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红四团强夺道县 八军团飞奔湘
书名:国共征战之战略大转移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310字 发布时间:2023-06-06

红五师撤离后,新圩方向的阻击任务由红三军团六师十八团接防。红十八团在新圩接防后,仓促在新圩南面楠木山村附近的炮楼山一带进行布防,其中以两个营扼守楠木山村附近的炮楼山,一个营布防于陈家背。

红十八团接防后,一面与桂军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格斗,一面在新圩以南的公路上构筑工事,抗击国军。桂军以一部绕过红十八团向北追击,一部留在楠木山村围攻红十八团。

十二月一日拂晓,桂军覃连芳的二十四师对红十八团楠木山阵地发起猛攻,双方突击极其猛烈,红军以多数机关枪集中射击,掩护部队冲锋多次,至下午一点左右,国军飞机六架连续轰炸,许多红军战士被炸死。

红十八团伤亡惨重。为避免部队被桂军吃掉,红十八团炮楼山防守部队被迫后撤,向在陈家背布防的那个营靠拢。桂军紧紧咬住十八团不放,在十八团撤退后迅速占领炮楼山,并一路跟踪追击。

红十八团的两个营刚撤到陈家背,桂军便追了过来。

战至中午,红十八团一部被分割包围于陈家背,一部在团长曾春鉴、政委吴子雄的率领下突围而出,边打边撤,向湘江岸边转移,最后被桂军分割包围于全州古岭头一带。

红十八团两千多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只有少数战士突破重围,但又在随后的地方民团的围剿中惨遭杀害,只有为数不多的战士隐姓埋名,流落民间。

红六师另外两个团十六、十七团损失也比较大,全师基本上不成建制,后缩编为一个独立团。

红三军团在新圩战场先后投入红五师和红六师两个师,兵力不少于桂军,但由于彭德怀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添油战术,使这个战场的红军始终处于劣势。红五师就是原红七军,师长是李天佑,桂军在这个方向投入的兵力较大,作战时间持续了四天,桂军在“尽快送走”的心态下打的很凶,

我们来看看红三军团在界首战场的情况。红军在界首战场投入的是红四师,兵力也不少于桂军,但由于桂军二十九日才打响,晚了一天,在“不拦头”的指导思想下,桂军打得不怎么凶,实际三个团并没有全部投入作战。后来黄克诚看形势不对,没等到彭德怀的命令就自己撤了,所以红四师损失小一点,战后还可以编两个团。

红一军团在湘江战役中的对手是湘军。湘军虽然也是五个师,但编制大,每个师三个旅六个团,总共有十万人,是桂军人数的三倍。到达道县的是湘江刘建绪部十六师、六十二师、六十三师共十八个团全部,十九师一部两个旅四个团、四个补充团,三个保安团,共二十九个团。

 二十九日湘军是以十六师,六十三师一个旅加四个补充团共十二个团出动,攻击红一军团阵地。此时红一军团只有红二师三个团和红一师一个团共四个团到达战场,红一师两个团被彭德怀和刘伯承留在潇水帮红三军团守阵地,因此打得异常残酷。但红二师始终未让湘军得手。

红军按照其通常的队形向湘江挺进。林彪率领的一军团和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几乎是直线前进。九军团正好在行动缓慢的中央纵队前面。中央纵队现在已减轻了一点负担。不少挑夫开工小差,把包括戏装和道具等在内的重担都甩掉了。

八军团里集中了许多夏季入伍的新兵。这个军团在军委和中央纵队的左翼行进。博古、李德、周恩来、末德、洛甫和毛泽东等多敌军事领导人都在这个纵队里。

跟在这个指挥部后面的是拖泥带水的挑夫,他们中有些是受纪律处分被分配来的红军战士,包括一些降职的军官,可能有一些是被关押的军人。

五军团殿后,他们是后卫,用当时担任翻译的伍修权将军的话说,后卫的职责是挡住国民党的“看家狗”,这些走狗不断对行动迟缓的辎重大队进行袭扰。

国军有三四个师在与红军赛跑,争夺“走廊”北端湘江岸边的全州。全州位于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是一座四周有城墙的古城。当红军侦察兵接近城墙时,发现何键的军队已占领了这座城市。

这就引起了红军指挥部的一场争沦:应当攻打全州,还是向南转移另找地点渡江?

红军正向湘江的这块铁三角地区集中,他们还不知道这里已被蒋中正固定为彻底消灭红军的地方。此处南起桂林以北。桂林境内遍布圆锥形的石山和云雾,是中国画家所喜爱的名胜之地,是大自然爱好者和诗人的仙境。

这里景色的特点是藓石成林,障眼的巨岩直插云霄,指向天际。湘江流域—向是广西到湖南的主要通道。由石灰岩构成的地质,经风雨侵蚀,已形成一条条深水的江河和奇妙的山峦。

兴安以南的灵川,是红军走廊的南分界线。从桂林到灵川,湘江沿岸百山林立,有如徘徊的鬼魂。接着,再往前走,江岸又变换成坚硬的花岗石山峰。圆锥形的丘陵消失了,不时地又突然进入壮观的花岗石山峦的画面之中,就象一群游荡的幽灵在寻找一块可供休息的场所。

此处有一条运河叫灵渠,是公元前二百年秦始皇时候修建的,为的是把湘江和漓江连在一起,这样就出色地造就了一条从长江流域的上海到珠江流域的广州的内陆河道。

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三军团和一军团的先遣部队没有遇到多少阻力便并肩渡过了湘江。在他们之后,计划九军团继一军团、八军团继三军团先后过江,中央纵队跟随在他们中间行动。界首和脚山铺是两大渡口。江水很浅,大部分人索性趟水过了江。

本来红军在两三天内就可以全部过江,而且不会有多大损失。但是,行动迟缓的庞大的辎重队伍和那些未经训练的新兵改变了这个形势。

一军团第二师四团的年轻政委是扬成武,四团打第一场大仗是在湘江。在潇水西岸的道县县城以东约一百六十里处有一个祠堂坪的小镇。杨成武的团在那里停留时,接到了紧急通知,命令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前进,赶在国军之前夺取道县和渡口。道县控制着山口,是通往湘江的咽喉要地,必须在第二天早晨拿下来。

时间非常紧迫,刚接到命令,扬成武就带着队伍就出发了。途中他们遇到一批农民。农民说在道县潇水上有座浮桥,那桥是用铁链子把一些渔船串在一起而建成的。如果浮桥被拉到对岸,四团可以派人涉水过江把它拖回来。

队伍距道县十六里的时候,天空出现三架国民党飞机。战士们迅速隐蔽起来,没有被飞机发现。黄昏时刻,他们到达道县城郊。一道高高的城墙和很深的护水壕护卫着这座城镇。午夜,一排士兵涉水过江,夺取了船只。拂晓,先头部队进城占领了天主教堂。

杨成武政委走在挤满人群的大街上,听到两位老人在谈话。留胡子的老人问没有胡子的同伴:“他们的子弹都不多,怎么总是打胜仗 ?”

另一个人神秘地答道:“他们日走千里,夜行八百,刀枪不入,他们哪里还靠子弹打仗?”

杨成武继续往前走,到了镇上的一座城隍庙。红军宣传队员们正在为召开群众大会作准备。会上将有讲演,还要把打土豪得来的粮食和衣物分发给穷人。他说,老百姓帮助了红军,没有他们,这座城镇是拿不下来的。

第二天拂晓前,杨成武和他的突击团飞速向湘江挺进。他们毫不费力地过了江。

这时候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杨成武等许多人都说渡江容易,伤亡不大。但是,对于那些慢吞吞的人来说,等待着他们的却是一场浴血混战。

八军团经过道县前往湘江,他们比行动迅速的突击队晚了二十四小时。八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莫文骅看到形势急剧变化。敌人正在步步逼近,国民党飞机在轰炸,而且撤下了大量传单,宣称:

“共匪们!听着!司令部命令我们等候你们。我们正等着呢!赶快!我们已经为你们撒下了一个小小的天罗地网。请你们赶快!请你们赶快!”

莫文骅知道,这意味着又一场苦战。八军团奉命从道县强行军赶到湘江。他们不能停留,只能强行通过。离湘江约二百四十里,一支国军纵队在他们北面只有二十多里,正与他们争时间赛速度。国军猛烈的炮火象浇下的“一场弹雨”;但八军团仍在继续挺进。

夜幕刚一降临,八军团就进入山区,在水街镇停了下来。黎明前部队又开拔。

八军团跟在二军团后面步履维艰地前进,在他们之后是处境日益困难的第三十四师。先头部队正在突破国军的最后—群碉堡。这些碉堡都是按照德国顾问的设计用钢筋水泥构筑的,机枪火力也打不透。而红军的碉堡则是用木头构筑,用泥土加固,几乎什么也抵挡不了,连一场大雨也挡不住。

但他们有一个有利条件、他们的周围有壕沟和一排排错落的尖头竹扦,这些竹扦非常锋利,可以刺透穿着破鞋的士兵的脚掌。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

为了干掉一个碉堡,红军战士不得不悄悄地爬上墙,从炮眼中把手榴弹投进去。红军的任务就是摧毁这些工事,然后渡过湘江。江水本身并不是很大的障碍。江上有几处地方可以涉水过去,江面大约二十多丈宽,而水深却不超过腰部。江水冰冷,流速湍急。但果敢的战士们还是可以趟水过去的。

要知道八军团什么时候过湘江,请看下一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