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称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
他是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建州尤溪(今属福建)。
我国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
朱熹一生致力于学术,他在周敦颐和二程哲学的基础上,从佛教和道教中汲取精华。
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他终于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即是“程朱理学”。
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一代大师。
他认为,超现实、超社会之上有一种标准,就是世人所有行为的准则,即是“天理”。
只有发现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人欲”会破坏这种真、善、美。
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也是他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据说,朱熹小时候一度十分懒惰,总是玩闹而不读书,真是一个调皮的孩子。
于是有一天,他的父亲在家里挂了一个鬼怪布偶娃娃,骗他说:“儿子,这是一个大神仙,只有好好读书才能保佑您。”
“要不然,到了晚上,就会被神仙打屁股的呢!”
结果,小朱熹被这个东西吓住了,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努力苦读。
朱熹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育,聪明过人,想象丰富。
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朱松指着天上说:“此日也。”
小朱熹就问:“日何所附?”
朱松回答说:“附于天。”
小朱熹反问道:“天何所附?”
一时之间,问得朱松惊讶不已。
五岁时,小朱熹进入小学堂,已经能读懂《孝经》,并且在书本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1148年,18岁的朱熹考中进士,从此开始进入仕途。
他为官期间,崇安(位于今天的福建省武夷山市中部)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了农民起义。
朱熹主张设立“社仓”,以官粟为基础,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期间用高利贷剥削农民。
1162年,宋孝宗即位,下诏书征求臣民的意见。
朱熹应诏奏事,极力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细讲解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到了1176年,朱熹在江西上饶鹅湖寺,与著名学者陆九渊会面,交流思想。
朱熹提倡“理生万物”,强调“格物致知”,多读圣贤书,多观察事物。
陆氏兄弟则认为“心生万物”,格物就是认本心,道法通自然万法通,不必多读书。
这是我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会”。
1178年,朱熹被任命为“知南康军”,上任后不久就发生了灾荒。
朱熹上书给朝廷,要求减免租税,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可惜的是,朱熹提出的两项法令对官僚地主不利,因此未能广泛实施。
由于官场腐败黑暗,才华横溢的人得不到重用,这让朱熹感到失望。
一怒之下,朱熹选择辞官,回家潜心研究经学。
宋宁宗庆元二年底(1196年),南宋爆发了永载史册的“庆元党案”。
时任监察御史的沈继祖弹劾朱,列出“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等十大罪状。
还包括“引诱尼姑两人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
后两条指控朱夫子“为老不尊”、贪欲好淫,引诱两个尼姑做宠妾,出去当官的时候还带着他们去招摇过市。
家里的儿媳在丈夫死后又怀孕,怀疑是与朱熹乱伦有关。
沈继祖主张直接斩首朱熹,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宣布此事,一定要搞臭他的名誉。
“始作俑者”的朱熹,态度令人寻味,他大方地承认了自己的“纳其尼女”,说“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表示悔过自新。
但坚决否认“乱伦”,上表承认“私故人财”和“纳其尼女”。
最终,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受到了臣重的打击。
1200年初,朱熹的足疾大发,病情恶化。
此时的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几乎完全失明。
然而,朱熹以更强的精力加紧整理残篇文章。
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完成自己生平的所以著作,使道统后继有人。
这种信念支持他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不知疲倦地告诉著述,每天教授学生课程,直到他说不出话来。
3月9日,71岁的朱熹在血腥的“庆元党禁”运动中病逝。
理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是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官方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它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和哲学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相对完整阶段的产物。
宋代理学,又称道教和新儒学,是以儒学为中心,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
这种思想以“理”或“天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作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被称为理学。
它还以三纲五常的伦理为基本内容,以明道为目标,继承了古代道统,因此也被称为道学。
宋代理学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即所谓的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从周敦颐开始的。
周敦颐提出了“太极”的概念,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体。
他引用道家思想来阐释儒家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宇宙论。
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和程颐是理学的奠基人,他们都是周敦颐的学生。
二程思想直接继承了理学的先驱周敦颐,吸收了他《太极图说》中宇宙生成的图式,发展了他的“太极”理论,提出“理”作为宇宙的本体,从而为理学建立了一个体系。
经过朱熹的进一步完善,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哲学,并且统治元、明、清思想界数百年。
二程理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并将其作为宇宙的本源,说它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一切都是理性产生的。
二程用理解释一切,认为封建伦理,如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都是天理的体现。
此外,二程又进一步要求消除欲求。
曾经有人问程颐说:“贫穷的寡妇能不能再婚。”
程颐认为饿死是小事,失节是大事。
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二程四传弟子。
他完成了儒家复兴,形成了不同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家体系。
同时,又进一步将“气”引入理学,并从理与气的关系中探讨了天地万物的哲学意义。
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体,而气是金、木、水、火等构成万物的材料。
理和气相依相存,但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
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极。
万物的形成取决于“气”,而“气”又是理性的表现。
朱熹经常重新解释懦弱的伦理大纲,赋予新的内容。
他在二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观,成为禁锢人性的封建伦理规范。
另外,他创造的一套系统严谨的新儒家思想,成为宋代以后封建王朝的官方思想。
他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一生都在讲学。
先后在白鹿洞书院(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岳麓书院(四大书院之一)等地讲学,培养了大量儒家弟子。
他编的《四书集注》,后来成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甚至说,朱熹在儒家的影响力,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他的学术思想后来被定义为正宗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也改善了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15世纪传入朝鲜;在16世纪传入日本,并引发了不小的热潮;后来在17世纪传入欧洲。
朱熹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文化史,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可以说,理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传统文化和思想形态,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