一家见到三公子到来也很高兴,经常在一起聊天,而淑玉也渐渐的和三公子熟识。
过了几年,三公子长大,淑玉的母亲见他勤奋好学,想要他做自己的女婿,于是就与三公子姐姐商议想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三公子为妻。
淑玉对三公子很有好感,也暗暗对三公子心有所属。
有一次,三公子在庭院的一棵凤尾松树下读书,淑玉见左右无人,就偷偷走近三公子对他表白道:“我的母亲经常听你姐姐说你聪明,想把我许配给你,我,我也愿意做你的妻子。只是不知道你父母是怎么想的?假如我们能够在一起的话,那我就死而无憾了。”
三公子听到淑玉这样真切地表白,也深情地回应道:“能有你做我的妻子,我这一生也心满意足了。”
情投意合的两个人,对着那颗凤尾树发誓说道:“假如我们能结成姻缘,那么凤尾树就开花结果,假如我们有缘无分,那么凤尾树就根枯叶死!”
后来,有一次三公子在姐姐家做客,淑玉亲自给他端茶,三公子接了茶开玩笑的说道:“你的茶我已经喝了,我们的事情不怕不成。”
淑玉听后满面含羞的离开了,而其他人听了之后,也都哈哈大笑觉得这件事情没有什么不妥。
可是后来,三公子的姐姐与淑玉的母亲因为一些事情暗中结了仇恨,姐姐表面上支持他们两人的婚事,可是暗中却阻拦反对,三公子的父母因此对于他们的婚事犹豫不决。
当时淑玉的家里人并不知道此事,一次三公子找到淑玉,对她说道:“你我既然已经在凤尾树下立下誓言, 我就不会辜负你,我一定说通父母,让他们同意我们的婚事。”
淑玉家境不富裕,没有穿过华丽的衣服,也没有用过胭脂水粉,虽然她身穿粗衣麻布,也掩盖不了她清丽脱俗的气质。
淑玉性格平和,为人乖巧懂事、心灵手巧,她纺织的布匹非常的精美,两个嫂子非常的嫉妒她,经常的排挤她。
可是因为三公子姐姐从中作梗,婚事一直没有商定下来。
两人的婚事又拖了两年,这时三公子因为学业已经进京赶考。
淑玉非常的想念三公子,母亲知道她的心思用善意的谎言劝慰她:“我有派人去他家商量你们的婚事,早晚你会嫁给他的,你不要每天愁容满面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三公子家也并没有来提亲,三公子也杳无音讯。
后来一天,有一个商人向淑玉的母亲提亲,并且承诺会给很多的彩礼。两个嫂子听到丰厚的彩礼之后喜笑颜开,就轮番劝淑玉和母亲答应婚事,可是淑玉铁了心非三公子不嫁,于是两个嫂子对淑玉更加的不好,经常为难她。
一个月后,淑玉的两个哥哥被衙门免去职务,家道中落,三公子的父母就表明拒绝了两人的婚事,而远在京城的三公子并不知道此事。
有一天,淑玉的母亲去两个姐姐家做客,两个嫂子就阴阳怪气的斥责淑玉,大嫂说道:“那个三公子要真是有情义的人,早就把你娶回家了,如今他要是考中功名更加不会再要你了。你要是嫁给那个商人,衣食住行无忧,是去享福的。你那么想嫁给那个不在乎你的三公子,是不是你们俩早已暗中苟合了?”
二嫂接口道:“我看也是!指不定你这小蹄子早已失去了清白之身!这事情要是传出去我们家的名声可就败坏了,到时谁还敢娶你!”
淑玉秉性善良、温婉乖巧不敢和两个嫂子争吵,又不能回骂,然而实在是气不过,躲进自己的闺房独自落泪。
淑玉在房间里倍觉难过和羞辱,自己清白之身却遭嫂子侮辱,也连累了三公子的名声,自己以后如何面对三公子,又想到自己与三公子的婚事遥遥无期,内心郁结愤懑,感觉凄凉憔悴,竟然扯了一尺白绫上吊自尽而亡。
等到母亲回来,淑玉早已香消玉殒,母亲悲痛欲绝。在淑玉下葬那天,三公子刚好从京城返回,假托看望姐姐来找淑玉,可是却得知淑玉已经死去。三公子如遭雷击,泪如雨下,悲痛得不能自持。
第二天,失魂落魄的三公子在淑玉的坟前自尽,并且留下了一首诗。
诗中写道:
我昔正髫年,笑骑竹马君床边。
手持青梅共君戏,君身似玉颜如莲。
爱我聪明耽笔砚,文章紫骝健。
风鬟雾鬓绯染唇,凤尾丛边几回见。
层楼窈窕洞房深,春纤缕缕抽冰线。
蹇修不来奈若何?罗带同心竟乖愿!
绣襦甲帐隔天涯,未解离魂学张倩。
君知许嫁谁人家,我行射策黄金殿。
回首清河梦寐中,目断巫山泪如霰。
后来淑玉的母亲发现后院的那颗凤尾松,本来长得好好的,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