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耐干旱、瘠薄,不耐涝,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上均能生长。耐村土地贫瘠,土壤含水率极低,老一辈们常这样开玩笑,“天气干上两三天,风一吹,泥巴都会被吹走”。耐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是很合适的。桑树也是一种治理石漠化的职植物。
而且种桑树养蚕,一批蚕从发苗到上茧成卖,大概二十天。也就是二十天的时间,就可以看得钱。钱来得快,周期短,一年可以养七八批左右。
事物处于开始的、发展的阶段,对自己不熟悉的,很多人都是持观望态度,或者是反对态度。
冯二九还是老样子,有客人打电话来或是赶集天就去跑车,没事就在家干活。只不过与往常不同的是,他一直在想着冯三说的种桑养蚕。他从王老二那里得到的草药根本没有用。革命尚未成功,仍然还需努力。
这天赶集回来,冯二九买了两斤牛肉和三斤小肥鱼。他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和父亲他们谈谈。坦白地谈谈种桑养蚕的事情。他已经打定主意,要栽桑树养蚕赚钱。毕竟以后要用钱的地方那么多。
冯二九来到家,把饭菜弄好已经是晚上六点过了。恰好是饭点,装上一瓶自家酿上的土酒。他今晚就要和父亲们摊牌。
刚开始氛围很安静,冯二九心不在焉地吃上几口饭菜,就直接把心里的想法讲了出来。
“爸,妈,我想要拿牛路那里的土地来栽桑树,就是三叔讲的那个种桑养蚕,栽点桑树来养蚕卖,反正有公司垫底收蚕茧,不用担心卖不出去”,冯二九看了看母亲,又看了看父亲,继续说道:“二十天左右就能卖一批蚕,就能看见钱,比种玉米划算多了”。
冯二九的父亲没有说话,而是夹了一筷牛肉抿了一口酒。冯二九的母亲也看他父亲的态度。
冯二九继续说道:“种玉米是不划算的,你看哈,种玉米要买种子、肥料,还要犁地翻土,在玉米生长期间还要锄草、施肥,活路很多。而且我们这边土地差,比不了那种坝子区,坝子区土地肥沃,亩产量高,我们这边土地贫瘠,亩产量低。玉米籽也才一块五一斤,要认真算下来,一天三十块钱的人工钱都找不到。”
冯二九继续补充说:“而且即使养不了蚕,一亩一年也有肆佰元的收入。”
这是冯二九从那天听冯三跟他说过后,他一直在想思考出来的结果,他觉得种玉米不合算。一年忙碌下来根本没有多余的卖,没有卖的就挣不了钱。
冯二九家牛路那边差不多有十五亩,如果能成功,收入相对于传统种植玉米来讲是可观的。
冯二九的父亲猛地灌了一大口酒。全家都在等他。虽然他平常都不怎么管家里的事。在农村,一般大事上都是男人当家做主。所以,得要看他的态度。
终于,冯二九的父亲开口了。
“可以试试,咱们世世代代都种玉米,是该换换花样,种点别的了”,冯二九的父亲放下手中的碗筷,“我们老一辈苦就算了,既然你们年轻的有想法,可不能再让你们像我们这样穷困潦倒窝囊过一辈子,应该一代比一代强才行”。话说完,冯二九的父亲起身去睡觉。
冯二九没想到父亲会支持。像冯二九这样的家庭,家里唯一能种的就是玉米,养的就只有过年杀的年猪和鸡,拿出十几亩土地出来发展产业,万一失败,那这一家这一年就相当于没干什么事。这里面有赌的成分。
这天天气很好,白天阳光明媚地,村里的夜晚,安安静静的,这里没有那么多灯红酒绿,没有那么多的车水马龙。冯二九吃完饭后,没事干,走着走着就来到屋后的梨树下。
在村里,人们吃好饭后,不是很忙的季节里,或者累了一天,喜欢找个有大石板的地方,或者自己平方屋顶上,坐起闲聊,以此来为自己解解乏。这棵有些年头的梨树,和树下的大青石板无疑成了最佳选择。
冯二九躺在石板上,听聚在一起的男男女女讲些姨妈话、聊一些八卦。
“四婆家的母牛下了一个牛仔,脚长得长,长得可以。”
“嗯,长得可以,以后估计长得好看,长大后犁地凶哦。”
……
“听说幺叔和幺娘离婚了,他们今年不是一起出去打工的嘛,”
“就是啊,上一次看见他们还好好的。”
“这个年头难讲,去大城市打工,看得多了,哪个愿意回来我们这山旮沓。”
“是啊,这年头离婚的多得不是。”
……
“听说国成家媳妇在外面又生了个姑娘,现在这个已经是第四个姑娘了,他家一直想要个儿子,却一直的姑娘。”
“可不嘛,林娃家一直想要个姑娘,却连生五个仔,你说气人不。”
……
冯二九没有参与她们的话题,而是静静地看着星空发呆。
事情就这样敲定下来了。冯二九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充满期待的。有老婆,父母健在,有想要做的事。唉,就是没有一个孩子。
第二天一大早,冯二九就打电话给冯三说自己想要种植桑树,先牛路地十五亩来试试,如果今年效益好,明年再扩大种植面积。
冯三感到很欣慰,他答复冯二九,说:“我先把你家的种植面积登记在册,等政府下通知了我再通知你来领树苗。”
于是,冯二九提前去把地里的草除了。母亲的手的伤势还没完全好,找的那个草药还是有效果的。民间的偏方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有时候也不比医院里的差,能传承下来,自然有他的道理。他喊上幺妹,两个人足足忙大半个月才把那十五亩地地收拾干净。
村里是召集在家的人过来村委会门口的操场坝开过会的,冯三在会上也跟大家讲清楚了政策,详细地讲了如何养蚕,养出蚕茧了专门有人收购,价格如何、兜底政策等等。
会上有人质疑,有人说冯三与公司勾结赚农民的差价。散会后也有人说冯三直接得了公司几万块钱,才会这么卖力地为公司宣传,逼迫我们农民去栽这个桑树。总而言之,什么难听的话都有。
事情只有做出来,做成功后才不会被人负面议论。冯三没有过多地理会这些风言风语,依旧耐心地向大家宣传讲解着。
冯二九才不会管那么多,他相信他三叔。他想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他来讲,接下来就是栽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