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名李纯,授予“广陵王”,唐顺宗的长子,后来被册立为太子。。
805年8月,李纯登基即位,是为唐宪宗。
唐宪宗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励精图治,效仿历代明君,积极治国理政。
为了扭转当时朝廷弱势、藩镇强势的局面,他改变了过去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重用人才,平定了藩镇的叛乱。
最终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朝中兴”的盛况。
唐宪宗先后掌握了剑南西川、镇海、魏博三镇节度的任免权。
后来,他又派将军到河北各地担任节度使,希望能革旧图新,彻底削藩。
但尽管唐宪宗尽最大努力消除河北诸镇藩帅世代传承的弊端,却未能实现。
此外,唐宪宗征讨成德(今河北正定)的节度使王承宗失败。
原因归结为:当时没有完全削藩的客观条件,唐宪宗也无能为力。
但是,经过他的大力削藩后,藩镇的势力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
由于朝廷多年来的征战,之前唐德宗储备的所有钱和食物都被耗尽了。
在此基础上,唐宪宗任命李巽负责管理财政工作,但李巽却增加了赋役的名目和配额,大肆剥削百姓。
另外,唐宪宗削弱几个藩镇后,居功自傲,穷奢极欲,这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导致逃亡的百姓遍布全国。
到了晚年,唐宪宗开始听道士的妖言,就像先王唐太宗、代宗一样。
他为了长生不老,还专门寻求服用灵丹妙药。
820年正月,宪宗在中和殿驾崩,时年43岁。
唐宪宗虽然大力削藩,但并没有彻底清除宦官。
相反,他极力宠信宦官,维护了宦官神策军中尉的军权。
结果,他取得削藩的胜利后,自己却死在了宦官手中。
唐宪宗在位期间,与臣子上下一心,在削藩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重建了唐朝的声望,创造了中兴的局面。
唐宪宗死后,太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
唐穆宗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是皇帝,即是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他的每个儿子在即位后,都把自己的生母追尊皇太后,因此唐穆宗有三个皇后和他一起配享太庙,这在唐朝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824年正月,年仅30岁的唐穆去世,这与其他的唐朝皇帝相比,可谓寿命很短的一位。
接着,他的儿子李湛登基即位,是为唐敬宗。
但这个家伙根本不把国家政事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比他父亲穆宗还厉害。
三月的一天,群臣来到朝堂准备入阁议事,但敬宗直到日上三竿还没上朝。
为了参加朝会,大臣们早早就在黎明前起床准备。
可是皇帝迟迟不到,时间一长,臣僚们坚持不住,有的当场昏倒了。
对于这位新君违背祖先制度的行为,谏议大夫李渤提出谏言。
在大臣们的催促下,唐敬宗过了很长时间才来到。
唐敬宗疯狂的游乐,在宫中引发了一系列突发事件。
即位后不久,有一位名叫徐忠信的平民闯入浴堂门,引起了虚惊一场。
826年,宦官刘克明谋杀敬宗后,立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为帝,当时无人反对。
后来,刘克明想统揽大权,逐渐与宦官王守澄对立。
于是,王守澄先命令禁军杀死刘克明等人,然后立江王为帝,即是“唐文宗”。
826年12月,唐文宗后更名为李昂,正式登基为帝。
唐文宗李昂,原名李涵,是唐穆宗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敬宗的弟弟。
唐文宗在位期间,与唐敬宗相比较,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好榜样。
之前唐敬宗执政时,往往连续几天不上朝;而唐文宗勤于政事,单日必上朝听政。
每次上朝理政的时候,他都会问各种的事情,从财政储备到官员选拔,大到灾区情况,小到农田开垦。
并且从制定到实施,他都要仔细与朝臣讨论各种对策,所以他每次上朝都要花很长时间。
为了不耽误单日上朝议政,文宗还建议在双日安排各种节日庆典。
同时,唐文宗还鼓励谏官提出谏言。
在生活中,文宗身先士卒,倡导节俭,避免奢侈。
在饮食方面,文宗经常吃简单的饭菜,尤其是当地方发生灾情时,又将自己的膳食降低。
在穿着上,文宗提倡穿衣不重采,并且从不贪图享乐,沉迷于酒色。
除了听朝理政,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读书上。
文宗学富五车,博学多闻。
他不仅通读古书,而且非常关注同一时代文人的文章。
当时宦官控制朝政,皇帝形同虚设,文宗最终因无法挣脱宦官的控制而抑郁成病。
840年,唐文宗驾崩,终年32岁。
后人评论文宗说:虽然他知道如何做一位好皇帝,但他缺乏帝王之才。
换句话说,虽然唐文宗勤于政事务、倡导节约,但因为他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因此还是无法根除大唐的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