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霞儿在医院顺产一男孩,因顺产时间长霞儿伤了胯骨,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小范怕他妈做不出可口的饭,伺候不好月子,就把霞儿送我家来坐月子。
小范很能干,下班回来先抢着洗尿布;为了霞儿下奶自己学做鱼汤猪蹄汤,尽最大努力照顾她娘俩。
美蓉产假结束,我要看两个孩子,还要做全家人的饭,还得抽空去买菜。
我一个人实在是太累太忙,金坚返聘一年多,我建议他别上班了。两个人一块看孩子我也能有点闲暇时间。
红儿的荣和公司主要做钢材生意,那时钢材已进入过剩期,销售工作不好做,每天东奔西跑也干不出效益。
红儿想辞职另谋职业,再求职也不容易,不知何去何从,心里纠结思虑过度。
一次受凉发烧头晕,越来越严重,去医院被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严重时头晕到不能上班,只能在家休息。
我惦记红儿,想去烟台看望又走不开,美蓉看出我的心思说:“妈,我带陆陆(孙子的小名)和你们一块去烟台。”
到烟台我看到红儿的样子,又心疼又难受。
有妈妈的陪伴抚慰,红儿心情好一些,头晕渐渐减轻。后来又看中医继续吃中药。我也赶回莱芜。
有病不能辞职,红儿想正可利用在家休息的时间提升自己,复习功课准备考研。
99年十一月,红儿发现自己怀孕了,本是大喜事,也带来担忧。
因为他们没有准备怀孕,崇白工作压力大,几乎烟不离手。红儿一直在吃中药。这种条件下怀孕是忧是喜?很是纠结。
为此多次找医院鉴定,又特地冒严寒去青岛专科医院鉴定筛查。大夫都是肯定的回答:不会影响胎儿。他们这才决定保住孩子,好好养护。
这期间红儿在婆婆用心照顾下,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离预产期还有一个月,我不放心,据说她婆婆性格不稳定,他们家姐姐的月子都没让她伺候,这个心头宝贝小女儿我怎能不管呢?
我狠心丢下莱芜的两个孙儿来到烟台。
看红儿心情挺好,她婆婆每天陪她出来散步,我想趁产前这几天去孙家村看看一年多没见的爸妈。
当时养活几家人的小吃部已经转手易人,三妹荣瑄一家失去了住所,只能暂住在荣琪的地下储藏室里。
荣琪为了帮她三姐找到理想的房子,也让爸妈有个安稳住处,多方考察四处寻觅。
开发区虽然不断建楼,想买套楼房还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对荣瑄一家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95年末,荣琪终于挑选了一套农村的平房带院子,位于开发区西邻的孙家村。
正房有三间,中间是厨房有大锅灶,连着东屋的火炕,西边是一间卧室;南屋二间,可住、可放杂物、可当厨房。
南屋是平顶房,旁边有一楼梯可通平顶,可以到房顶乘凉、晒东西。
有一个四四方方、整洁的大院子,院内有一口压水井。
角落里有一旱厕,里外间挺大挺干净,只是要人工掏粪怪麻烦。
荣瑄看了挺满意,她说:“我们住西屋,能独立生活还方便照顾爸妈。”
但要买下这套房需要四万块钱。
当时姊妹几家手中闲钱都不多,想起饭店结算分给荣泰的钱还没拿走,荣琪和她大哥商量想让荣泰投资买下这套房,算荣泰的房子,暂时给爸妈住,也是对爸妈尽了自己的孝心。
那时荣泰的经济条件在我们几个中间是最好的,荣泰就没过多计较,也没在意房产证落谁户上,只想表达儿子对爸妈的一份孝心。
荣瑄一家搬到孙家,结束了住地下室的生活。 荣瑄去开发区上班骑自行车要半个多小时,昌建去公交公司上班很方便。
我这次探望爸妈,见到不惑之年的三妹,完全失去女人这个年龄段的从容美丽,变得又黑又瘦,炎热的夏季一点不讲究打扮,一件看不出颜色的衬衣外罩一件鱼网似的罩衫,显得那么邋遢。
那时孙家小院没有纱门纱窗,到了夏天苍蝇蚊子乱飞,她用敌敌畏喷洒时,不注意防护,致使眼睛感染,发红发炎流泪,还坚持去上班。
她一直艰难的在这公司坚持上班,只要不辞她,啥活都干。有真正的文凭却没有真正的魄力,胆识和闯劲和她妹妹相比差距太大。
爸妈回到烟台,搬进孙家和荣瑄在一起住。
爸妈看了这套房子比较喜欢,感觉这里很接地气,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很像自己的家。
他们喜欢东屋有火炕,大锅这头烧火做饭,那边火炕熥的热乎乎,回归当年的生活情景,勾起爸妈眷恋旧日的情愫。
东屋里面是套间,爸爸说:“在里间放张桌子,写字、看书、看电视有多惬意。”
邻村有集市,离海边也不远,爸妈都会骑三轮车,骑累了两人就互换一下,一骑一带去赶集去海边玩。
爸妈自己有了家也做了长远打算,从陕西搬家没带来什么家具,这回把在老家分的大卧柜搬来。
按自己的意愿收拾自己的家,在小院里栽两棵樱桃树,边角种的小菜、丝瓜等爬满白墙,在爸妈精心照料下,很快就硕果累累。窗台再养几盆花,冬天还能积酸菜。
几乎每星期二弟荣康一家都来看望他们,爸妈还和孩子们一块爬上房顶乘凉玩耍,开心极了。
时间长了,认识一些农村老姐妹、老兄弟,经常一起拉呱打牌。感觉生活很充实很有趣。
小院里的水井水质挺好,不太深压几下就出水,生活用水很方便。
家里的洗衣机也是当时最简单的,因没有自来水,只能人工提水倒水洗衣,虽然麻烦点,但不用交水费。
夏天爸爸常用冰凉的井水洗头、擦澡,习惯了很享受,认为是锻炼身体抵抗感冒的秘方。
妈妈每天伺弄花草和果菜,摘了新鲜的蔬果就可以做饭,真是悠哉悠哉。
有时两人互换骑三轮车去开发区看望儿女们,换着在荣康荣琪家住几天;有时也坐公交车去开发区,那时昌建开大客车跑开发区至市里的路线,家属坐车免票。他们有时兴致高了,还会坐车去市里逛逛。
每次走亲戚小住几天,再回到孙家村,村里的朋友们都来看望他俩,有的说:“几天不见好想你们。”
爸妈已和朴实善良的邻居结下深厚的友谊。
后来荣瑄一家也搬到开发区,孙家小院就成了爸爸妈妈的独立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