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忽必烈建立元朝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285字 发布时间:2023-07-26

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后,便把政治中心转移到了中原。


他继位时宣告说:“改变祖先的制度,就在于现在了。”


这就说明,他想采用“汉法”建立一个中央政权。


一批守旧的蒙古贵族强烈反对忽必烈实施“汉法”,甚至在朝堂怒气冲冲责问忽必烈,说:“汉法与蒙古风俗完全不同。”


“现在你不仅住在汉朝,还建造宫殿城市,实施汉法的规章制度,你到底想干嘛?”


“唉!你怎么能忽视老祖宗的法制呢?”


忽必烈没有理会他们的责问,坚定地用“汉法”改变蒙古国,并努力成为蒙汉各民族地主阶级的总代表。



为了能统一天下,长治久安,忽必烈深深地牢记谋士们对他说的话。


“贤明的君主,征战四方,是为了征服天下,而不是屠杀”


“滥杀无辜百姓,只会损害国家的根本!”


“以马背上取天下,不可以马背而治。”


“谁能重用士大夫贤臣,推行汉法原有的治国之道,谁就能成为主宰的皇帝。”

1267年,忽必烈下令在中都燕京的基础上,在城市东北部建造一座新都城。


之前,忽必烈曾邀请高僧海云大师,前来宣讲佛法。


海云带着弟子刘秉忠,来到忽必烈的王府。


在交谈中,忽必烈发现刘秉忠知道精通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没有不知道的,知识十分渊博。


海云禅师即将回南方之时,忽必烈恳请刘秉忠留在王府当谋士。


从那以后,刘秉忠一直跟随忽必烈闯南走北,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


因此,他被大家尊称为“聪书记”,位列“邢州五杰”之首


刘秉忠为元朝主持修建了两座大都城,即是元上都和元大都。


元大都从外到内,依次为大城、皇城、宫城,为三重城。


大城即是外城,城墙用土夯(hāng,砸实)筑成。


在修建元大都时,刘秉忠参用了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的完美的建城规则。


首先,在相当于今天的北京鼓楼,建立了一座中心台,作为大都城四面城墙的定位标准,将大都城规划为“南北向略、长于东西”方向的长方形。


并且,大都城内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城东建有太庙,城西建有稷坛,市场建在大运河终点积水潭的北岸。


整个皇城以琼华岛为中心。


西岸是太后和皇子居住的地方,东岸主要是皇帝的活动区域——宫城。


1271年,扩建工程完成,进攻南宋的战争也不断取胜。


于是,忽必烈根据谋士的建议,将《易经》中的“乾元”改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忽必烈即是元世祖。


第二年,忽必烈又将燕京改为大都,定为元朝的首都城。


大都城建成后的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宫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而朝贺的礼仪也是刘秉忠制定的,可见忽必烈有多么器重他!


元朝建立后,刘秉忠还推荐与汉人张文谦、王恂等人,一同担任忽必烈的参谋。


后来,张文谦担任中书左丞、中密副使。


王恂则担任国子祭酒,为元朝办太学、兴文教,做出了很大贡献。


建元后,大元帝国沿用了中原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权框架,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恢复了统治秩序。


忽必烈采用汉人定制的行政制度,仍沿用汉文和蒙古八思巴文。


登基之前,忽必烈就发现了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集,意识到要以“武取天下,以儒、汉法”治天下。


因此,自从1260年登基汗位以来,他就确立了“以儒治国、以汉为政”的基本方针。


他丰富了元朝的中央中书省制度,增设了枢密院,负责全国军务,并设长官为枢密使。


元朝军政分工详细明确:在中央朝廷,设立了复杂而庞大的中央政府机构。


在统治当地,设立了行省、廉访司等。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负责一省政务,负责一省民政、财政、经济、军事。


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对后来各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之后,“行省之名”仍然沿用至今。


在经济方面,忽必烈鼓励农桑,使其国富民强。


他大力提倡农业技术创新,总结农耕经验,引导农民种植。


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思想教育领域,忽必烈广建学校,大力倡导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大大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忽必烈虽然实行汉法治国,但并非全部遵循汉族的规章制度,而是有所选择。


在某些方面,他实行汉蒙两制,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实行不一样的制度,从而维护了蒙古人的特权。


然而,他实施的民族分化政策,使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从1260年到1294年,忽必烈执政了35年。


他继承了祖先的事业,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


这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执政期间,忽必烈扩张了元朝的领域,将一些边疆地区重新纳入我国的版图,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使其元朝的疆域辽阔,远在隋唐之上。


从那时起,台湾、云南、吐蕃等地区,已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加强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且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忽必烈强化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追求开明的对外政策,促使元朝与一些亚洲甚至欧洲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元朝时期,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进步,使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为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逐渐结束了欧洲的冷兵器时代。


指南针的引入,则有利于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哥伦布和其他航海家的海洋航行做出了贡献,使欧洲开始进入殖民时代。


忽必烈功绩卓越,但他也犯了一些错误。


他兴兵进犯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在中国实施民族压迫政策;延续蒙古分地封户的传统,妥协了蒙古旧贵族。


此外,他崇尚僧道,极度奢侈,使人民负担过重,造成尖锐的阶级和民族矛盾,使民众起义不断。


归根结底,来自游牧民族的忽必烈,大力推进汉法治,尊重儒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虽然他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仍然可以被称为我国历史上出色的帝王。


除此之外,元朝的建立,使元朝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帝国由此诞生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