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1234—1300年),号已斋叟,大都人,元代最著名的剧作家、戏曲艺术家之一。
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
它是元代封建城市经济繁荣发达、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产物,也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
它主要是歌舞艺术、讲唱技艺、搞笑剧等长期发展的结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一种由诗词变化发展而来的新诗体。
杂剧是一种歌唱、音乐、舞蹈、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
一般来说,元曲主要指杂剧。
我国唐朝就已经有了戏剧的原型。
到了宋朝、金朝时期,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宋代的一些城市里,许多民间艺人家剧院里表演说唱。
宋朝和金朝时期,流行着一种“诸宫调”,即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歌唱部分将各种宫调连接在一起。
元杂剧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将歌曲、宾白、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艺术。
歌曲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歌唱,是按规定节奏、抒情的新诗。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话和独白,一般用当时流行的口语。
而动作叫“科”,是角色里面的动作表情。
曲词一般由演员演唱(男人称“正末”,女人称“正旦”),通过抒发主人公的情绪,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描绘环境,渲染气氛。
反面人物和次要人物,便用简短的宾白勾画面目。
元杂剧大多有四折(一折等于后一出),或者加一楔(戏曲、小说的引子),演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元杂剧的作者,大多是下层知识分子。
由于元朝初期没有科举制度,因此学者就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希望。
于是,学者就只好从事话本、诸宫调、杂剧的创作与表演。
由于他们组织创作的团体叫“书会”,因此这些剧作家也被称为“书会人才”。
其社会地位较低,并且生活在城市居民中,因此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关汉卿出生于大都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就喜欢读书,还学会了写诗和作曲。
当时,有说有唱的“诸宫调”盛行,后来发展成杂剧。
关汉卿非常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并与一些文人和朋友组织了一个创作杂剧的“玉京书会”。
当时正处于蒙古大军灭亡金朝、南宋的战争时期,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残暴令人震怒。
在关汉卿一生创作的63部杂剧中,大部分都揭露和指责了这些罪恶,赞扬了深受其害的下层民众的反抗精神。
关汉卿塑造的人物形象,包括“嫌官小不做,嫌马瘦不骑”的公子哥。
还有“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流氓恶霸,扬言“随你去告?”的草菅人命恶少...
这些揭露社会黑暗的人物形象,却引起了封建势力的不满。
虽然受到各种威胁,但关汉卿并没有因此妥协。
有一次,他在一首曲子里唱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元朝统治者认为关汉卿蛊惑民众,大逆不道,朝廷下令通缉他。
有一天晚上,关汉卿在逃命时,遇到了巡夜的捕快。
捕头问:“小子,你是干什么的?天都这么黑,又上哪去呢?”
关汉卿自言自语道:“三五步走天下,七八人统领千军。”
捕头平时喜欢听戏,懂一些戏文,于是又问:“你是不是唱戏的?”
关汉卿仍然胡言乱语地说:“要么是君子,要么是才子佳人,登台就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就成空了。”
捕头火把一照,失声喊道:“我看你像……”
关汉卿机智地抢过话茬,说:“你看我,亦不是我;我看我,亦也不是我。”
“我装谁像谁,亦装谁像谁。”
捕头犹豫了一下,心里嘀咕:“如果抓了关汉卿,自己又喜欢听他的戏,有点于心不忍。”
“假如放了他,五百两赏银就得不到啦!”
关汉卿猜出了捕头的想法,说道:“兄台莫逞强,即使高官厚禄,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下怎么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关汉卿说的话,不仅有着指出迷津,也有点威胁之意。
捕头听出了这个弦外之音,心想:“自己现在贪图一时之利,将来可能没有什么好下场,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他就知趣地对关汉卿说:“我觉得你是一个疯癫之人!”
转身便对下属说:“别管他,咱们走吧!”
就这样,关汉卿靠着装疯卖傻,躲过了这场灾难。
到了晚年,关汉卿遇到了阿合马等人的专权行为。
他听说各种前所未有的冤情,愤怒地拿起笔,创作了一部著名的剧本《窦娥冤》。
窦娥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个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她卖给了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十七岁的时候,窦娥嫁给了蔡婆婆的儿子。
但结婚两年后,丈夫生病去世,只剩下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就跟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
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同意了。
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自己成亲,窦娥坚决不从,还把张驴儿痛骂一顿。
张驴儿一直怀恨在心。
几天后,蔡婆婆生病,叫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
张驴儿就偷偷在汤里下毒,想先毒蔡婆婆,再逼窦娥成婚。
过了一会儿,窦娥给蔡婆婆端去羊肚汤。
蔡婆婆接过碗,突然不舒服呕吐,便让张老儿喝。
张老儿一喝,随即中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便咽了气。
张驴儿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父亲,非常害怕,便将杀人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
第二天,张驴儿到楚州衙门告状。
楚州知府不问青红皂白,便将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
窦娥受尽折磨,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知府知道窦娥对婆婆很孝顺,就想在窦娥面前折磨蔡婆婆。
窦娥想到婆婆年迈,受不了这种折磨,只好招供,承认自己下毒。
贪官知府便将窦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处决。
临刑之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
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着泪向天发誓:“我的窦娥真的被冤枉啊,只有老天爷知道我的冤屈。”
“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
刽子手行刑后,窦娥的血没有落在地上,都溅在高挂的白绫上。
当时围观的百姓,个个暗自称奇。
紧接着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天空飘着鹅毛大雪,紧紧地覆盖在窦娥的身上。
那时正是六月的夏天,现场的每个人都惊呼:“这窦娥一定是冤枉的!”
接下来,楚州果然大旱了三年。
所有人纷纷相信窦娥的冤屈,均为窦娥抱打不平。
直到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返乡,知道女儿的事情,窦娥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判处死刑,贪官知府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通过深思熟虑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听出关汉卿在黑暗时代的大声疾呼。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体现了一种反抗黑暗社会的精神。
他吸收了文人文学、市井文学的优势,为我国古典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汉卿一生共写了60多部杂剧,目前存世只有18部,其数量和质量皆为元杂剧之首。
除了杂剧,他还有很多散曲,有50多首小令和12篇完整的套曲。
他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等,这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代表作品。
这是一部令天地之色变的悲剧,后来被王国维称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悲剧之一。
可以说,关汉卿的作品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作品也翻译成外语,传播到世界各地。