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公司,林阳觉着自己跟过了一个月似的,面对工作没有太多劲头。
处理了下工单,林阳觉得无事可做了,没点奔头,工作积极性也不高了。
林阳在当前工作没那么多的情况下,不合适明目张胆的看手机,也就只能学习起了技术。在公司不适合看书,就找一些网上的资料和在电脑上做实验,反正都是敲命令,也不知道你在干啥。
就这样,时间慢慢的流过,到了12月份,一个月很快过来了,林阳当然可不止经过了一个月。
这个月林阳过的很充实,是除了工作之外的。
每天晚上11点到早上5点,这个期间是林阳进入小屋的时间,不是固定的,根据加班时间动态调整。单纯这段时间来说,林阳有至少12个小时的时长,八九个小时用来睡觉,三四个小时用来学习技术。而且这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效率挺高的,一是睡眠质量变高了,二是在小屋里没信号,所以这比在外面学习搞多了。
加上在公司划水摸鱼的时间学技术,林阳其实这一个月相当于别人学了两个月。正常人一天能集中精力学个两三个小时就不错了,当然是针对于上班族来说,再加上加班,其实每个人即使想学习新知识也会阻力重重。
现状就是大部分技术被加班拖累的没有时间接触新技术,而互联网又是一个技术迭代非常快的行当,这块就产生了矛盾点。很多互联网公司更喜欢招年轻人,时间精力相对更充足一些。
互联网技术有35+中年危机,35以后如果不是管理层或者核心岗位,很容易被淘汰。即使管理岗,当公司效益不好时,也有极大地风险被踩。所以,技术人表面光鲜,年纪轻轻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很多,但是相当于吃青春饭,到了35岁以后都不敢跳槽了,不被裁员就不错。
从九几年的互联网到现在,也就才发展了30来年,也就是说第一代互联网人的路还没有走完,大家也不知道互联网接下来会怎么对待这些老去的人。
林阳是个杞人忧天类型的人,自从听到技术的35岁中年危机,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走,只能趁着现在多积累点家底。他想过,如果干上几年,攒点钱,没准可以回老家买个房。
林阳也不敢想像能在北京定居,随随便便四五万的房价,还是便宜的,而林阳的工资连两万都不到,怎么买房。所以,他的目光也只能盯着老家省会或者县城,虽然不太想回县城,但也得有实力待得住才行。
现在,林阳也只能在技术上提升自己,期望下一次跳槽工资double之类的,这样至少能让自己多攒点钱,要不然连老婆本都没有。没有房谁愿意嫁给你,在林阳老家县城,你有房贷都不行,得是全款,工作还得好点的。
林阳现在的工资也就能支撑在老家县城买个房了,老家县城虽然发展不咋地,但是挨着省会,加上近几年房子炒的比较厉害,房价都过万了。
在北京快节奏的生活,让林阳也感受到各种生活压力,上游的社会是接触不到了,唯有脚踏实地些,才有机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