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庆历新政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063字 发布时间:2023-07-10

北宋王朝到了中期,面临的情况是内忧外患。


国内方面:“首先官员太多,并且官员俸禄优厚。”


第二:不重视武将,却大量养兵。


第三:皇室成员挥霍无度,造成财政紧张。


第四:官僚、地主争相兼并土地,还隐藏土地数量不纳税。


第五:朝廷将税收分配给大多数贫困家庭,使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国外方面:“对辽、夏战争的失败,迫使宋朝采取和平政策,每年向辽、夏贡纳大量银、绢、帛、茶等财物。”


这些贡品来自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加剧了国内阶级之间的矛盾。


原本已经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更加难以支撑。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发展的危机局面,促使一些清醒的大臣,呼吁宋朝廷改革消除积弊,以此稳定统治。


而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也注重减轻边境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得到了加强。


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到了1043年,西夏国主李元昊愿意称臣求和。


宋朝答应每年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等财物,北宋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了下来。


范仲淹不仅是一名军事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来自苏州吴县,从小父亲就去世,因为家境贫寒,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在一个非常艰苦的环境中长大。


他住在寺庙里读书学习,穷得连三餐都吃不上,只好每天煮一些粥来充饥,但他仍然刻苦自学。


有时候,读书到三更半夜,实在累得睁不开眼睛,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疲倦消失了,继续读书。


1015年,经常多年的努力学习,范仲淹终于考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后来,范仲淹成为了朝廷的一名谏官,因为看不惯吕夷简滥用权力,就大胆地向宋仁宗揭露了这一点。


这件事被吕夷简知道后,立即反咬一口,说范仲淹结党营私,挑拨君臣之间的关系。


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宋、夏两国战争发生后,朝廷才把他调到陕西去抗敌。


范仲淹在宋、夏两国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战功,宋仁宗认为他确实是个天才,便打算重用他。


再加上由于朝廷内政腐败,以及与辽、夏战争的巨额军费和赔偿支出,宋仁宗产生了财政恐慌。


宋仁宗就将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并任命他担任副宰相之位。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就立即召见他,要他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政策。


范仲淹知道朝廷有太多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改掉这些问题,就打算一步一步地来实行。


然而宋仁宗一再敦促,范仲淹只好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是:


一:官员必须定期考核,根据自己的政绩晋升或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依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命地方官员。


此外,还有提倡农桑、减少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规等。


在政治上,范仲淹主张严格考核各级官员,清除腐败犯罪分子,限制特权势力。


在经济上,为了挽救财政危机,他主张“劝农桑”,认为这是“富国之本”。


在军事上,他主张军队要搞生产,要实行“兵在于民,且耕且战”的兵农合一制度。


一年之内,士兵三季务农,一季训练,这样子就可以节约军费,增强军队战斗力。


他认为军事将领要从士兵中提拔,要做到“择将于伍”,提拔智勇之人作为统帅。


宋仁宗正有改革兴起的想法,看了范仲淹的计划,立即批准在全国实施这十项改革措施。


由于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因此这一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庆历新政”。


为了实施新政,范仲淹首先与韩琦、富弼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担任监事的候选人。


有一次,范仲淹在政府部门审查了一份监事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的人,就提起笔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这个人。


在他旁边的富弼看这一幕,心里有些不忍对范仲淹说:“范公啊!你这一笔,可会让一家子人哭鼻子呀!”


范仲淹严肃地说:“不让这些人哭,那就得害了老百姓哭鼻子。”


听了这话,富弼顿时亮堂起来,十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


庆历新政的这些措施,主要是整顿政权机构,从而改善腐败的封建官僚制度,挽救宋王朝严重的社会危机。


由于这些措施触犯了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所以新政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范仲淹的新政刚刚实施,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


那些皇室亲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


他们天天在皇帝面前,说范仲淹这些人结交朋党、滥用职权,谋取利益。


宋仁宗看到这么多人反对新政,内心有些动摇了。


没过多久,范仲淹被逼在京城待不下去,就主动奏请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只好把他送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令废除所有的新政措施。


范仲淹改革政治,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为个人经历而感到懊恼。


过了一年,他的一位老朋友滕宗谅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当官,建造了当地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


于是,范仲淹就写了《岳阳楼记》。


在那篇著名的文章中,范仲淹提到,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


他的思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名官员,我们应该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自己祖国的未来和命运,为天下黎民百姓的幸福做贡献。


后来人们一直传诵这两句名言,并学习其精神,而岳阳楼也因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


1045年5月,杜衍、韩琦、欧阳修也先后被贬出朝廷,短暂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它未能改变北宋王朝内外交困的局面,这也算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