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红西路军三十军八十九师第二六七、二六九两个团及总部直属队骑一师乘胜进入山丹。几天后,由于战局的变化,红三十军作战参谋简作国奉命来山丹,将二六七、二六九两个团调往永昌一线。
在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参谋长李炳仁的率领下,红五军以及总部直属队、妇女抗日先锋团、医院、兵工厂等部相继进入山丹,接替了三十军的防务。
红军进城后,立即在城区进行布防,并在每条街道都派出宣传队,通过走街串巷访问,召开群众大会、演说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演讲“有力者出力,有人者出人,联合一起抵抗日本”的道理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意义。
经过二、三天工作,于11月24日先后在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东西关建立了五个苏维埃市政府。
在各街市政府建立的基础上,12月2日红五军政委黄超、妇女抗日先锋团连指导员寇吉英(女)在马号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对中华苏维埃县政府的成立进行了广泛动员。接着在旧衙门召集各街市政府成员开会,商讨有关成立县苏维埃政府的事宜。大家一致拥护成立中华苏维埃山丹县政府,经协商推荐,红军领导机关确定苏维埃县政府由何文魁、许裱匠,吴天福、郭长保、童登文、陈兴堂、彭述田、靳汝贤等8名委员组成,并设主席、副主席各一人。
主席由能为群众办事,主持公道,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何文魁担任,副主席由靠裱糊度日的许裱匠担任。
县政府下设6个部长部,部长分别是:德荣祥商号的二掌柜吴天福为民政部长,经营土特产的小商郭长保为财政部长,以弹弦子乞讨为生的童登云为供给部长,无业游民陈兴堂为土地部长,教员靳汝贤为文化教育部长。县苏维埃政府设在旧街门。
此时正值寒冬季节,部队衣着又很单薄,县苏维埃政府及各街市政府成员积极组织群众为红军赶制冬装。皮匠王作仁、张全仁等10多人,不分昼夜的在北街孙福家中干活30多天,为红军赶制了皮背心240多件,短皮袄140多件,皮手套240多双。
干活期间,红军管吃,还给老皮匠张全仁送了一件蓝缎子长袍,让他作寿衣。东西关市政府委员侯成福,动员他的父母妻子组织了七八个人,为红军做毡靴。经过30多个昼夜,赶制出毡靴(把毛毡剪开缝成的鞋)800多双。东街妇女马秀珍,给住在她家的女红军做了3双毡鞋、1双袜底。
还有很多妇女积极为红军做毡靴、补袜子、补衣服。群众支援红军,红军也关心群众。
东街农民赵桂桂家中断炊,红军知道后,立即送去粮食和烧柴,其女儿没有衣服穿,又送给1件上衣。
红军进驻不久,马步芳、马步青调遣3个旅的兵力向山丹扑来。为了迎击敌军的进攻,红军在大佛寺、红沟、野猫山、城北暗门滩等地与敌摆开了战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红军指战员机智顽强,英勇善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战斗相持近1个月,敌人受到沉重打击。
在红军与敌军作战期间,县苏维埃政府和各街市政府成员经常走家串户,宣传动员各街群众出粮出物,支援红军。为了打开工作局面,东街市政府主席吴培禄,带头拿出小麦6石、毛毡13条、皮袄3件、煤80石。
北街市政府委员邢发育捐献毛毡10多条、皮袄3件,从而激发了各界群众支援红军的热忱。
国民党山丹县农会会长钟守俊支援粮食20石。城区的一些商号也纷纷向红军献粮献物。县政府还组织群众带领红军到各乡村买粮买草,红军对群众支援的东西,有的付了银元,有的打了条据。
红军在山丹与敌军相持了月余之久,虽然取得了数次胜利,杀伤了很多敌人,终因没有根据地,兵员、弹药得不到补充,又被敌人分割包围而置于十分不利的处境。为此,红军奉命于1936年12月25日深夜离开山丹,踏上了西进的艰难征途。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晚上,西路军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三十九团、四十五团、骑兵团两个连、特务团四个连和军直属队部分人员共二千八百余人,以四十五团为左路、三十九团为右路,其余居中,从临泽连夜向高台进发。
1937年1月1日凌晨4时左右 ,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三十九团、四十五团、骑兵团(辖三个连)、特务团(辖三个连)约3000人,行至高台东郊渠口堡一带,与敌增援的骑兵部队遭遇。
红五军骑兵团长吕仁礼率三百多铁骑健儿,手执大刀与敌人展开激战,一时间杀声连天,红军官兵奋勇杀敌。
在特务团配合下,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将敌两个连全部歼灭,一举攻占高台县城。守敌1400余人全部投降,800多民团中不愿回家的300多人被收编。
这时,西路军总指挥部、九军、三十军相继到达沙河堡、倪家营子一线。
一九三七年元旦清晨,红五军一举攻克高台城,守城民团八百多人被俘。天刚亮的时候,红旗已经插上了高台古城楼。
高台居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北依合黎山,是红军西进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位于祁连山脉以北,巴丹吉林沙漠以南,属张掖地区。东接临泽县,西连酒泉市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区,西与肃南县毗邻,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西北与金塔县交界。
高台县是张掖绿洲的一部分,境内地势平坦,黑河从东南至西北纵贯,河流沿岸水草丰美,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之地。后来随着与西域往来的频繁和贸易的发展,又成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另外,沿黑河北上,经居延(今额济纳旗),是去匈奴龙庭的必经之路,古称支城古道。这条道路历史上是匈奴和其它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故高台一向为中原封建王朝设防的重镇,有“三秦销钥,五郡咽喉”之称。现在,甘新公路和兰新铁路都是从县境南部通过,仍然是东西往来的交通要道。
商、西周时期,高台一带有羌人部落活动,春秋战国和秦时,有乌孙氏和逐月氏逐水草而居。西汉初年,匈奴崛起北方,占据河西,县境为匈奴浑邪王属地。西汉武帝时,河西走廊纳入汉王朝版图。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县境设表是县,周围分设乐涫、会水、绥弥等县,均属酒泉郡,为高台一带最早建置。今高台县为汉表是县全部,乐涫、绥弥县的一部。《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表是县故城,在张掖县西北。杜佑《通典》:张掖有表是故城,在县西北。《大清统一志》:表是故城,在高台县西乐涫县,《元和郡县志》:肃州领福禄县,西至州百里,本汉乐涫地。
武德二年,于乐涫故城置福禄县。《新唐书·地理志》:福禄,东南百二十里有祁连戍,东北十八里有盐池。《大清统一志》:乐涫故城在高台西北,镇夷城西南。《新篡高台县志》:前凉张氏置建康郡,故城今县城西南四十里,俗名骆驼城,即汉乐涫县旧址。
汉乐涫县治在今酒泉市下河清泉城村附近,该村附近有一故城遗址,当为乐涫故城。其辖境包括今酒泉市下河清、清水、屯升(九家窑)及高台县新坝、红崖子等地。民国元年,肃州、安西二直肃州合并为安肃道,高台县遂肃属安肃道。
民国16年,隶属安肃区。民国25年,隶属甘肃省第七行政督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