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的父亲名叫刘尚,是一位越骑校尉,出身于凤士族。
很早刘尚就去世,留下刘勰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贫困艰苦的生活。
尽管如此,刘勰人穷志不短,从小就热爱学习。
传说,他七岁时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见一缕缕绚丽夺目的彩云从天上缓缓落下。
他攀爬云端,登上天堂。
天堂里有山,有水,有人居住,天上的鸟儿身上有五种颜色。
天上的虎豹身上有文字,天上的松石能说话,草木也会舞文弄墨,天上的人们没有贫富之分。
他将这个美梦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这是个好梦,你就努力上天吧。”
他回答:“梦醒了,云散了,上天的路断了。”
母亲说:“书中自有登天之路,你要好好读书。”
从那时起,年幼的刘勰就笃志好学,努力读书。
刘勰是个孝子,母亲很疼爱他,他也深爱着母亲。
然而不幸的是,他二十岁那年,刚刚成为成年人可以为母亲分担烦恼的时候,母亲突然生了一场重病,再也没有起来。
母亲看着儿子已经成年,可还没有结婚,临终前闭不上眼睛。
他安慰母亲说:“妈妈,您不必担心我,江河会不断流淌,人各有志,您就放心吧!”
母亲去世后,他守丧三年,然后离家出走。
他想成为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溪,不畏惧高山险路,不怕顽石阻隔,弯弯曲曲,坚定不移地冲出自己的道路。
二十三岁的刘勰意气风发,攀山越岭,前往定林寺。
他来到这个沙门禅院,并不是为了逃避贫困的生活,也不是对红尘看淡了,而是出于自己怀揣的肩负重任、成为栋梁之材的雄心壮志。
定林寺高僧僧佑,是南朝研究戒律学的著名律师,知识渊博,声望很高。
据《高僧传》记载,他是为了逃婚才跑到定林寺当一名和尚的。
他看到刘勰渴望知识、志向坚定,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于是就让刘勰成为自己的助手,负责管理整理寺庙内的藏书。
定林寺是一座古刹,保存着许多书籍。除了佛教经书之外,还有儒家经典、各家学派的著作等等,琳琅满目,令人陶醉。
刘勰进入定林寺后,僧佑大师引导他进入经史书库,让他自由选择阅读材料。
刘勰在这里感到非常舒适自在,经常听僧佑大师解读佛经,对佛经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僧佑大师非常喜欢并信任刘勰,不仅让他整理经书,还带他外出讲学,开阔他的眼界。
几年过去了,刘勰广泛阅读群书,知识日益丰富,激发了他自己开始写作的愿望。
在僧佑大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关于文学评论的著作。
僧佑大师非常高兴,特意邀请一些社会名流来阅读。
他们读后都非常赞叹。
刘勰了解到当时在文学和修辞方面最有成就的是沈约,便决定带上自己的著作去找沈约,希望得到他的评价。
沈约当时是尚书令,兼太子少傅,非常难以见面。
刘勰知道沈约热爱书籍,便假扮成卖书人,在沈约常经过的路口等待。
有一天,沈约坐车经过,刘勰立即高喊卖书。
果然,沈约听到有人卖书,立刻命令停车,派人叫刘勰过去询问有何好书。
刘勰才向他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并送上自己的著作。
沈约听后,非常感动,便带着刘勰一同回家。
沈约打开刘勰的书稿,被深深吸引,连连称赞。
他认真阅读,并对书稿进行了一些修改,最后还为之命名为《文心雕龙》。
这就是这部书名的由来。
沈约推荐刘勰进入朝廷做官,并与太子萧统关系密切。
后来太子受到诬陷,于公元531年病逝。
刘勰因此感到失望,辞去官职,回到定林寺出家为僧,法号慧地。
由于刘勰年轻的时候受到佛教的影响,因此一生未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