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从江南皇汉到胡人牛子(14)
书名:魇变危机 作者:张辽文远 本章字数:2825字 发布时间:2023-07-19

“但是之后毕竟长期享受着远离战火的待遇。加上其生存环境对外相对封闭,其实较少和外界发生关系,这就使得其民系每一个方言碎片的内部,可以达到高度统一和同质化。

大规模的聚居族群,一般是难以达到严格同质化的,所以讲究存其神而去其形,在重要的公共伦理议题上达到取向一致,其他的放开,完成自生秩序,存善去恶即可。

所谓和而不同,这样反倒保证了大体量聚居族群内部的伦理价值取向的统一,甚至得以保留巨大的弹性和余地,去继续汉化周边族群。

所谓去其身而存其身,我们国族的汉化过程正是如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你不要小看这个,整个欧亚大陆,只有我们完成了这样的成功。乃至于整个地球,只有我们,完成了这样的成就。

你看看白皮洋夷,抱着基督教满嘴博爱的时候,是启动了多少血腥的屠杀,去爱护了所到之处的土著民族?

呃扯远了,话回正题,说说我们昨个面对这一撮江南皇汉们。你要把其当作男人来对待,其言行是不能理解的,你把他们当作长年被溺爱彻底娇纵惯坏的女人,瞬间一切都合理起来。

她不能接受任何一点忤逆自己心意的存在,只有一切顺意,才能使其安然满足。

她们是一种必须用水晶罩子罩起来的水晶花朵,经不起一点磕磕碰碰,眼中也容不下一颗沙子。至于这般模样是否可爱,别人是有别人的想法的,但是她不允许你有别的想法。

她们自己毫不掩饰地认为自己精明优越,这种脾性倒是和日本人高度类似。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同样是成长空间明确受限,走向孤岛化的精耕稻作种系。两者在种系发生学上有着亲密的关系。

日本人,按照先贤《越绝书》的记载,被视为外越。加上我们国境线内部的内越一起,即成为泛越族群。

泛越族群的人口起源实质,在现代的分子人类学研究里,其源流也是很好理解的。自现今的印度次大陆,至台湾及南洋诸岛,至珠三角,到长三角乃至上到东北的朝鲜半岛区域、日本列岛,这是一条远古的种群沿海迁移的连续通道,在以前的语言学研究上,被称作夷越语走廊。现在与泛越族群相捆绑,可称之为泛越走廊。

在此通道上大量生活移动着同一个种群,就是南岛诸族,加部分南亚的族群。这一点已经在现代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这一族群的后代正是先贤《越绝书》中命名的内外两越,合称泛越。

越之为越,从字源上讲,是经过、超出,走向增加与极限的意思。这是越人普遍的生存风格。良渚模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是百越族群中最为鲜明代表性,同时被环境逼迫,不得不走向极限的一种文化范式。

其衣冠乃黑齿断发文身,食稻米,住干栏式建筑,行则擅长舟楫。

泛越族群普遍持有的技术就是这些,同时由于诸多地形隔绝,与外部的技术交流困难,在北方人口数次携带技术南下改善生产效能之前,就在原地将已有的生存技术尽量挖掘其潜力,推演向极限。

而良渚后期陷入了全面的困境。

社会政治结构上,缺乏改良变革方向。原因很简单,没有明确压力足以淘汰原有的政治架构。

良渚周边的基础建设,一主要体现在治水,二体现为针对少量野兽进攻而设的防御工事。没有大规模防御和扩张战争的痕迹。这很明确是由于当时地缘条件的封闭和良好防护性导致。没多少人打进来,也没人要打出去。

那么保持原有政治的惯性即可。在良渚王之下,是一种各个聚居部族头领间的勉强而妥协性质的原始民主。

最高王权的军事象征玉制斧钺,与原始宗教信仰的玉琮,同葬在一个墓室,集两种大权于一身,所以是一种政教合一体制。由于其形态异常原始,所以或许称作神权合一更合适。

不要说远古洪荒时期,就算近现代,走向政教合一的国家,继续变革开化的难度,无一例外都异常巨大,容易反复。而良渚正是抱着这样的体制,直到被洪水击溃淹没,都没有改变。

其最鲜明特征,在于对宗教祭祀行为的狂热爱好,后期越加强烈,导致祭祀玉器占用了巨大的产能。而帝王手握这种宗教祭祀狂热,也成功使得自己的王权坚固难改。

为什么狂热于宗教祭祀呢?如前所述,是难以解脱生存环境里的恐惧,必须借由祭祀行为平息恐惧。

良渚时期生存直面的首要问题就是越来越严重而不可控制的水患,其次是根本无法理解和处理的稻瘟,人口病疫。生存环境中的不可控危机,暂时超越了技术可以解决的范畴。

人类的灵魂无法永远生存恐惧里。不能平息和解除的恐惧,注定导致严重的神经症。宗教祭祀使得心灵得以安慰,于是生活得以继续。

良渚后期是这样一个系统:粮食生产能力拉满,穷尽稻作技术的改良空间;人口再繁殖能力拉满,穷尽粮食供给的所有空间;在庞大的粮食和人口产能加持下,将宗教祭祀行为拉满,以平息对生存危机不可控性的恐惧。

此三者合力,彻底穷尽了良渚社会变革的潜力与余地。

同时良渚族群就现有考古学迹象看,其族群并无兴趣有组织地向周边侦查、机动、战争、迁移。除了擅长组织大规模雕玉祭祀行为,彻底消耗已有社会产能之外,没有别的社群政治技术的突破可能。

自然的人口扩张外溢,也并未导致有目的成组织的外扩。也是部族妥协性民主所不可避免的。

其社会组织架构仅仅实现了一个突出的功能,就是将土人训练为极度勤劳、同时普遍痴迷于宗教狂热的劳工。伴随着外部危机的加剧,祭祀雕玉行为也越加狂热。

实际上不只是鲜明的玉祭特点,良渚内部还同时存在人祭。这种社群运作形态和价值取向,与拉丁美洲古代某些沉迷宗教狂热的土著文明末期非常类似,应该被称为末路文明的普遍范式吧,比如阿兹特克、印加。

一艘无法回头或转向的巨轮,最终在4200年前全球降温事件的大周期里,在气温降低的整体趋势下,整个长江中下游剧变向干冷气候。

良渚文明圈由于在农作物耕种和食物来源方面没有转变模式,无力适应,加之东海海潮倒灌、洪水肆虐,环太湖的良渚文明因此被就地击溃消亡,分崩离析。

越之为越,就是因为其在走向极限。然而将社会功能的各个方面都彻底推向极限,仍然没有超越毁灭的命运。我想当时他们的土著,面对无可回避的毁灭,内心应当是非常悲凉的。

这种无法战胜而注定穷途末路的绝望感,哪怕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国民政府里无数文人低调的哀歌里,都能清晰的听到。这是他们长年历史命运的原型。

擅长割据政权的东南士族后代,突然拿到名义上的全国政权,于是第一反应就是叫嚣割土弃地。虽然土地少了,可是“自家的汉土”政治越纯粹精进,再说割弃的都是边疆,又不是自家的宝贝土地,完全不心疼。想来这也是文明的本能吧。谢天谢地要谢谢蒋老哥,没任由他们民国文人乱搞祸国。

每一只鸟儿都有歌可唱,他们只是意识不到自己所唱起的,正是自己所有父辈唱起的第一首歌。

由于原本就是部族间妥协性质的脆弱民主组织体,外加洪水海侵后导致的地缘切裂,被击溃后,立即破碎为数个互相孤立而敌对的小聚居族群,停止了交流,直接失去了考古学上的联动特征。

原有的技术不仅难以保存,反而就地衰退,直到最后变成了我们先祖南下时候看到的,刀耕火种,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的原始吴越人,无法重现原先巅峰时期的文明水准。

后来的一个淔江就能凑出八十八种大量难以互通的方言片区,即是被这种演变逻辑的残留惯性所驱使。

直到后来,北方中原来的华夏部族,带她离开了孤岛世界,成为伟大历史中的一员,避免了日本一样逼仄窘迫的国运格局。”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魇变危机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