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黎平会议定方针,红军到猴场
书名:国共征战之战略大转移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384字 发布时间:2023-06-06

十二月十三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由当时通道县城的县溪进入靖州县的新厂、平茶,然后由新厂、平茶分两路进入贵州。一路由通道的播阳进入贵州的洪州向黎平进军。

中革军委电令各军团的行动是:“一军团在进占剑河后,不渡清水江,改由南岸西进;九军团进至蜡洞附近,向来路及王寨方向警戒;三军团向黎平西北开进,进至五福、罗里、抱洞地域,并侦查经育洞、朗洞到台拱的道路;军委纵队在黎平不动;五军团进至黎平县城,并对来路施行破坏警戒。”并要求每日行程不要超过五十里,具体位置由各军团首长依据实际地形自定。

当天,军委又向各军团、纵队发出“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会,以便转入黔北”的电令。

中央红军西进贵州的举动,完全出乎蒋中正的意料之外,一下子就把他部署在湘西的重兵置于无用之地。他要想再重新调整部署,就需要多费时日了。中央红军自十月份开始长征以来,第一次获得了休整的机会。

十二月十三日,周恩来便来到右路纵队红一军团一师先头部队三团,亲自安排攻占黎平县城的任务和政治局会议的安全保卫工作。在渠水河畔牙屯堡的一个祠堂里,周恩来来到一师先头部队三团驻地,他今天显得特别高兴,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就召集三团党总支书记肖锋等几个领导开会,亲自交待抢占黎平城的光荣任务。这天是阴雨天,上午八点部队就出发了。

十四日,中央纵队进入贵州境内以后,军委又命令活动在湘西的红二、六军团,要配合行动,调动或牵制黔阳、芷江、洪江的敌人,以便策应中央红军向贵州北部进军。

右路红一、九军团进至靖县新厂后,担任前卫的第一军团二师六团击溃驻守锦屏平茶的黔军王家烈所部周芳仁的第四旅之第七团一个营,由平茶进入黎平县的界牌、猫耳塘、潭溪、罗团,接着在距离黎平县城郊东北五里的五里桥突破黔军周芳仁旅部阵地,直逼黎平县城;

另一支部队从官团出潭洞包抄而来,在五里桥会师,于十二月十四日午后攻克黎平县城。

左路的红三、五、八军团和中央军委一、二纵队从通道的播阳进入黎平县境,经草坪、洪州、岩寨、下温、地青、中潮、佳所,在黎平县城东南十五里的羊角岩攻破黔军在险要地势的筑堡工事,过汪家庄、青鱼嘴,于十二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先后进入黎平县城。

黎平,又名五开卫,是贵州东南部的古老山城,宋朝太平兴国二年在此设置长官司,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城。

十二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古城翘街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集中讨论从老山界争论酝酿、通道会议又议而未决的中央红军转移的战略方针。

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李富春等人,李德因为发高烧没有出席会议,他在总部驻地隔壁的德国同乡人传教行医的福音堂里治病。李德的书面意见则由博古带到会上。仅提出书面意见,表明李德地位已经大降。

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就继续西进贵州还是北上湘西展开了激烈争论,实质上争论的中心议题依然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

博古的意见仍然坚持共产国际先前同意的路线,认为中央红军应沿着红六军团前进的路线进入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他强调:这是共产国际的意见,不得改变。

与会者都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坚持通道会议的意见:根据敌人已在湘西布重兵,并正向黔东北集结的情况,进一步建议中央放弃北上计划,向黔北遵义地区进军,在那里建立新根据地。

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先后发言,都赞成毛泽东的主张。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们对导致红军重大损失的瞎指挥深恶痛绝,加上周恩来在激烈的争论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会议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根据他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指出:

“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

“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

这个决定不仅用正式决议的形式,否定了博古、李德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肯定了毛泽东关于改变进军方向的正确主张,成为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重大战略转折。

同时也表明,“三人团”的最高决定权和最高军事指挥权正在消失。

黎平会议做出的决议中有两项主要内容是:除讨论战略方针外,还讨论了红军反对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战争以来的失败问题,

黎平会议对中央的错误军事路线进行了初步的批评,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黎平会议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在适当时机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这样,黎平会议就为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会后,周恩来把黎平会议决定的译文交给李德,将会议的情况转告给他。

李德听说后大怒,向周恩来提出质问,一向颇有涵养的周恩来也显得格外激动,厉言厉色地和李德闹了一场。二人用英语吵了起来,吵得很厉害,周恩来批评了李德,指出李德的主张是错误的,李德不服,忍耐性很强的周恩来也发火了,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也跳了起来,熄灭了。

此前,周恩来平时很少发火,也从没有与李德这样争吵过。

黎平会议后,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被取消。

十二月十九日,中革军委下达了《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议》,决议说: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至遵义西北地区。

政治局并决定在适当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口号是:“首先消灭贵州军阀,赤化贵州,为创建新苏区而奋斗。”

中革军委同时对部队进行了部分调整和缩编:

第一、第二纵队合编为军委纵队,以刘伯承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兼任军委纵队司令员,以陈云为纵队政委,叶剑英为副司令员,钟伟剑为参谋长。

军委纵队下辖第一、二、三梯队。纵队司令员、政委、参谋长兼任第一梯队司令员、政委、参谋长;以何长工为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以李维汉为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

干部团、保卫团合编为独立作战部队,归军委纵队直接指挥。

撤销红八军团建制,将其编入红五军团;陈伯钧为红五军团参谋长,罗荣桓为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十二月二十日,中央红军以红一、红九军团为右纵队,以红三、红五军团和军委为左纵队,分两路西进。

中央红军一路上连克剑河、台江、镇远、施秉等城。

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央红军进至黄平、余庆地域,直逼乌江。若要占领遵义,必须要强渡乌江。

十二月三十一日下午,毛泽东和军委纵队到达瓮安县的猴场。猴场是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以后,所经过的一个较大较繁荣的小镇,商业发达,物资丰富。

此时,中央红军各路大军已经云集在乌江南岸,即将渡过乌江进入黔北。因为博古、李德对于黎平会议决议一直有争议,对于下一步的行动方针还有不同意见,中央政治局不得不于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在猴场下司宋家湾一个宅院里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一直开到第二天早上。

博古、李德在会议上坚决反对中央红军过乌江,他们仍然坚持过去的方针,主张回头东进转而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如果按照博古、李德的主张改变行军路线,中央红军仍然要钻进中央军和湘军主力部署的“口袋”里,仍然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毛泽东再次重申在黎平会议上所阐明的正确主张,与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赞同毛泽东的建议,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

会议还做出了一个《中央政治局关于渡过乌江后新行动方针的决定》。决议说:“立刻准备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内转入反攻,主要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作战,首先消灭他的一部,来彻底粉碎五次‘围剿’,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中央政治局在会议上还决定说:“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

这一决定实质上是强调了政治局的集体领导,是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李德、博古等人把持的军事指挥权在组织上做出了限制,打破了他们在军事指挥上的一统天下。同时也表明“左”倾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正在逐步下降和削弱,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思想,正在为越为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所接受。

要知道红军什么时候渡过乌江,请看下一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