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地块,昨天还是校园的操场,人以为至少应该还有塑胶跑道,可是实际上踩上去以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个样子。满地都是泥泞的红土,每一寸每一脚踩上去,都是淤陷。
行路了一小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脚下所处的土地,其实就是个大约三五个足球场大小的一片孤岛般的地块,勉强突出立于洪水水面之上。雾气退散之后,环顾四周,更是看到,不止脚下,连周边的地块也大致也是如此。
无边蔓延的洪涝之中,大大小小的地块勉强的停立在水面之上,被洪水支流切裂包围,似乎准备随时回归洪水的怀抱。
“这还是学校操场吗?”德军迟疑的问道。
“我想已经不是了。”说心里话,脚陷入粘湿的红土胶泥里,莫名其妙让凌云觉得有一种奇怪的熟悉感。自己是什么时候来过这样的地方呢?
对,就是之前进入过的良渚方国,其周边随处都是这样的地貌。
“哎那云哥,按你说的,你已经几次遇上过这样的场面,你是怎么活下来的,咱们要怎么从这里脱困?我现在算是不敢信也得信了,这个地方看着可根本不是学校。”德军虽然说心思活络,头脑机敏想法多,但此时面对周边的异变,也不得不相信凌云所说过的稀奇解释,不管它有多么脱离现实。
“好吧,看来得把其中的秘密和要点跟你们俩讲一下。每一个魇变区间里面,都一定会存在至少一个‘核心’。
整个魇变区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谜语,核心就像谜语的谜底一样,藏在这区间里面,它包含着这个谜语的最大秘密。
我们需要触碰和理解这个核心,将其破解、释放,那么按照已有过的遭遇经验,这个区间就会因此被消融掉,我们就得以回到原先正常的生活状态。”
“好吧,那咱怎么找到这个核心呢?”
“只能先边走边看了,先来一起阅读这个谜语吧。”凌云勉力打起精神,对两人说道。
目力所及的土地,皆为红壤。整个长江流域以南,南中国遍布这种红土,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质之一。
红壤是中国土壤中面积最大的部分,约有2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1。8%。其中,红壤区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8%。生活在红壤区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0%。
湖南是中国红壤面积最大的两个省份之一,另外一个是江西。
更新世的中国南方,古气候高温、多雨,风化强烈,导致土壤中矿物质的分解彻底。
岩石历经数十万年的风化、氧化之后,易溶于水的矿物质营养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
气温高、雨量大,导致对土层的淋溶作用极为强烈,红土中大量的各种离子被冲刷淋溶到底层,在距离地面几十厘米左右的位置,形成一个结核淀积层,这一层非常坚硬,在没有得到金属工具前,极难加工利用这种土壤,往往无计可施。
而对应的,表面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贫瘠肥力低下,缺乏营养,有机质含量不高,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现出红色。
并由于其弱酸性,太过细腻,黏重。这种土质容易板结,通常粘成一团,不够松散,不容易透气透水,非常不利于植物根系在土中的蔓生。
南中国红土里,约三分之二的红壤,在这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条件之下,都是中低产田。不合理施肥和过度的耕作利用,更是加剧了红壤的酸化和退化。
虽然这是数十万年间的地质活动,但是直到改革后,依然能看到这种地质活动的影响。
早年间淔江本土的小商,有一项勤劳致富的看家本领,就是鸡毛换糖。原理也很简单,这种红土其实适合糖类作物生长,至少产量较它者更为丰盛。那么由其制成的糖换得鸡毛,再将鸡毛加工成鸡毛掸子羽绒服被等产品,就可以售卖,积攒资本。
实际上初期更是利用草木鸡毛烧灰,直接用于肥田,。如义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义东北一些地方因土壤酸性大,甚至很难种植农作物。老农在实践中发明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塞秧根,俗称“塞鹅毛”。
具体做法是将野草连根带泥铲来烧成灰,与鸡毛、鹅毛搅拌,揉搓成鹌鹑蛋大小的泥“药丸”。春种时节,农人胸前挂着装满泥丸的蒲篓,将泥丸一粒粒塞入秧根。
这种做法有着科学依据,禽畜羽毛加草木灰,乃碱性磷肥,以碱对付酸,效果正好。直接塞入根部,精准到位施肥。避免了肥料漫灌田土后又被淋溶冲刷殆尽,白白浪费。是对肥料的高效利用。
这是南方红土条件下,稻作精耕技术极限演变的成果。这种劳作模式深刻地塑造和熏陶了红土之上的民系。它将耕作者的性情,塑造得尤其擅长精细化操作。
有次凌云需要修理家里的显示器,找电气市场上一位苏南口音的哥们帮着修理,极为细致负责,讲话也很礼貌,让人听着非常舒服。
后来一次上街去修理电热水壶,就让人很无奈了。找了一个本地哥们,东西虽然修好,但是在拧螺丝的时候,根本懒得去把原来螺丝找回来,就胡乱塞了其他螺丝进去,硬是当着凌云的面,把水壶的底座螺丝口直接拧坏两个。
虽然还能稳固于原先部件上,但是里面叮叮当当,一晃就能听见被拧碎的碎片。
“唉,就是个电热壶嘛,能用就行了。”老哥大咧咧地对凌云说道,他甚至没法对他生什么气,因为连自己也知道,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糙汉。
没法怪谁,认清自己,实在需要向每个人学习他们身上优良的品质。
每个种群的性情乃至其传承,一点一滴,都是受其当地地理/地缘条件筛选之下的演化结果。
你可以将任何一种文明当作一种生物,文明的每种性状,都是当地生存条件下,定向淘汰及培育出的结果。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关于文明的生物学视角。
扯得有点远啦。
一边行走一边观望,不远处就是一座正在施工的祭台,就算站在先在这里看,也能大概看到有不少的劳工散布在其中进行建设,身着麻布黄衣,简便古朴,正是凌云已经见过的远古良渚土著。
祭台建在一块更加高耸的地块之上,居高俯视着周边地块。作为更显眼的重点存在,成了三人视野中的重心。看来远比其他地块重要。土著们如此费心费力地围绕着祭台做生产建设,要接触的秘密核心,说不定就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