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卫家250年来第一个由正妻所生的长子,自出生之日即被视为掌上明珠,受宠无比,他的曾祖父为他的出生高兴的连连题诗,他的父亲经常在他身上拴着绳子,生怕摔倒。
由于家族和天皇的渊源,近卫文麿自幼深受“天皇家屏藩”的严格家教与训练,三岁起便有祖母带着参拜皇室,尊皇尽忠的封建伦理在他心中打下深刻烙印。1904年1月,鼓吹对俄开战的父亲突然病逝。当时12岁的近卫文麿就继承了爵位,昔日门庭若市的近卫家突然变得冷冷清清,那些以前受过笃麿关照过的人全都换了一副面孔,常常到近卫家索要债款,甚至搬走物品作为抵押。家道的中落使少年的近卫文麿倍感世态炎凉。
在华族学习院中等科毕业后,投考旧制第一高等学校。由于他的高贵身份,无论同学和老师都对他保持着一种礼貌上的友好,他为没有朋友而苦恼,这一时期,他是个有很多偏见的忧郁青年,喜欢西欧传奇文学。甚至想辞去爵位,当一名普通人。
1912年3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后攻读哲学。后来被著名的经济学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河上肇和哲学家西几多郎吸引,10月转到京都帝国大学攻读法学系。他曾经买糕点送给贫穷的邻居,主张礼贤下士,口头禅“叫花子也是宾客”为他赢得了不少好名声。
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号称“最后元老”的西园寺公望,当时以护宪为中心的大正民主运动蓬勃展开,每天报纸上新闻连篇,这使得以前视政治为庸俗之物的近卫开始关注政局,西园寺曾向近卫的曾祖父学习过书法,并同其父是好朋友;所以,当某天身穿学生服的近卫去拜访他时,西园寺感到很亲切。虽然两人辈分为叔侄,但前首相西园寺对学生近卫常以“阁下”相称,表示尊敬
近卫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优秀论世界观的反抗心理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这与他的父亲近卫笃麿的影响分不开。“排除英美本位和平主义”论比他父亲的思想更加鲜明,奠定了近卫在组阁后即结成日德意三国同盟、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的理论基础。
1919年,他跟随代表日本的西园寺公望参加巴黎和会,更加丰富国际见闻。时途经上海,应孙中山请求进行了会谈。孙中山也是在上海英文报纸上读到了他的论文,才起了和他见面的念头。在巴黎会议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的激烈争夺,给近卫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国之后,他在《战后欧美见闻录》中认为巴黎和会显示了大国的横暴,实力支配是铁的原则。
从基于正义、维持和平的国联精神来讲,“人种平等”的提案理应被采纳,但他是由力量不足的日本提出的而未被采纳;与此相反,不合道理的门罗主义是力量强大的美国所提出的,而被纳入国联的原则中。鼓吹“面积狭小、人口过多的我国向外膨胀,诚为顺乎自然之势”,日本国民“应堂堂正正地为自己生存,要求发展之地”。可以说,从青年时代起,近卫就树立了侵略有理的思想基础,并用以指导一生的活动。
1921年年,30岁的近卫被推选为临时议长。1924年6月,宪政会总裁加藤高明组成护宪三派联合内阁后,近卫就任贵族院研究会常务委员。在第55届国会讨论普通选举法时,贵族院许多议员百般反对,法案难产,近卫上下活动,9月法案最终通过。近卫在政坛上的活跃,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
1927年,近卫文麿脱离贵族院研究会,与木户幸一、德川家达等结成了火曜会,对贵族院内集结了新势力的同时,逐渐偏离西园寺公望,成为了贵族院内的革新势力中心人物。同时,作为五摄家之首的血脉,加上端正的外貌,用反对英美协调外交的现状破除主义的主张,获得群众的欢迎,很早便被期待成为首相。
1931年,近卫成为贵族院副议长,1933年就任贵族院议长,进入国家权利中枢。西园寺一方面认为他是个人才,另一方面又担心他落入革新势力的漩涡中,最终成为军部的傀儡,叮嘱他要“超脱”,要“慎重。”
进入30年代的日本,正处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生产和外贸急剧衰退,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便为法西斯运动建造了温床。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把摆脱危机的希望寄托在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上。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敲响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战鼓。
近卫对日本军人的做法极为赞赏,他在《元老重臣与我》中声称,少壮军人在“满洲事变以来所推进的方向,是我日本必须走的命运之路”。反对西园寺主张的协调外交。
1934年他又一次听取石川县警察头面饭田副次的汇报之后,恣意批评政党政治。当饭田反映由于政党无能,腐败和对时局缺乏认识,国民和军官都忍无可忍时,近卫立即评论说:“政党、议会都起不了作用,军人发怒是难免的。为拯救今天的日本,必须打倒议会主义。”
1936年6月,日本天皇修改了《帝国国防方针》,决定将陆军扩充至50个师团和142个航空队;海军则为12艘航母,12艘战舰和96艘驱逐舰。
要武装这样一支既能北上应对苏军,又能南下全面侵华的关东军,仅靠沈阳兵工厂显然是不行的,又加上沈阳厂股权控制在伪满洲国和日本财阀三井、大仓手中。
雄心勃勃的日本陆军省干脆另起炉灶,在沈阳北郊再建一座现代化兵工厂。日本海外第一大兵工厂——陆军造兵厂南满工厂,后改名“关东军造兵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和东北的其他兵工厂不同,关东军造兵厂从技术管理人员到普通工人全部由日本人担任。整个厂区中国职工数量不超过10%,活动区域也被严格限制。造兵厂原计划建造四个制造所,即战车所、炮弹所、火攻所和技术培训所。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相当一部分军火都是在这里制造的,其中包括坦克和装甲车。
1937年6月4日,近卫受命组阁,成立第一届近卫内阁,时年46岁的近卫被称为“青年宰相”。报纸将他的内阁称为“青年内阁”、“明朗内阁”,多数国民也都期待着他能成为打破日本社会沉闷状态的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