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即位大汗后,开始对南宋的进攻,做出了新的部署。
由于四川宋军防守严密,蒙古大军不敢轻易进攻。
因此采取了绕道吐蕃,进攻云南的大理,然后南北合兵进攻南宋的战略方针。
1252年6月,忽必烈到曲先脑儿(蒙古驻夏之地),朝见蒙哥。
蒙哥命令忽必烈率领蒙古大军,征讨云南。
蒙古的老将兀良哈台(速不台之子)总督军事,还有随行诸宗王50多人。
姚枢、刘秉忠等人,随军参谋。
早在唐朝时期,云南就由南昭国(乌蛮族,即是今彝族建立的政权)统治。
到了宋朝时期,白蛮族(今白族)取得了政权,建立了以大理(今云南大理)为首都的大理国。
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广西西部和四川南部,以及缅甸、泰国和老挝的一些地方。
主要民族是乌蛮和白蛮。
其他的还有摩些(今纳西族)、和泥(今哈尼族)、金牙、白夷(今傣族)等,加上与少数民族杂居的汉族。
这时的大理国,国事衰落,内政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因此,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正在逐渐摆脱大理国的统治,不听取大理国的命令。
1252年秋,忽必烈从蒙古起兵南下。
到了第二年夏,忽必烈率军驻屯六盘山,等待诸军齐集、粮响、武器充足后,再进攻大理。
1253年秋,忽必烈取道吐蕃前往大理。
当时的吐蕃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蒙古强大起来后,在西夏灭亡之前,就有一些吐蕃地方势力已经向蒙古屈服。
后来,窝阔台派阔端与萨斯迦派宗教的首领萨迦班智达,达成了协议。
吐蕃正式接受蒙古大汗规定的各种制度。
入藏后,忽必烈击败了反抗的吐蕃军队。
至此,吐蕃彻底归附于蒙古。
不久,忽必烈和兀良哈台率军进入大理内,然后分兵三路前进。
兀良哈台率领一支军队,从西路晏当(今云南丽江北部)进入。
蒙古诸王抄合,也只烈率领东路军,从白蛮(今西昌,会理)进入。
忽必烈率领中路军,穿过大雪山,渡过大渡河,穿过山谷2000多里,抵达金沙江北岸。
忽必烈军队乘革囊和木械渡过金沙江,分别招降了大理以北400多里的摩些等部落。
同年的冬天,西路军来到这里会合。
随后,忽必烈派遣使臣,进入大理招降。
大理拒绝投降,并杀死蒙古使臣。
忽必烈勃然大怒,立即与兀良哈台分兵进攻大理。
兀良哈台攻破了大理北部的龙首关(上关)。
大理国主段兴智与权臣高祥、高和兄弟,弃城逃跑。
忽必烈军与兀良哈台会合,顺利进入大理城。
进入大理后,忽必烈本想屠城,以示惩罚。
汉人刘秉忠、姚枢等人,纷纷劝阻。
忽必烈命姚枢帛裂为旗,写上止杀的命令,传示于城内大街小巷,以安民心,大理居民这才得以保全。
他还命姚枢等人搜访大理国图书典籍。
这时的东路兵取道吐蕃,也到达了大理。
忽必烈命人率军追击高祥兄弟,后来擒斩于姚州(今云南姚安)。
1254年春,忽必烈率军北返,留下兀良哈台率军留卫大理,命人继续征服未降附的部落。
并任命刘时中为宣抚使,治理云南地区。
同年秋,兀良哈台继续向东追击段兴智,进取善阐(又称押赤,今云南昆明)。
蒙军用炮轰、纵火等方式,发动猛攻。
善阐军民坚持了七天,最终城池陷落。
段兴智逃至昆泽(今云南宜良),最终被蒙军俘虏。
兀良哈台派人押送段兴智等首领,到蒙古见大汗蒙哥。
蒙哥施以怀柔政策,赐予金牌,让他们回去继续管理原来的地区。
段兴智回大理后,献出地图,统一自己的军队,亲自引导兀良哈台相继征服抵抗的各个部落。
经过两年的激战,蒙古军先后征服了赤秃哥(今贵州西部)、罗罗斯(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白蛮波丽国(今元江)。
到此为止,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之地,以及大部分乌蛮、白蛮归属于蒙古。
兀良哈台在云南设立统治机构,管理该地区的事务。
忽必烈用武力征服了大理,并通过征服统一了大理的各。
之后又按照中原的封建制度,设置郡县,并在大理屯田耕种,不断推广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传播科学文化。
这使云南经济文化不断进步,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