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重点啊?”德军摸不着头脑。
“你正看着的地方就是。那个被AT立场包围起来的,封闭孤岛。”凌云指向之前的祭台。
巨大合一的AT立场,像是一个金黄色的半透明水泡,在它的包围之下,其内部的世界混乱而飞快地转换变化。
待得尘埃落定,远远望去,才看清那里面不是别处,正是南京。
南朝四百八十寺,簇拥金陵建康城,虎踞龙盘多拱卫,六朝轮回帝气腾。
美轮美奂,宏伟壮大。
“不是,怎么变形了呢,大小都能变哪?”德军纳闷。
“应该就是云哥说的,魇变区间的问题。咱呆在这里,啥玩意都可能变化。”虎岭领悟得倒是更快。
“那他们把咱都赶出来了,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嘛,何必非得再贴上去?我真不懂,之前够让人火大了。”德军还是摸不着头脑。
“军事上,层层防御的地方肯定是军事要点么。人的灵魂里,着力防御的地方,也是其人的情结与秘密之所在。我看没跑了,咱们需要接触的‘核心’,一定就在这里面,就在这层层的AT立场包围之中。”凌云对自己的直觉判断越加自信。
德军不快地回道:“……唉,可是,咱都已经是人家咒骂的胡人,被人家用墙推出来了都,那咋进去?”
“俺暂时也还没想法。”凌云老实回答。
“那咱走着看吧。周围瞅瞅有啥东西。云哥听我说啊,咱要能瞅着个能逃跑的路,就干脆一走了之得了。”德军还是不太乐意再次接触他们。
“也好,我一直动脑子,挺累,先缓缓。”散步走走,自己也正好休息一下。
建康城之外,无数的土人散布在城外田地中辛勤的劳作着。他们时而充满希望的望着建康城,渴望自己可以走进建康城之内服役,哪怕作为奴婢仆从。亦有些人口,因为太过贫贱,而被城内的士族豪门扔了出来。
“穷逼,乡毋宁~”他们轻蔑不屑的嘲弄道。乍一看去,凌云以为是建康城里的士族豪门,但细细一看,竟然惊奇的发现,这些人可不是别人,正是方斌手下的各路小皇汉头目。他们虽然穿的是六朝时期,豪门精致华贵的雍容绸缎,但美衣华服之下,他们的嘴脸并没有多少改变。
“哟,看来不光是我们,连他们自己人都会被排挤出来啊。”德军看到被扔出来的土著,不由得同情的感慨道。
这倒点醒了凌云,以前没有想到过,在中华城市吧里不得不经常看到他们的时候,其互相争斗,讥讽拉踩的情态,原来跟他们嗜好倚强凌弱的先祖作为没什么区别。
“‘恃富庶而志骄,自视高而器小,性刻薄而寡仁义,此余自垂髫起尝有所闻也。然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众必憎之,今近探之,诚然。’咱的淮西子弟对此,实在是明眼人说实话。”
日剥一分,剥而又剥,终无可剥也。被扔出来的贫苦奴仆越来越多,城内的士族豪门们也越来越肆无忌惮,享受着越加奢侈堕落的生活。
“呵呵,士族品性凉薄至此,刻薄万民,再这样下去,城内的守卫要变得越来越薄弱了。”凌云不由得笑话道。
被扔出来的土人们情志各异,有的还在可怜巴巴流连不舍的望着建康城内,似乎只有城里的美好生活,才寄托着他对人生一切的渴望;而有的自觉人生无望,干脆将情感寄托在了礼佛念经之中,仿佛这样才能使自己余生中的痛苦得以安慰;其余不少的土人,就在惶惶然之中,勉强而艰辛的度着日子。
城内高高在上的豪门士族们,可难说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在梁武帝萧衍的包庇和放纵下,肆意的犯下丑陋腐朽的罪行。
最为败类的例子,便是萧衍的侄子萧正德,杀小孩,以淫盗屠杀为业,强奸自己妹妹,还一度投奔北魏。
就是这么一个人渣,从北魏返回南梁后,萧衍却对其加以任用。其间最大的惩罚不过是暂时免官,不过很快重新启用。
侯景之乱时,萧正德还被萧衍任命为都督京师诸军事,而萧正德有当皇帝的野心,于是成为了侯景的内应。都督京城诸军事的负责人,居然成为了侯景的内应,在他的帮助下,侯景轻而易举就突破了长江天堑。
而萧衍任人唯亲的结果,就是南梁看似有广阔的国土,诸多的方镇,然而侯景一来,要么是送人头,要么是挂机,要么是名义上去意思一下,走个过场就作罢。
救援军队多是私心深重,各怀鬼胎。比如坐镇上游的萧绎,巴不得父兄赶紧归西,自己好做皇帝,所以救援建康并不积极。
派出救援建康的是萧方等和王僧辩,前者是失宠的儿子,后者在当时也不被萧绎重视。
而他自己也是猜忌刻薄,还非常自负。那句“读书万卷,犹有今日”便是他说的。
梁元帝萧绎到底是怎么读书的?看王夫之怎么说: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日:“书何负于帝哉?”
既刻薄寡恩,又自视甚高,政治方略又无能短视,无法主动消灭外敌,就只好就地龟缩腐化,刻薄万民,穷奢极欲,直至后来可耻的战败,也就是意料之中了。这是南朝割据势力的政权能量走向困局之后,反复重演的历史。
在江陵陷落之前,梁元帝萧绎烧毁了历年精心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要为自己殉葬,自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史称“江陵焚书”。他毁了历代积累起来的精华,南朝梁王朝也随即灰飞烟灭。
是读书导致的亡国吗?
还是读书人导致的呢?
读书人梁元帝,至死也没有勇气认识到亡国的真正原因。
永远需要一个借口把责任推给外界,自己只负责永远优雅精致,永远完美无缺。
败亡的责任与错误,怎么可能是自己的呢?
自己的人格,必须像精雕细琢出来的玉美人一样,极致地完璧无瑕。
既然自己必须是永远完美的,那怎么可能面对和承认自身的罪错。
完美必须都是自己的,罪错必须都是别人的。完美的是梁元帝,罪错的是十四万卷可恨的江陵书籍。
其后,兄弟之间,叔侄之间都存在隔阂,继而引发了后来南梁手足相残。其冷酷贪婪的争斗内讧,终结了南朝飘摇的末路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