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原名李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即位后改名为李漼。
833年11月14日,李漼出生,被册封为郓王,母亲是元昭皇后。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李漼是正统的太子,但是唐宣宗为什么一直不愿意立他为太子呢?
原来那是因为唐宣宗非常讨厌长子李漼,甚至曾经让他搬出皇宫,住进十六王府。
与长子相比,唐宣宗更喜欢三子李滋,想要立他为太子。
因此唐玄宗一直都有废长立幼的想法。
他认为李漼生性荒唐,目光短浅,与弟弟李滋相比,根本就没有当好皇帝的气度,害怕大唐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上。
大臣们也知道唐宣宗想立三儿子为太子的意图,可他们认为顺位继承才符合礼制。
所以在他们心中,英俊潇洒、有着帝王相貌的李漼,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最终,储立之事一拖就是十多年,直到唐宣宗去世,此事才得以平息。
唐宣宗和前几代皇帝一样,到了晚年开始追求长生之道。
服用了很多丹药之后,丹药中的毒素终于在他的体内爆发了,后背青一块紫一块,大片溃烂。
由于病情的恶化,使其一个多月都无法上朝。
唐宣宗死后,宦官拥立长子李漼为帝,史称“唐懿宗”。
唐懿宗即位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忽视国家大事。
在唐懿宗眼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喝、玩、听歌、赏舞。
受他的影响,朝廷内外的官员们也都过着奢靡、淫逸、铺张的奢侈生活。
懿宗即位之初,令狐绹被罢黜,任命白敏中为“宰相”。
白敏中是前朝的元老,他因在进宫入朝时不小心摔倒而受伤。
受伤之后,一直卧床不起,无法处理公务。
他三度请求辞宫,可唐懿宗就是不肯。
白敏中生病,正称了懿宗的心愿,他可以趁这个机会不理政事。
有时不得已要与臣子讨论国事,但也只是随便应付,心思根本不放在朝政上面。
面对这种情况,谏言王谱经常在背后说懿宗不理朝政,误国误民。
唐懿宗知道后,大为不满,一气之下下诏将王谱贬出朝堂,去其他地方担任县令。
掌管封驳权的官员认为王谱是谏官,议论政事不应该被贬,懿宗只好按照唐朝的律令撤回了圣旨。
唐懿宗将此事交给宰相商议解决,诸位宰相皆听命于懿宗,完全不顾大局,判王谱贬谪流放。
而且唐懿宗赐官、赏赐金银财宝,通常是出于兴致。
伶官李可及因精通音律、声音优美,而受到懿宗的青睐,竟然被晋升为“威卫将军”。
授予伶官加封官职,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情。
整个唐代,官吏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每年春天由礼部尚书主持考试。
唐懿宗在位时期,他的心腹都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直接封进士,赐予官职。
他在位期间,共任命了21位宰相。
因懿宗不顾国事,致使宰相权力逐渐过大。
其实,这正是他们施展才华、造福百姓的时候。
但遗憾的是,这些宰相大多都是泛泛之辈,要么贪婪成性,要么好色如命,拉帮结派,公然收受贿赂,目无王法。
这些宰相无所作为,缺乏大臣的风范,这无疑加剧了唐朝的统治危机。
唐懿宗即位后,喜好佛事,使佛教事业得以再次发展壮大。
他沉迷佛事,广建寺庙,大造佛像,广施钱财。
在他的推崇下,大规模的佛法开始兴盛,长安佛寺的佛经又开始长伴真身菩萨。
唐懿宗崇佛的巅峰之举,是在法门寺迎接并供奉佛陀舍利,这是唐继宪宗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礼佛活动。
唐懿宗以“为百姓祈福”为借口,执意供奉佛骨,实际上是为自己祈福。
但最终,佛陀的舍利并没有给这个昏庸的皇帝带来祝福。
佛骨迎入到长安的那年六月,他就病倒了。
873年7月,唐懿宗荒淫放荡的一生结束了,时年41岁。
唐懿宗在位的15年间,奢靡好色,不计后果,沉溺于声色。
他只知道享乐而不求上进,忽视政事,信任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外患却不知危机,将唐宣宗苦心经营的发展根基彻底毁了。
唐朝在这个昏庸腐朽的皇帝的统治下,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可以说,唐懿宗加速了唐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