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范仲淹刚来到陕西时,有人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一个狄青的人,此人英勇善战,有将军的才能。
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就十分感兴趣,命部下把狄青的事迹详细说一下。
原来,狄青原本是京城禁军中的一名普通士兵。
他从小就练习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作战且勇敢,后来被提拔为一名小军官。
李元昊称帝后,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防守,狄青被派到陕西保安(今陕西志丹)。
不久,西夏大军袭击了保安。
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军打败,士兵们一听说又要打仗,心里都有点害怕。
宋军守将卢守勤正发愁这件事,狄青主动请求担任先锋,阻击西夏大军。
卢守勤看到狄青愿意当先锋,自然很高兴,立即给他拨一队人马,命他与前来进犯的西夏军交战。
每次狄青上阵打仗,他都会先换衣服。
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铜面具,只露出两只明亮的眼睛。
他手里拿着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
自进犯宋境以来,西夏兵士从未遇到过如此强大的对手。
西夏军看到狄青这幅打扮时,胆战心惊,不敢与之交战。
经过狄青和宋军猛冲一阵,西夏军阵脚大乱,纷纷败退。
狄青也又带领宋军冲杀过去,打了一场大胜仗。
这个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非常高兴,将卢守勤提升到官职,狄青连升四级。
宋仁宗还想把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
后来,由于西夏兵再次入侵渭州,他调到狄青进行抵抗,只好取消召见的想法,并派人为狄青画肖像,并将其送往朝廷。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西夏军不断在边境各地进攻宋朝,使很多地方不得安宁。
狄青先后了25场大大小小的战斗,受了8次箭伤,从未输过。
西夏士兵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和交战。
这时,范仲淹听了部下的推荐,立即召见了狄青。
范仲淹就问他读过什么书,狄青小兵出身,读书不多,要他说读过什么书,他一时之间答不上来。
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将军了,如果一个将军不能博古通今,光靠个人勇气是不够的。”
接下来,他还介绍狄青读一些哪些书为好。
狄青非常感谢范仲淹如此热情地鼓励他。
之后,他利用战争的空隙时间,努力读书学习。
几年后,他熟悉了秦汉以来著名将领的兵法。
由于他立了不少战功,不断提升官职,名气也越来越大。
后来有一天,宋仁宗将他调回京城担任副指挥。
宋朝有一个残酷的制度。
就是为了防止士兵们出小差,犯错之人,都要在他们脸上刺上字。
之前,狄青当兵时也被刺过字。
十多年后,狄青成为了一名将军,但他的脸上仍然留有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觉得当将军脸上留着黑字,十分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后,敷上药,把黑字去掉。
狄青恭敬地说:“陛下并不觉得我出身低微,很感激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位置。”
“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士兵们看一看,知道如何上进!”
宋仁宗一听,很是欣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了。
1053年,狄青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
没多久,由于狄青多次立功,便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
一个小兵出身的人成为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未有过。
朝中有一些大臣认为狄青出身低下,建议宋仁宗不要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宋仁宗此时正在重用将军,没有听取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了。
有一位大臣自称是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的后代。
他拿着狄仁杰的肖像,送给狄青说:“你不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为祖宗吧!”
狄青谦虚地笑着说:“我原本是一个低微之人,偶然遇到了一个获得高位的机会,怎么能和狄公高攀呢。”
1056年,京城发生大洪水。
狄青竟然带着家人住在大相国寺,睡在佛殿里。
按理来说,这是不合适的行为,所以朝中大臣继续告发狄青。
原本狄青在朝中的人脉和威望一般般,不受文官集团的喜欢。
再加上这件事情,狄青的好运也即将结束了。
宋仁宗在各种谏言的影响下,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任命韩琦为枢密使。
取消了枢密使,狄青又被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算是给了狄青一种心理缓冲。
至于去向,也只是让狄青去了陈州。
狄青被撤消了枢密使之位后,他感到这是极大的耻辱,整天郁郁寡欢。
而朝廷对陈州的狄青,经常派人“探望”,每次探望,狄青都能忧郁一天(“惊疑终日”)。
1057年2月,狄青在抑郁闷中,口腔出现毒疮,3月份就此一命呜呜,时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