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把国家统一的大业,视为了一场接力赛。
宋太祖去世后,他接下了第二棒,带领大宋王朝继续前进。
978年和979年,他先后收复了吴越、消灭了北汉。
在那两三年里,宋太宗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趁着这一股胜利的势头,他打算遵循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收复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
宋太宗消灭北汉后,被连续几场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匆匆发动了两场对辽国的战争,虽然势头巨大,但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是:979年,高粱河之战。
为了尽快实现统一大业,宋太宗派出军队南征北战。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资方面逐渐短缺,宋军也都筋疲力尽。
但一心求胜的宋太宗根本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对别人的劝阻充耳不闻,亲自率军出征辽国。
两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又称高粱水)展开了一番激战。
最后,宋军败退,士兵四散逃命,宋太宗也被流箭射中,受了重伤。
这一战,辽军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得到充分发挥,可怜的宋军步卒战无可战,逃无所逃,可谓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高粱河之战,也是宋、辽两国主力军第一次正面交锋。
此战之后,宋朝元气大伤,大胜的辽军经常南下进犯,这让宋太宗非常恼火。
后来,契丹幼主辽圣宗即位,有大臣认为这是征讨辽国的机会。
于是,宋太宗决定再次发兵征讨辽国,史称“雍熙北伐”。
可惜的是,这第二次征战,他没有仔细了解敌人的情况,犯下了兵家大忌。
面对强大的辽军,太宗的北伐再次以失败告终。
从那时起,大宋王朝开始对辽国采取防守之势,实行了“守内虚外”的策略。
作为太祖的弟弟,赵光义本来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但在复杂的“金匮之盟”的帮助下,也就是“兄终弟及”的遗诏,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由于有遗诏,赵光义在选择自己的继承人时,也必须遵守。
遗诏里面的内容是: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再到其弟赵廷美,然后再传回来给赵匡胤的儿子,使其一直传承下去。
这意味着赵光义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他不想看到的。
赵德昭和赵德芳是先帝宋太祖的儿子,赵廷美是他的弟弟。
在高粱河之战中,宋辽双方打了起来,宋军很快就吃了败仗,而且败得很惨,就连宋太宗也是腿中两箭,没命地逃跑。
当时场面很混乱,宋军将士们都以为宋太宗被射死了。
军中不可一日无将,国中不可一日无主。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文臣武将一着急,就决定拥立随军作战的赵德昭为帝。
可在实行之前,又听说宋太宗正在向南逃亡,所以拥立新皇帝的动议就放弃了。
宋太宗听说这件事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回到京城后,对那些参加北征的将领,久不封赏。
当然,这些将领虽然攻灭了北汉,但却被辽国打败,不封赏也是说得过去。
就在这时候,赵德昭站出来说了两句话,他提醒宋太宗尽快实施封赏之事。
结果,宋太宗一脸不爽冷冷地说:“着什么急呢?等你成为皇帝,再封赏也不迟!”
谁知道这样一句话,赵德昭回家后,当天晚上自杀了。
两年后,也就是981年,赵德芳也在睡梦中死去。
历史记载没有任何发病迹象,也就是说,他前一天晚上睡得很好,第二天就没有醒来。
有些人怀疑这与赵氏家族的遗传病有关。
赵德昭、赵德芳死后,赵廷美也去世了。
赵廷美当时是开封府尹、秦王,他的地位相当于当初的赵光义。
可以说,如果赵家有“兄终弟及”的遗诏,大宋的皇位将来会传给赵廷美。
不久之后,曾经是晋王幕僚的大臣柴禹锡告发赵廷美“阴谋造反”。
宋太宗赵光义表现得十分大度,对此事置之不理。
但赵廷美却主动提出来,在赵普下列班。
赵廷美这样做的目的是,回避作为“皇储”的说法。
982年3月,又有人告发赵廷美准备犯上作乱。
宋太宗仍然不予调查,但他说,为了保护赵廷美免受“奸臣”弹劾,就免去了赵廷美开封府尹的职务,调到西京洛阳。
此外,一群所谓“交通秦王”的文武大臣纷纷被贬官流放。
赵廷美离开京城后不久,出任开封府的李符又告发赵廷美抱怨皇帝。
宋太宗还是没有杀赵廷美,只把他降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
984年,赵廷美去世了。
有人说,赵廷美死于忧愤。
这三人的死亡都很奇怪,一个是自杀,一个是睡死,一个是气死。
因此,大家都怀疑这三个人的死与宋太宗有关。
因为这三个人死后,既没有人与宋太宗争夺皇位,也没有人能与宋太宗的儿子相争。
不过,历史记载的是宋太宗对这些人相当宽容、忍让,从未动过他们。
假如他们的死真与宋太宗有关,那宋太宗的心机之深,真是深不可测啊!
总而言之,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疑团。
这三人死后,宋太宗开始选择接班人,他最中意是长子元佐,这孩子从小就聪明过人,精通骑射等武艺,还上过战场。
但是元佐心地善良,看不惯父亲对叔叔赵廷美的迫害,还想了很多办法来拯救其叔叔,最后还是收效甚微。
得知叔叔在房州被父亲赵光义迫害至死后,元佐积郁成病,最终居然发疯,经常挥舞刀棒伤害他人,还放火烧院子。
宋太宗怒不可遏,把他贬为平民。
986年,宋太宗将次子元佑的名字改为元熙,封他为开封府尹兼侍中,作为皇位继承人培养。
992年11月,坐在宫殿里等待上早朝的赵元僖突然感觉浑身不舒服,不得不直接回家。
听说儿子生病,宋太宗亲自上门探望,但赵元僖的病情突然恶化,不久就去世了,年仅只有27岁。
两个儿子疯的疯、死的死,宋太宗非常难过,痛哭流涕,白发人送黑发人。
接着,宋太宗只好把襄王元侃的名字改为恒,立为太子。
997年,宋太宗去世,其太子赵恒顺利继承了皇位,是为宋真宗。
宋太宗效仿太祖的方式治理国家,社会在稳定和平中持续发展。
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努力改善官僚制度,使其更加合理。
此外,宋太宗致力于发展农业,确保百姓的温饱。
同时,还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比例,选拔大量人才,加强统治。
虽然宋太宗在军事上屡遭失败,但他在处理国家内政方面仍然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处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
尽管多次立太子都不顺利,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的政治手腕。
因此,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